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上使用的手法有拔伸、旋轉、屈伸、橫擠、分骨、折頂、迴旋、縱壓、分筋、撥絡、理筋、彈筋等12種,而每個手法皆有其適應證,如拔伸可糾正短縮和成角;橫擠可糾正側移;折頂可糾正成角或用於折骨等,每種手法均視骨折的具體部位、具體情況而靈活選擇套用。由於絕大多數有移位的骨折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複合移位,如尺橈骨雙骨折的短縮移位,必有側方移位,也可因肌肉牽拉同時發生旋轉和成角移位,所以在採用整骨手法進行閉合復位時,單用一種手法就難以奏效,必須同時採用幾種手法才能獲得滿意復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骨傷科推拿手法
- 作用原理:舒筋活絡、宣通氣血、麻醉止痛
- 手法要領:滾法
- 基本要求:在患者身上持續一定的時間
作用原理
用按法於穴位時,在血管神經走行方位使按壓動脈能使血流暫時隔絕,放鬆壓迫時則血驟然流向遠端,肢體循環立即改善;在神經走行方向按壓時,可使神經暫時失去傳導功能,可起到麻醉止痛;按壓交感神經時,其血管暫時失去交感神經的控制,則血管舒張,痙攣消除。按壓缺盆穴可阻滯臂叢使上肢麻木疼痛減輕,又能暫時隔絕鎖骨下動脈的血流,一旦手指按壓放鬆,則血流驟然沿動脈向下流去,患者感覺有熱流通過,故能疏通上肢的血流循環。由於交感神經星狀節受壓迫,則可發現瞳孔先擴大後縮小及同側肢體血管舒張,皮膚溫度增高;按壓中俯、極泉等穴,均有阻滯神經血管束的作用。如按壓下肢常用的穴位環跳、殷門、承扶、委中、承山等穴位,可使坐骨神經支配區域麻木;按壓沖門穴時,可使股神經、股動脈暫時隔絕,在該坐骨神經走行區域麻木,一旦手指放鬆時則下肢感覺有熱流通過。而承扶、委中、承山各穴位所在部位與坐骨神經走行部位一致,所以按此三穴時,下肢均有麻木感。因此,根據上述按壓後出現的反應,可以理解為:其作用是使痙攣的血管舒張,暢通血液循環,神經麻木止痛及有代替神經阻滯麻醉的功能。
減輕或解除肌肉痙攣
肌肉痙攣是由於人體受傷後,局部神經受了刺激,機能發生反應的結果,是人體的自然保護性反應,可以防止受傷部位繼續損傷。如肌纖維斷裂、韌帶斷裂、關節內積血、脂肪墊嵌入關節間隙、半月板破裂,肌腱滑脫、骨縫開錯、關節脫位,以及骨折等所引起受傷部位發生疼痛。推拿手法可以消除肌肉痙攣,調整機體內部平衡失常。在壓痛點處牽拉、彈撥、按壓肌肉纖維,為解除肌肉痙攣的有效措施。
活血散淤、消腫止痛
由於軟組織受傷後,其損傷部位的毛細血管破裂,則產生積血,刺激局部其血管可以產生痙攣。通過運用手法能消除血管痙攣,改善血液循環,加速淤血消散吸收。可排除關節內積血,藉以散淤活血,消腫止痛,恢復關節活動功能。如急性踝關節扭傷時,常由於韌帶關節囊撕裂,關節腔內積血軟組織侵入關節間隙,產生嚴重疼痛,關節活動功能障礙。久之則積血與軟組織機化,轉變為慢性關節腫脹疼痛,病情頑固,不易治癒。在施用推拿手法時配合踝關節被動活動,可以排除關節內積血,使嵌入關節間隙的軟組織整復,腫消痛止,關節活動功能恢復。
整復脫位
推拿手法亦能使脫位的關節整復,撕裂的軟組織對位,滑脫的肌腱理順,破裂突出的纖維環還納,可以解除由於這些病理變化所帶來的肌肉痙攣和局部疼痛,以利於損傷的局部組織修復和功能重建。如橈骨小頭半脫位,骶臏關節半脫位;又如下頜、肩、肘、髖等關節新鮮脫位,均可通過推拿手法復位。同時對膝踝關節扭傷後韌帶撕裂亦可用手法使撕裂的韌帶和關節囊的斷端對位,滑脫的肱二頭肌腱理正,腰椎間盤纖維破裂的突出物還納等,都說明推拿手法有整復脫位的機能。
疏通狹窄
人體具有骨性纖維鞘管部位很多,如肱二頭肌腱長頭腱管、橈骨莖突部腱管和屈拇、屈指肌腱鞘,由於年老體衰而產生增生性病理改變。再加以慢性老損或遭受風、寒、濕三者的侵襲,可使骨纖維性腱管部位的肌腱、腱鞘腫脹、充血、鞘內滲液等炎性改變。久之纖維機化,鞘壁增厚產生粘連,從而肌腱束縛於腱鞘內,影響關節屈伸活動。輕者腱鞘狹窄、活動時彈撥作響。重者局部粘連硬結,喪失關節屈伸活動。祖國醫學認為“不通則痛”,“通則不痛”,在有腱鞘狹窄的部位顯示了疼痛得到證實。因此,經常套用推拿的彈撥、理筋、按壓手法,可以達到剝離粘連,擴大狹窄,使肌腱在腱鞘內運轉自如,消腫止痛,恢復正常滑動功能。
剝離粘連
軟組織損傷後,無論肌肉、肌腱、韌帶、關節囊等組織的裂傷,均可因局部出血、血腫機化而產生的粘連,為造成長期疼痛和關節活動功能受限的原因。為預防粘連最有效的措施,運用手法把強直的關節進行活動,撕裂粘連,但手法要精心細緻不可粗暴。如肩關節粘連,影響關節功能活動,採用手法牽引剝離粘連,醫者一手臂插手患者腋下,向上向外提拉,另一手握緊患者手腕向下牽引,擴大其關節間隙,鬆懈關節周圍的粘連,使肱二頭肌腱長頭在結節間溝滑動解除粘連。使腕肌粘連時,採用在伸腕肌起點處剝離粘連的彈撥理筋的手法,可以消除局部疼痛。屈腕肌粘連時,在患者局部先用推滾手法使前臂屈肌腱粘連部分達到剝離分開,繼而做伸指,強度背伸腕關節及前臂旋前後位伸直肘關節,則粘連攣縮的屈肌腱可以伸長,功能活動恢復正常。
要領
基本手法
凡手法動作單一,僅為一種運動形式,且臨床起基礎治療作用或主要治療作用,套用頻度又較高的一類手法,稱為基本手法。主要包括滾法、一指禪推法、揉法等近20種手法。
1、滾法
以手背部在體表進行連續的滾動,稱為滾法。滾法為滾法推拿流派的代表手法,以其滾、動之力作用於體表.刺激平和,安全舒適,易於被人接受,具有良好的調整作用。手法頻率每分鐘120-160次。
滾法對體表產生輕重交替的滾動刺激,前滾和回滾時著力輕重之比為3:l,即“滾三回一”。操作時不宜拖動、跳動和擺動。拖動是由於吸點不牢而形成拖擦;跳動是由於前滾時推旋力過大,回滾時迴旋力過小而形成跳彈;擺動則是脫關節屈伸幅度過小所致。滾法在移動操作時,移動的速度不宜過快。即在滾動的頻率不變的情況下,於所施部位上緩慢移動。
滾法用於頸椎病、肩關節周圍炎、腰椎間盤突出症、各種運動損傷、運動後疲勞、偏癱、截癱等多種病症,也是常用的保健推拿手法之一。滾法接觸面廣,刺激平和舒適,又能用於虛證。所取治療部位無論肌肉豐厚或薄弱均可,多用於項、背、腰臀及四肢部。而由滾法演變而來的掌指關節滾法,其接觸面積較小,刺激較強,一般多用於背部、腰臀部及下肢後側的肌肉豐厚處。
2、揉法
以指、掌的某一部位在體表施術部位上作輕柔靈活的上下、左右或環旋揉動,稱為揉法。揉法是常用手法之一,根據肢體操作部分的不同而分為掌揉法、指揉法等。其中掌揉法又分為大魚際揉法、掌根揉法等,指揉法分為拇指揉法、中指揉法等多種揉法。手法頻率為每分鐘120-160次。
(a)大魚際揉法(b)掌根揉法(c)拇指揉法(d)中指揉法
揉法常用於胃腕痛、便秘、瀉泄、隆閉、頭痛、軟組織扭挫傷、頸椎病、骨折術後康復、小兒斜頸、小兒遺尿、近視等多種病證。
3、推法
以指或掌、肘等著力於施術部位上,做單向直線推動,稱推法,又名平推法。成人推法與小兒推法有所不同,後者除直線推動外,尚可做弧形推動。推法一般分為指推法和掌推法兩種。動作時,著力部要緊貼體表,推進的速度直緩慢均勻,壓力平穩適中,要單向直線推進。不可推破皮膚。
主要用於外感發熱,腹脹便秘,食積癃閉,高血壓病,頭痛失眠,腰腿痛,腰背筋膜炎,風濕痹痛,感覺遲鈍等病症。指推法接觸面小,推動距離短,施力柔中含剛,易於查找和治療小的病灶,故常用於足部、手部、項部和面部,亦可用於局部穴位;掌推法接觸面大,推動距離長,力量柔和而沉實,多用於背腰部、胸腹部及四肢部。至於肘推法,因施力剛猛,故一般只用於背部脊柱兩側及股後側。
(a)拇指推法(b)食、中指推法(c)掌推法(d)肘推法
4、拍法
用虛掌拍打體表,稱拍法。拍法可單手操作,亦可雙手同時操作。
操作時動作要平穩,要使整個掌、指周邊同時接觸體表。拍打時力量不可有所偏移,否則易拍擊皮膚而疼痛。
主要用於腰背筋膜炎,腰椎間盤突出症,高血壓,糖尿病等病證。
拍法依據拍打傳力遞能,可作用到機體組織深部,不但能疏散肌表經脈阻塞之病氣、更能直瀉五臟六腑鬱閉之邪氣。因拍法是以空掌拍打體表,受力短暫而均勻,舒適自然,故易於被人接受。雙掌拍法因雙手同時操作,力量較弱,主要作用於肌表淺層組織,多用於脊柱兩側及兩下肢後側;單掌拍法力量集中而強,適於脊柱正中,沿脊柱自上而下重拍。
5、擊法
用拳背或掌根、掌側小魚際、指尖及桑技棒等擊打體表施術部位,稱為擊法。分為拳擊法、掌擊法、側擊法、指擊法和棒擊法等。
操作時用力要穩,要含力蓄勁,收發自如。擊打的力量要適度,應因人、因病而異。動作要連續而有節奏性,快慢要適中。擊打時要有反彈感,一觸及受術部位後即迅速彈起,不要停頓或拖拉,避免暴力去打。
(a)拳擊法(b)指端擊法(c)側擊法
其作用主要用於肢體疼痛、麻木不仁、風濕痹痛、疲勞酸痛等病症。
擊法較拍法力量集中,適合各種疼痛類疾病,宣通氣血的作用較為明顯。因擊法種類多,因而適應症各異,適應部位亦有所不同。
6、振法
以掌或指在體表施以振動的方法,稱為振法,也稱振顫法。分為掌振法與指振法兩種。
(1)掌指部與前臂部須靜止性用力。以指掌部自然壓力為度,不施加額外壓力。所謂靜止性用力,是將手部與前臂肌肉繃緊,但不做主動運動。但有的振法操作,在手臂和前臂肌肉繃緊的基礎上,手臂做主動運動,可以使作用時間持久。
(2)應有較高的振動頻率。以掌指部做振動源,由於手臂部的靜止性用力,容易使其產生不自主的極細微的振動運動,這種振動頻率較高,波幅較小。如作主動運動操作,則振動頻率就會相對較低、波幅較大,但操作時間可以延長。
(a)指振法(b)掌振法
用於胃下垂、胃腕痛、頭痛、失眠、咳嗽、氣喘、形寒肢冷、腰痛、痛經、月經不調等病症。振法以溫補為主,以通調為輔。多用於陽虛氣弱之證。指振法接觸面小,振力集中;掌振法接觸面大,振力相對分散。
7、複合手法
按揉法是由按法與揉法複合而成。分為指按揉法和掌按揉法兩種。指按揉法:用單手或雙手拇指羅紋面置於施術部位,余指置於對側或相應的位置以助力。腕關節懸屈,拇指和前臂部主動施力,進行節律性按壓揉動;掌按揉法:掌按揉法分為單掌按揉法和雙掌按揉法兩種。單掌按揉法是以掌根部著力於施術部位,余指自然伸直,前臂與上臂主動用力,進行節律性按壓揉動。雙掌按揉法,即雙掌重疊,增加力量,置於施術部位,以掌中部或掌根部著力,以肩關節為支點,身體上半部小幅度節律性前傾後移,於前傾時將身體上半部的重量經肩關節、前臂傳至手部,從而產生節律性按壓揉動。注意按揉法的節奏性,既不要過快,又不可過於緩慢。
(a)單掌按揉法(b)疊掌按揉法
8、按揉法
按揉法主要用於頸椎病、肩關節周圍炎、腰背筋膜炎、腰椎間盤突出症、高血壓、糖尿病、痛經、頸頜關節功能紊亂、近視等多種病症。
按揉法剛柔並濟,作用舒適,易於被人接受,具備按法與揉法的雙重作用,臨床套用頻度較高。指按揉法接觸面積較小,按揉力量集中,適於頸項部、肩部、肩胛骨內側緣。掌按揉法接觸面較大,按揉力相對分散。其中單掌按揉法力量相對較弱,多用於肩部、上肢、脊柱兩旁的膀胱經側線;雙掌按揉法則按揉力量強而深透,適於背部、腰部及下肢後測。
基本要求
持久:要求一種推拿手法在正確操作的前提下,要在患者身上持續一定的時間,才能保證達到一定的治療效果,如法,要求一手持續操作5分鐘以上,點法要求持續1分鐘。
有力:要求每種推拿手法操作要有一定的力度。這個“力”是技巧的力而不是蠻力。由於疾病的不同,體質、性別、年齡、治療部位各異,手法的力度是不一樣的。這種技巧的“力”,要靠實際操作,逐步摸索積累而成,“力”的適度直接影響到治療效果。
均勻:要求推拿手法在保持一定壓力的情況下,根據不同的推拿手法而掌握一定的節奏,不可忽快忽慢、時輕時重,只有保持良好的節奏,才能保證治療效果的充分作用。
柔和:是指推拿手法作用在患者肢體時,雖然要求要保持一定的壓力,但應讓患者基本上感到舒適的情況下來完成治療,達到治療效果。不可傷及局部皮膚組織、皮下組織甚至更深層組織。
深透:推拿手法操作時,只有掌握住持久、有力、均勻、柔和,才能保證深透。深透是指“力”達到所要治療的部(穴)位,也就是古人所指的“適達病所”,過之與不及均不可取,“輕而不浮,重而不滯”更是精闢地概括了推拿手法的要求。“輕”手法的操作只需要使推拿手法的治療力作用到所要治療的深度,而不能浮在肌膚的表面;“重”手法的操作不可滯留在不是治療的部位,而應達到所需治療的層次。
推拿手法在操作過程中,尤其是在穴位上操作時也應有類似針灸“得氣”的感覺,除患者本身可出現麻、脹的感覺外,有時還可有舒服、酸痛的感覺。醫者在推拿手法操作中,也可感到很舒順、暢快,這就是常說的“手感”。手感出現與否,可直接影響治療效果。
簡單生硬甚至粗暴的隨意性推拿動作不但不會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還會給患者帶來不應有的痛苦,甚至加重病情影響康復,不稱為手法。古人對推拿手法的要求十分重視,如《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說:“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稱為手法也”。要達到熟練精妙的程度,不斷實踐,乃至得心應手,做到“一旦臨證,機觸於外,巧生於內,手隨心轉,法從手出”。
中醫正骨手法
2、提法:將陷下去的骨提起,使恢復正常。如遇到扭腰岔氣,或肋骨凹陷的病症都用提法。
3、接法:使已經折斷骨合攏起來,整復如初。
4、端法:用手把握著應端的病位,斟酌用力,或從外向內托,或直端斜端,使脫臼的關節不偏不倚地復回原位。
5、推拿法:“推”是用推使病肢復原,“拿”是用手掐定患處使緩緩復位,如果傷已痊癒但仍覺得氣血不通,機能障礙或關節錯落等,就用推拿法。
6、按摩法:如果軟組織受傷,局部麻木,血行遲滯,氣血不通,機能障礙等病,用手往下壓慢慢按摩,使瘀閉阻塞氣血部位暢通,消失臃腫,更可以幫助循環。
注意事項
(一)套用手法整復骨折應嚴格掌握手法的適應症和禁忌症,按照手法原則進行正規操作。手法雖然具有這樣或那樣的優點,但是它是靠醫生來實現的,並且受許多條件的限制。從另一角度來說,手法不是萬能的,不能勉強。當手法不可能完善地解決問題時,應該為病人選擇手術或其他更有利的方法。
(二)在進行手法整復前,病人的一般健康狀況必須是良好和穩定的。在整復時讓病人採用舒適的體位,並給予適當的止痛和麻醉,對順利完成整復,避免併發症是非常有意義的。這樣做雖然費事,但是很人道。
(三)在X線透視下整復骨折,雖然有一點精神,但是不值得提倡。施加暴力或反覆多次的手法整復對病人是有弊而無一利的,應予避免。
(四)最後的X線復位標準應該從嚴掌握。老年人一般健康狀況不理想,對功能要求不高,或拒絕手術者,復位標準可以適當放寬。低齡兒童長管狀骨骨折可以允許輕度的重疊移位、側方移位或成角,在以後的發育中可以完全或幾近完全矯正。較大程度成角或旋轉移位必須予以糾正,否則可以引起發育畸形。
(五)病人及家庭成員對骨折功能對位的X線標準的認可程度會有差別,醫生可以予以解釋。對實在接受不了的,可以考慮手術開放復位。
主輔佐使
目前在臨床上使用的手法有拔伸、旋轉、屈伸、橫擠、分骨、折頂、迴旋、縱壓、分筋、撥絡、理筋、彈筋等12種,而每個手法皆有其適應證,如拔伸可糾正短縮和成角;橫擠可糾正側移;折頂可糾正成角或用於折骨等,每種手法均視骨折的具體部位、具體情況而靈活選擇套用。由於絕大多數有移位的骨折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複合移位,如尺橈骨雙骨折的短縮移位,必有側方移位,也可因肌肉牽拉同時發生旋轉和成角移位,所以在採用整骨手法進行閉合復位時,單用一種手法就難以奏效,必須同時採用幾種手法才能獲得滿意復位。
在進行正骨時手法的選用,有一個主次或先後配合的問題,即主輔佐使問題。如股骨幹中段骨折有短縮成角移位時,正骨手法中糾正短縮成角移位以拔伸牽引為主,力要大,不大不足以糾正短縮和成角,糾正側方移位的橫擠為輔,力要穩,並時時用指腹觸摸骨折端以檢查對位程度,而稍事旋前旋後並作搖晃為佐使,以糾正骨折端的旋轉和殘餘移位。如髕骨骨折有分離移位時,應以頂擠為主,按捏為輔,膝關節屈伸為佐使。肱骨外髁翻轉骨折,就應以旋轉為主,牽引內收為輔,肘時時搖轉為佐使。再如肩關節前脫位,在進行足蹬法復位時,單用患肢外展位作牽引不易成功,若是將上臂外展拔伸,在足蹬的配合下,內收患肢並做患肢旋轉活動,則立刻復位,這裡拔伸牽引為主,內收是輔,旋轉手法就要佐使。在每個骨折脫位整復後,均應採用輕手法,理順筋脈以加速復原減少後遺症。
總之,整骨手法的運用和藥物的使用一樣,“機觸於外,巧生於內,手隨心轉,法從手出,或拽之離而複合,或推之就而復位,或正其斜,或完其闕”,做到“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醫宗金鑒》)。
現代研究
治療
第一步松筋法。只見吳教授先用拇指、食指、中指卡握在患者髕骨關節兩側緣,兩邊用力相濟,上下滑動約12次左右,髕骨由下向上推動,來增大髕骨關節間隙,改善關節面受壓。接著一手握住患者膝關節上方,屈膝45度左右,另一手拇指握壓在髕骨上緣,用水平力量使膝關節伸直,拇指分別由髕骨的內上緣、中上緣和外上緣,推向外下方、下方,然後沿相反方向推向內下方,重複數次,增大髕骨的活動度。
第二步刮筋法。在患者髕骨的外上方與內下方分別找到“筋結”點,屈一拇指甲部做支點,另一掌壓於該拇指上,用臂力推動,進行刮筋5-7次,接著屈患膝將髕骨固定在髕骨床內,然後用拇指甲在痛性索條物上鏟筋3-5次,松解髕周筋膜粘連,緩解或消除關節疼痛。
第三步錘擊法。讓患者伸膝,吳教授半握拳,在髕骨周圍反覆錘擊5-7次,意在活血舒筋。用實拳摞壓髕周上下前後肌肉,有利於積液吸收,增加穩定。
第四步解鎖法。吳教授半屈膝,用食指兜撥股骨髁下內側、外側肌3-5次,解除患者絞鎖痛苦。
第五步鎮定法。1、伸展鎮定。施右膝手法時吳教授面向足側,身靠患膝,左手壓於髕上股骨幹做固定,掌根朝向腱側,另手托住足跟,左手下壓,右手上提。使患膝伸展至最大限度,維持不動約2分鐘左右,病人自覺疼痛和症狀緩解。又重複一遍手法。2、屈伸鎮定。接著讓患者俯臥,一手扶股臀後,另一手扶壓踝前,朝跟臀方向,使患膝屈曲到最大限度不動約2分鐘左右。吳教授說屈曲鎮定法要在屈膝不受限,積液消退後做,有利於恢復伸展功能。最後以雙手捋按股四頭肌和推捋手法3-5遍。
第六步板壓法。患者側臥,用三點加壓原理,也可以鎮定手法方式收效,有利於髕骨半脫位的改善。
第一步做上舉。先要試試患者能達到什麼程度,然後決定做到什麼程度。第二步做內收。內收曲臂肘尖要達到前胸中線,大臂要成45度角。做內收時容易引起肩與肱骨聯動,是因肩胛骨與肱骨粘連了,要解開這個粘連很痛。做內收時首先要擺正45度角,很多患者因疼痛做不到位,只好慢慢往裡來,當下按前臂時,肩胛骨會翹起來,採取兩隻手一個按大臂肘關節、肩關節,一隻手按住後背肩胛骨,有時還要藉助體重下壓,向心方向用力壓。因此要先松解,讓患者精神和肌肉放鬆,然後再壓。由於患者有自然對抗力,全靠兩隻手,且兩隻手是懸空的,壓到位很費勁。第三步做後伸。如果後伸障礙,上廁所沒法提褲子等,引起很大的生活不便。手法治療是針對人的生理功能和生活動作來進行的自然療法,也稱綠色療法。
特別提醒,治療頸椎環樞關節脫位一定要方法正確,隨意、盲目、錯誤的推拿按摩有害,尤其重力按摩。如果帶有損傷地在同一個部位反覆揉,即使力度不大也會造成相應肌肉組織的損傷或加重,因此一定要掌握好力度和時機。扳法也應謹慎使用,若專業水平不高,對禁忌症不清,盲目勉力給患者施術,可能會造成高位截癱,甚至死亡。若對椎動脈型病人錯誤使用扳法可能導致病人當場暈厥。同時強調實施手法前,還必須注意其它合併症,若頸椎病伴有骨折、骨關節結構紊亂、骨關節炎,嚴重的老年性骨質疏鬆合併骨結核、骨腫瘤等,應慎用扳法。若合併高血壓、嚴重心腦血管疾病,也應注意手法操作的力度不宜過重。頸椎病在急性期或急性發作期不宜推拿,否則會使神經根部炎症、水腫加重,疼痛加劇。
許多人患了腰椎病,往往被建議手術治療,其實許多腰椎病是不需要手術的,中醫完全可以保守治療。除非腰椎發生嚴重錯位性粉碎性骨折或有骨結核、骨腫瘤等嚴重併發症,經保守治療無效者,可考慮手術。腰椎神經血管較多,手術不僅破壞椎體周圍組織,造成組織結構的改變,引發其它腰間盤的退變,造成不同程度的膨出。還容易產生神經粘連,導致頑固性疼痛或腿腳麻木,引發骨質增生、椎骨不穩、下肢癱瘓、大小便失禁等嚴重併發症。
牽引法可以減輕椎間盤壓力,解除對神經根等組織的刺激和壓迫,促進血液循環,解除肌痙攣。但很難使突出或脫位的腰椎間盤復位,下床或走動又會再次突出。電療、雷射、超音波等理療主要是消炎止痛、活血化淤,有的做一次僅能2-3天不疼,有的做一次最長兩周不痛,有的患者雷射電療無效,連續做了十幾次也沒治好。原因是電療僅能刺激神經末梢緩解症狀,不能解決病根問題,患者卻被宣傳誤導。一些藥物雖可消炎、消腫、止痛、活血化淤,在發病早期效果較明顯,但也不能解決椎間盤突出問題。且毒副作用大,不宜長期服用。而中醫手法不僅能活血化瘀,舒經活絡,而且能整復腰椎畸形,使腰椎髓核復位,松解受壓的神經根,標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