圖書基本信息
北京出版社 2008年1月出版 張建華主編 16開 217頁 作者簡介
作者長期致力於中國企業組織行為與組織建設研究,在國內首次提出企業要學習解放軍的組織建設經驗,是國內倡導和深入研究紅色管理的第一人。其《
向解放軍學習——最有效率組織的管理之道》被十大財經媒體評為“2005年中國管理市場十大熱點圖書”,累計銷售超過百萬冊,是本土少有的管理著作之一。作者的主要著作還有《企業生存第四種理由》、《生存:繁榮時代的中國企業管理實踐》、《骨幹是折騰出來的:優秀員工成功鍛造》等。
內容提要
我們這個社會有兩種需求:對組織而言。需要組織內每個人為其做出貢獻;對個人而言,需要把組織當成實現自己人生目標的工具和舞台。如何培養成千上萬適合組織並為組織創造效益的骨幹隊伍,如何搭上組織成長的快車而成長與成功,是今天每個組織與我們每個人成長與成功的關鍵。解放軍這個組織以及無數領軍打仗的軍官的成功實踐,凝結成九大要素:
恪盡職守——擺正位置是職場第一要務
信仰組織——骨幹首先是組織的人
能打勝仗——捍衛組織的命脈
百鍊成鋼——合理的要求是鍛鍊,無理的要求是磨鍊
邊乾邊學——學習能力決定職場競爭力
勇於承擔——做組織大廈的承重牆
培養下屬——推動團隊持續成長
不搞宗派——讓組織高度一致
不發牢騷——向上的組織才有戰鬥力
導語
企業如同軍隊,是個競爭性組織。企業的骨幹是那些認同企業文化和戰略目標、能夠很好地掌握企業資源、對企業業績有所貢獻、願意與企業共同發展的人。那么如何才能成為組織需要的骨幹呢?本書作者回顧自己職業生涯的道路,揭示成功者背後的東西,希冀尋找和總結出一個普遍性的規律:一名普通員工需要具備何種素質,需要經受怎樣的“折騰”,經歷怎樣的心路歷程,才能成為骨幹,最終獲得成功。
精神上鼓勵骨幹員工
向解放軍學習不怕苦、不畏難、勇於承擔的軍人本色。鼓勵和團結骨幹員工在企業困難時期能迎難而上,成就事業。
情感上感動骨幹員工
《汶川地震》、《士兵突擊》多部感人至深的影視短片;敬愛的周恩來總理,溫家寶總理等多位深入人心的典型形象,阿甘精神、雷鋒精神、許三多精神等時代倡導的學習榜樣,讓員工在短短1小時之內,在笑與淚中,得到思想的改變,精神的提升。
行動上指導骨幹員工
簡明易懂易記的管理理念
朗朗上口的行動口號
可以直接成為企業文化精神要義,員工行動守則。
目錄
引言 成為骨幹
第一章 恪盡職守——擺正位置是職場第一要務
一、職場位置感——按本色做人,按角色做事
二、明確職責——“打好這份工”
三、道德底線——誠而有信是立足之本
四、正確做事——做正確的事,用正確的態度做事,用正確的方法做事
第二章 信仰組織——骨幹首先是組織的人
一、認同組織——變成組織需要的人
二、統一思想——自覺接受灌輸
三、融入組織——做企業“忠良”
四、“傻子”精神一重要的事大多是簡單的事
第三章 能打勝仗——捍衛組織的命脈
一、賺錢才是硬道理——讓業績說話
二、行動比態度更重要——想幹事、能幹事、乾成事、善共事、乾好事
三、進步源於野心——讓年輕人挑大樑
四、士氣比武器更重要——有激情的人容易成功
第四章 百鍊成鋼——合理的要求是鍛鍊,無理的要求是磨鍊
一、人生沒有彩排——批評使人進步
二、成功是熬出來的——把冷板凳坐熱,把鐵板凳坐穿
三、用經曆書寫簡歷——壓力是成長的開始
四、把優秀作為一種習慣——乾一行,愛一行;愛一行,鑽一行
第五章 邊乾邊學——學習能力決定職場競爭力
一、擺脫本領恐慌——不勝任是人生最大的屈辱
二、缺什麼補什麼——學習使人進步
三、學習的目的——學得好不如用得好
四、先開槍,後瞄準——改變思維方式
第六章 勇於承擔——做組織大廈的承重牆
一、天下興亡我有責——接受權力,承擔責任
二、英雄本色——做個能承擔責任的人
三、決不逃避——關鍵時刻挺身而出
四、承擔責任要有“度”——向上溝通,向下負責
第七章 培養下屬——推動團隊持續成長
一、組織成長的“瓶頸”——沒有無能的員工,只有無能的幹部
二、不求回報——做合格的職場園丁
三、“傳、幫、帶”——做下屬的榜樣
四、永不放棄,永不拋棄——讓下屬衷心擁護你
第八章 不搞宗派——讓組織高度一致
一、保持“職場距離”——不拉山頭、不搞圈子、不結黨派
二、一切成績歸組織——做個讓組織放心的人
三、理直氣壯講道理——組織大道理高於部門小道理
四、宗派剋星——企業也要講政治紀律
第九章 不發牢騷——向上的組織才有戰鬥力
一、管住自己的嘴——合理釋放壓力
二、樂觀主義——悲觀的人沒有前途
三、山不過來我過去——改變自己是職業生涯的良好開端
四、成熟表現於忍耐——受得了委屈才能成大事
後記 找到組織
成為骨幹
我們這個社會中有兩種需求:對組織而言,需要每個人為其做出貢獻;對個人而言,需要把組織當成實現自己人生目標的工具和舞台。
這是一個職業化的社會。
幾十年前,未來學家約翰·奈斯比特曾形象地把美國200多年的歷史濃縮為一句話:農民、工人、職員。中國當代改革開放30年的歷史進程,也恰恰是這樣一個歷程:“農民”——“工人”——“員工(職員)”。所謂“農民”與“職員”,他們之間的區別在於,前者屬於農耕時代,而後者則屬於職業化時代。職員是職業化社會中每個人的角色。
如果說,前些年,我的《向解放軍學習——最有效率組織的管理之道》一書回答了“全球一體化形勢下,如何打造一個高效組織,以應對激烈殘酷的市場競爭”這樣一個現實而緊迫的管理問題的話,那么,我們現在需要解決和回答的是:在市場急遽變化、壓力日益增大、職場人才流動加速,社會進入“動時代”的大背景下,組織應如何選拔培養造就一大批服務組織並能夠創造效益的人才?組織成員如何能夠捕捉住機遇,依靠組織獲得職業的成長與事業的成功?
對個人而言,組織已不單單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基礎,因為職業的成長和事業的成功與我們的生活質量、社會成就以及家庭幸福息息相關。組織已經成為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和支撐成長的平台。
每個組織都在思考,如何選拔培養造就本組織需要的、能夠創造效益的人才。在職業化社會中,人人都是管理者:不僅有對人的管理,也有對物的管理,更包括對自己的管理。鍛造一支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隊伍,是高效組織成功的基礎。這如同軍隊打仗。一支軍隊要打勝仗,應當首先具備兩個條件:第一,戰略方針要正確;第二,將帥要得力。只有將帥得力,才有得力士兵,才能把正確的戰略方針貫徹執行下去。所以,毛澤東講:政治路線確定之後,幹部就是決定的因素。
解放軍是中國最具代表、最有效率,也是迄今為止最成功的職業化組織。這個組織成功地使其成員實現了“從農民到工人,再到職員”,即“農民——士兵——軍官”這樣一個轉變。我們今天重新審視這個組織,他們始終把選拔、培養和使用骨幹作為事業成功的關鍵。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不僅教育士兵接受管理,而且教育幫助他們自我管理,使他們最終實現了從農民到士兵,從士兵到軍官的轉變。
這是我們依然以解放軍這個組織作為學習藍本的重要原因。
成為組織需要的人才,是我們成長和成功的先決條件。如何成為組織需要的人才呢?對個人來說,無論是打造一個組織還是加入到一個組織。他必須是這個組織中的骨幹。
成為骨幹,是我們進入組織並取得成功的第一步。
什麼是骨幹?
骨幹是事物中的主要部分、主要支柱或最實質性的成分。如同大廈,組織的大廈靠骨幹來支撐,缺少骨幹,組織不能發展,大廈就會倒塌——骨幹是組織大廈的承重牆,是組織賴以存續的基礎。當然,這個“支撐”既可以是全部組織的“支撐”,也可以是組織某個局部的“支撐”。
骨幹是個相對概念。
在解放軍中,成為骨幹是人人可以實現的目標,也是人人都能夠達到的境界。我剛當兵的時候,由於喜歡寫日記,便成為連隊牆報組的骨幹;後來又成為思想工作小骨幹。我的一個安徽新兵戰友,沒有上過學,不識字,但在家裡養過豬、種過菜,則成為連隊的生產骨幹。所以,在組織中,骨幹沒有大小之分,沒有重要不重要之分,只有能力方面的差異。
企業如同軍隊,是個競爭性組織。企業的骨幹是那些認同企業文化和戰略目標、能夠很好地掌握企業資源、對企業業績有所貢獻、願意與企業共同發展的人。這些人,可以是高層管理者、中層管理者,也可以是一線的普通員工。他們能做好該做的事,能完成困難的事,能在大同世界裡乾出與眾不同的事。
管理從來不僅僅是面向被管理者,而是面向整個組織的。它不僅教人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的管理者,同時,也在教人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的被管理者。組織的使命並不是把每個人培養成為老闆、企業家,而是在為組織培養貢獻者。如同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一樣,獲得職業生涯的成功,是我們所有人的希望與夢想。但僅有夢想是不能成為骨幹的,就像並不是所有懷著將軍夢的士兵都能夠成為將軍一樣。
職業成長的人生道路猶如爬樓梯,是個不斷向上的遞進過程。如果沒有到達樓頂,無論站在哪層台階上,都不能說已經成功。骨幹要想不斷攀登職業的階梯,還需要經受來自組織、環境以及自我的不斷磨鍊。對這種磨鍊的描述,在解放軍中有一句非常形象、流傳幾十年、在所有兵種中都通用、從班長到軍長几乎所有人都明白的至理名言:
骨幹是折騰出來的。
不經歷折騰,就不會成為班長,也根本不可能成為將軍。
“折騰”具有三個方面的含義:
第一,敢折騰才有機會。機會是留給有膽識、敢折騰的人的。抓住機遇需要有膽識,但沒有“膽”是不可能有“識”的。在激烈的市場拼殺中,永遠保持一種創業的衝動,保持一種激情,從不畏懼,從不膽怯,“狹路相逢勇者勝”,敢於刺刀見紅,敢於“亮劍”。這些是職業成功的必備條件。
第二,經折騰才能成長。合理的要求是鍛鍊,無理的要求是磨練。要想成長,就要經受得住來自組織、社會以及環境反覆不斷的磨練——折騰。如同一塊好鋼,需要千錘百鍊。在職業生涯中,要能夠承受來自方方面面的壓力,扛得住各種心理和生理方面的重負,艱難困苦,玉汝於成。就像唐僧取經,歷經九九八十一難,最終修成正果。人才只有經受組織反覆不斷的磨鍊,才能成為組織可用之才。所有夢想成為骨幹的人都要具備堅韌的抗擊打能力。
第三,善折騰才會成功。管理的任務之一,是培養人才、包括培養管理者自己。今天,單個人無法完成任何事情,組織也不可能讓一個人把所有事情完成。要想成功就必須培養一批能履行職責、完成任務的下屬。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必須具備折騰下屬的能力。
近年來,由於《向解放軍學習——最有效率組織的管理之道》一書,我有緣結識了很多朋友。這些人中,既有企業家、中高層管理者,也有更多的普通員工。在與他們的交往和交流中,大家普遍感到困惑的問題是:我們已經努力了,但結果仍然讓人無法滿意,那么,如何才能在組織中獲得職業的成長和事業的成功呢?不錯,組織是靠眾多個人的努力獲得效益和成功的,但組織的成功並不代表個人的成功。換句話說,即使在卓有成效的組織內,也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搭上組織成長的快車。因此,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成為骨幹,並承受折騰!”
2500年前,孔子曾說:吾十五而立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算起來,我的職業生涯已經三十餘年。在這期間,我有幸先在世界上最有效率、最成功的職業化組織——解放軍中開始職業生涯;更為有幸的是,我職業生涯的第一步是從解放軍起家的部隊——中國工農紅軍紅一方面軍紅一師開始的。期間,從士兵到軍官,從邊疆哨卡到軍隊高級指揮機關,23年的軍旅生涯,不同崗位、9次立功,令我在成長中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我職業生涯的第二步,是我現在服務的企業——中遠集團。中遠集團是世界500強中的著名企業,可以說是迄今為止中國人自己擁有的、為數不多的,真正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在這個組織中,我從一個普通員工到中高級管理者,十餘年間,體驗和感悟到了在一個國際化的組織中,如何在痛苦與喜悅、挫折與成功的交織中頑強成長。
三十餘年時間,我供事於兩個偉大的組織。回顧自己職業生涯的道路,總想揭示成功者背後的東西,希冀尋找和總結出一個普遍性的規律:一名普通員工需要具備何種素質,需要經受怎樣的“折騰”,經歷怎樣的心路歷程,才能成為骨幹,最終獲得成功。
我想,成為骨幹需要具備這樣的素質:
恪盡職守——擺正位置是職場第一要務
信仰組織——骨幹首先是組織的人
能打勝仗——捍衛組織的命脈
百鍊成鋼——合理的要求是鍛鍊,無理的要求是磨鍊
邊乾邊學——學習能力決定職場競爭力
勇於承擔——做組織大廈的承重牆
培養下屬——推動團隊持續成長
不搞宗派——讓組織高度一致
不發牢騷——向上的組織才有戰鬥力
如果說“人間正道是滄桑”,那么,能否走上“正道”,“滄桑”說了算。
找到組織
一、最有效率組織的三大法寶
法寶之一:為人民服務
法寶之二:關心士兵生活
法寶之三:三大紀律八項注意
三大法寶結論
二、最有效率組織的九大管理原則
原則之一:天下是談出來的
原則之二:團結就是力量
原則之三:統一戰線
原則之四:讓企業文化起來
原則之五:骨幹是折騰出來的
原則之六: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原則之七:信任是檢查、制約出來的
原則之八:保存自己 消滅敵人
原則之九:成績是總結出來的
記得前些年公司組織看電影,片名已記不大清楚,但有一幕卻印象深刻:當銀幕上的主人公握住某人的手,一臉嚴肅地說“今後,你就是有組織的人了”這句話時,話音沒落,就引來整個劇場的爆笑。“組織”,這個具有特定含義的辭彙曾經被調侃得多少有些貶意。
但今天的情況不一樣了。仿佛是個輪迴,中國社會又進入了一個“組織”的時代。我們逐步意識到,在這樣一個市場經濟環境中,決定我們一生能否成功的因素與個人的智力、教育背景以及出身沒有必然關係,起決定作用的是,我們在什麼地方、從事什麼行業、在什麼組織以及在這個組織中所處的位置。所以,幾乎所有人的職業人生都在“選擇進入什麼組織”或“打造一個什麼性質的組織”的人生訴求中度過。
在我們今天所處的這樣一個時代中,人不是單個、獨立的存在,而是職業的、組織的。社會由不同的組織構成,每個人都從屬於不同的組織。當然,由於不同的時間、不同的身份,使許多人具有多個組織人的身份。重新發現,重新認識,重新定位,並進入一個適合自己成長的組織,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特徵。
任何人的成長和成功必須依靠某個組織。我們在組織中誕生,在組織中生存,並最終在組織中消亡。同樣,我們的一切智慧和技能,都將貢獻給某個組織。我們的成長和成功,我們財富的增加,我們事業的發展,都有賴於所屬的組織。作為組織中的人,成為組織所依賴的人才,成為支撐組織的骨幹,是我們取得職業成功的前提,也是實現個人價值的起點。
你是有組織的人嗎?
你找到適合自己成長的組織了嗎?
管理理論始終是對管理實踐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的回答和解讀。組織應如何選拔培養造就一大批服務組織並能夠創造效益的人才?組織成員如何能夠捕捉住機遇,依靠組織獲得職業的成長與事業的成功?正是在尋找和解答這些問題的過程中,我完成了這部書稿。
在此,我衷心感謝北京出版社,感謝陳飛先生、李樹青先生和劉迪先生,還要鄭重感謝雷玟女士和陳紅峰女士。本書的完成,凝聚了他們很多的心血。他們的工作態度和職業精神,也為這部書的書名做出了最好的詮釋。
張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