驛前鎮

驛前鎮

驛前鎮是江西省撫州市廣昌縣下轄的一個鎮。位於廣昌縣南部,武夷山脈腹地,系撫河源頭。東鄰本縣楊溪鄉,南連石城縣木蘭鄉和小松鎮,西界寧都縣湛田鄉,北接廣昌縣赤水鎮。總面積為196.62平方公里。鎮政府所在地驛前圩距縣城43公里,國道206線貫穿全境。驛前鎮交通便利,206國道貫穿全鎮境內,境內公路四通八達。近年來,小城鎮建設日新月異,布局合理,街道寬闊,公共設施齊全,用水用電十分便利,新建了頂棚市場1800餘平方米,小城鎮建設規劃已達到1.5平方公里。

2017年7月28日,驛前鎮入選為第二批中國特色小鎮名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驛前鎮
  • 外文名稱:Yiqian Town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中國華東
  • 下轄地區:驛前街社區、驛前村、中寺村等
  • 政府駐地:驛前街
  • 電話區號:0794
  • 郵政區碼:344909
  • 地理位置:贛東
  • 面積:196.62平方公里
  • 人口:22158人(2017年)
  • 氣候條件:亞熱帶潮濕季風氣候
  • 車牌代碼:贛F
  • 行政代碼:361030104
歷史沿革,地理氣候,行政區劃,資源,土地資源,旅遊資源,山林資源,水利資源,礦產資源,勞動力資源,氣候及地理,區位優勢,經濟發展,農業,工業,城鎮建設,交通、郵電,文教、衛生,城鎮建設,人民生活,旅遊,下屬單位,招商引資,所獲榮譽,

歷史沿革

西漢景帝年間(約公元前149年),驛前名梅村,崗上梅樹千棵,為古代通往閩、粵必經之道,南北往來商賈,朝庭兵馬傳遞文書歇息之處。南宋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於梅村建驛館,後圩鎮建於驛站之前,驛前從而得名。明時稱梅驛圩。建國前為驛前鎮,1950年名驛前區,1958年成立驛前人民公社,1984年更名驛前鄉,1985年改為驛前建制鎮。2001年10月與高虎腦鄉合併為驛前鎮。
驛前鎮驛前鎮
宋紹興時曾設謹節驛於此,因村莊地處"梅林驛站",故名驛前。撫河發源於境地內血木嶺。位於縣境南陲,南鄰石城縣小松,木蘭二鄉,西毗寧都縣湛田鄉,北接高虎腦鄉,總面積106平方公里。鎮政府所在地驛前圩距縣城43公里。盛產白蓮、澤瀉、曬煙,均為廣昌主產區。該鎮澤瀉久負盛名,遠銷東南亞。驛前村四十多幢明清古建築保存完好。
驛前鎮驛前鎮

地理氣候

驛前鎮位於廣昌縣南部,武夷山脈腹地,系撫河源頭。東鄰本縣楊溪鄉,南連石城縣木蘭鄉和小松鎮,西界寧都縣湛田鄉,北接廣昌縣赤水鎮。總面積為202平方公里。鎮政府所在地驛前圩距縣城43公里,國道206線貫穿全境。
驛前鎮
全鎮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濕潤,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日平均氣溫19.6度,年均日照1932小時,年均降雨量1773毫米,平均無霜期273天。
鄉鎮領導
驛前鎮黨委書記:王虎清
驛前鎮
驛前鎮黨委委員、副書記、鎮長候選人:周承德
驛前鎮

行政區劃

全鎮轄18個行政村,172個村小組,1個居委會,常住人口22158人(2017年),有漢族畲族。全鎮有黨員573名,34個黨支部,其中農村黨員375名。

資源

土地資源

境內地勢由南向北傾斜,屬丘陵地形,山地占77%,丘陵占13%,平原占10%。土壤類型有紅壤、紫色土、潮土、水稻土、瓷土等五種。耕地型有水稻土、潮土、紅壤三種,全鎮有耕地面積23167畝,其中水田20535畝,旱地面積2632畝。土地有機質含量高,氮素中等,磷鉀偏缺,土地利用率高,且潛力很大。

旅遊資源

驛前鎮是千年古鎮,2003年7月被江西省人民政府授予首批歷史文化名鎮。驛前鎮又是革命老區,是中央蘇的北大門。該鎮旅遊資源十分豐富,自然有萬畝蓮花帶,撫河源頭探秘。歷史名勝有50餘幢明清古建築,其間石雕、木雕、磚雕堪稱江南古文化之佳作,蓮花、荷葉、蓮蓬等吉祥圖物隨處可見,形成了博學多姿的蓮文化。紅色旅遊有蘇區遺址,彭德懷、楊尚昆的高虎腦戰鬥作戰指揮部和高虎腦紅軍烈士紀念碑等,現已被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形成了以“紅色、古色、綠色”三色一體的獨特旅遊資源。據不完全統計,2006年廣昌首屆國際蓮花節召開期間前來該鎮觀光旅遊的旅客達1.7萬人。
小鎮旅遊小鎮旅遊

山林資源

驛前鎮屬高丘低山林業鎮,林業資源豐富,山地面積23餘萬畝,森林面積20餘萬畝,森林覆蓋率70%以上。主要樹種有松、杉、木荷、楓香、樟樹桂花樹、楮木等,其中紅豆杉、樟樹、湖南石楮樹屬珍稀品種。另外毛竹資源豐富。動物有狼、野豬山羊穿山甲、蛇等近百種。

水利資源

水資源充足,撫河源頭髮源於我鎮,河流眾多,大小河流5條。全鎮水域面積1.5萬餘畝,有水庫3座,發電站2座,裝機2台,裝機容量400千瓦。

礦產資源

礦產資源有瓷土、石英石等,分布在招禾村、赤嶺村和貫橋村。

勞動力資源

全鎮勞動力資源豐富,尤其農村勞動力剩餘較大,全鎮勞動力資源為13566人,其中男勞動力為6164人。

氣候及地理

該鎮屬東面溫熱區,年平均氣溫為17.5攝氏度,比較穩定。月平均氣溫在一年中的分布特點是中間高兩頭低。一月平均氣溫9攝氏度,七月平均氣溫28.8攝氏度,極端最高氣溫38.7攝氏度,極端最低氣溫-6.9攝氏度。年平均降雨量1734毫米,歷年平均無霜期275天,尖峰最高海拔打鼓寨1077米,600—700米4座,公路設計標高590米。
氣候溫和氣候溫和
2002年完成各項經濟指標及社會狀況:
菸葉100萬斤,白蓮8600畝,食用菌200萬筒,糧食總產9119噸,果業開發、新植1000畝,改造3000畝;油茶開發、新植1000畝,改造2000畝。
社會狀況:
山地面積190980畝,山林面積13.45萬畝,油茶42000畝,素有“廣昌油庫”之稱。年飼養母豬1067頭,產仔豬9000頭,肉豬1.2萬頭。

區位優勢

驛前鎮擁有豐富的資源,交通便利,招商環境優越,是客商前來投資的好地方。這裡有23萬餘畝的森林資源(其中大部分是毛竹杉木),適宜搞木竹製品加工;水域面積1.5萬餘畝,水利資源豐富,適宜搞小水電開發;因土壤肥沃、氣候適宜,特色農業資源突出,經過長期的發展,這裡形成了以白蓮(1300多年歷史)、菸葉(曬煙、烤菸)、澤瀉(大天鵝蛋)等三大傳統特色主導產業。
地理位置優越地理位置優越
地理位置優越
2006年白蓮種植面積1.3萬畝,產量200萬斤;菸葉(曬煙1500畝,烤菸1034畝);澤瀉預計1.2萬畝,產量600萬斤。適宜投資發展農產品深加工;旅遊資源具有獨特的“紅色、古色、綠色”三色一體資源,現正在尋求客商投資合作。2006年在廣昌首屆國際蓮花節召開期間,前來觀光旅遊的遊客達1.7萬人,旅遊業正在悄然興起。一是古色游。驛前在明末清初尤為鼎盛,圩市36隻半祠堂,24座廟宇,72家酒店,200多幢商邸、民宅,年年祠堂盛會、廟會、燈會,鬧市車水馬龍,市場繁榮,百姓富裕,是通往廣東、福建的邊貿交易重鎮。
其間古建築氣勢雄渾,密布於圩市中心,一直延伸至撫源梅溪岸邊,是江西省保存較完整、規模較大的民居古建築群之一。現存古建築以明清時期為主,由五十餘處單棟古建構成,有姓氏宗族的祠堂、家廟,有達官顯貴的官邸、別墅,有商賈小販的店鋪、作坊,總面積為0.36平方公里。日前已開放的七進廳、石屋、船形屋、大夫第、金鰲魚、奉先思孝等六處院庭300餘間,大部分建於清代康熙同治(1607——1862)年間,其高牆深院、飛檐翹脊、曲徑通幽,幾進院落,富麗堂皇。
其間的“三雕”藝術,堪稱江南明清古建的上乘佳作,這些古建築群,文化底蘊深厚,做工精巧細膩,為研究明清社會、思想、文化、民俗風情等方面提供了實物證據。據文獻、史料記載,宋代出將軍白氏司馬州、左布政、右按察、知州知縣代代衍,還出過三個半神仙。從宋代至清代梅驛旺族名宗,科第仕宦幾十名,進士22名,舉人500餘名,才子、學士文武秀才層出不窮。
農業生態旅遊(綠色游)更是前景廣闊,每到6——8月份,萬畝蓮花多姿多嬌,映紅了十里撫源,花香四溢,迷戀著遊客的心扉。撫河源頭探秘,既可避署,也可休閒。
紅色旅遊。有高虎腦戰鬥遺址、萬年亭戰鬥舊址,彭德懷、楊尚昆曾經指揮過的紅三軍團指揮部舊址等隨處可見,到這裡尋覓革命前輩的足跡,緬懷革命先烈的精神。

經濟發展

農業

2005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9644.6萬元,其中農業總產值達5307.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435元。該鎮農業種植以經濟作物為主,兼產水稻大豆等。主要品種白蓮、曬煙(黑老虎)、澤瀉(大天鵝蛋)三大傳統特產種植歷史悠久,其聲譽蜚聲海內外。驛前通芯白蓮有1300餘年的種植歷史,擁有貢蓮之譽。這裡的白蓮以其色白、粒大、清香、營養豐富、藥用價值高而著稱。
太空蓮太空蓮
2006年,全鎮白蓮種植面積13000畝,年產量200萬斤,總產值2800萬元。曬煙自明萬曆年間開始種植,曬煙種植面積1500畝,產量45萬餘公斤,是製造混合型香菸和雪茄煙的優質原料。烤菸1034畝。澤瀉自清朝道光年間種植距今200多年歷史,2005年種植面積12600畝,產量290萬公斤。2005年,全鎮生豬出欄達0.9萬頭,家禽11.1萬羽。

工業

活性炭廠、家具廠、藕粉廠、電站、磚瓦廠、昌豐飼料有限公司、單片廠、木材加工廠等工業,貯藏大量的花崗岩、稀土等。

城鎮建設

交通、郵電

城市規劃
驛前鎮交通便利,206國道貫穿全鎮境內,境內公路四通八達。全鎮現有營運車輛40餘輛,有客車10輛,每天均有發往廣昌、石城客車多趟,並有許多長途客車途徑該鎮。
鎮內郵電通訊機構健全,設有郵政電信、移動和聯通業等機構,電話裝機700餘門。

文教、衛生

全鎮有普通中學1所;國小14所;衛生院1所;村級醫療站16個。

城鎮建設

小城鎮建設日新月異,布局合理,街道寬闊,公共設施齊全,用水用電十分便利,新建了頂棚市場1800餘平方米,小城鎮建設規劃已達到1.5平方公里。

人民生活

驛前民風淳樸,百姓安居樂業,社會治安狀況良好。200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2435元,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

旅遊

血木嶺
血木嶺 位於驛前鎮姚西村的血木嶺,是撫河發源地,《漢書·地理志》和酈道元的《水經注》均有記載。最高處為靈華峰,海拔991米。山上怪石嶙剛,且多罅隙,泉水從中噴沫而出,汩汩作響,至血木嶺匯成竹管細流,開成源頭活水的撫河第一流,順著山谷形成兩股溪流,一經里木莊,一經羅家地,匯成山澗小溪,流經十華里至木頭坑合流,先後形成五潭七瀑布。飛瀑珠簾高掛,一瀉三折。
驛前鎮船型屋驛前鎮船型屋
溪流經龍井、天井裡形成驛前港。又環繞驛前鎮,穿過高虎腦、楊溪鄉等地,在赤水的石咀頭與塘坊港匯合,始稱旴江(旴江為撫河的上游)。旴江在廣昌境內穿越驛前、高虎腦、楊溪、赤水、旴江、甘竹等6個鄉鎮,接納11條港、69條溪條溪流之水,總長78.95公里,流域面積1568.5平方公里。旴江在甘竹鎮羅家村流入南豐縣境,再經南城接納黎川河,經撫州接納宜黃河、樂安河等,形成撫河,注入鄱陽湖長江
因血木嶺長有許多野生的中藥雞血藤,山下有“里木莊”、“木頭坑”等到地名,加之崇山峻岭,坡陡路曲,故取名“血木嶺”。三字既概括了撫河發源地的山川地貌、植物特色,又點出古驛道的險峻曲折。
驛前鎮船型屋
明清古建築群 較為集中於驛前街道東面一線,由四十餘處單棟古建築構成。有姓氏宗族的公祠、家廟,有達官顯貴的官邸別墅,有商賈店鋪、生產作坊,以及文人揮毫遺存的十數處石刻題額。其高牆深蒼,飛檐翹脊,曲徑通幽,幾進庭院,木刻、磚雕、石雕古樸典雅,栩栩如生,堪稱江南明清建築的上乘佳作。明清古建築群文化蘊底深厚,為研究明清社會、思想、文化、民俗風情等方面提供了實物證據。現簡介幾棟:
奎壁聯輝 又名七幢廳堂,清代民居。有大小庭院兩處,天井11個,房間32間,進深七進,占地面積1582平方米。石雕、木雕有荷花、古錢、鳳凰文房四寶等圖案,雕刻精美。
清吸旴源 相傳為明代雲南按察使賴巽探親別墅。座北朝南,仿古代官船之形,逆水而建,重檐亭式屋頂,占地面積540平方米。穿斗式結構,有大小廳堂,廂房30餘間。藻井繪有纏技牡丹圖案,其它檐板刻有流雲、花卉、人物圖案。
石屋裡民居 始建於明宣德三年(1428年),門坎、神龕、房柱、照壁、屋檐、門樓以及地面等,都採用光滑細膩的四方石塊磨光而成,故名石屋裡。進深三進,占地1075平方米。石門樓上刻有“雙鳳朝陽”、“龍鳳呈祥”、“福祿壽喜”等圖案,石柱座上也刻有獅、象、鹿、鶴、蓮花等吉祥圖案和文房四寶。其建築工藝精湛,風格獨特,堪稱一絕。
進士第官宅 為清代濱州知府賴晉的府第。座西朝東,占地面積449.5平方米,門樓匾額刻"進士第"。

下屬單位

驛前鎮設有以下鎮屬單位和18個村委會及1個居委會。具體情況如下:
單位名稱
負責人(職務)
驛前中學
賴必勝(校長)
驛前國小
邱孔進(校長)
城管隊
賴煥榮(隊長)
衛生院
何步雲(院長)
供電所
賴榮生(所長)
農業綜合服務站
張厚禎(站長)
自來水廠
廖經煥(廠長)
有線電視站
賴炳華(站長)
信用社
魏愛明(主任)
郵政所
賴國華(所長)
蓮峰公司
巫慶耀(經理)
糧管所
邱建平(所長)
國土所
賴鵬仁(所長)
財政所
賴克衛(所長)
派出所
李晨文(所長)
林場
鄭明和(場長)
林業站
趙寧(站長)
工商所
樓文正(所長)
居委會
賴煥榮(主任)
驛前村
白國森(書記)
賴必明(主任)
姚西村
姚寶仔(書記)
李賢良(主任)
南坊村
賴松榮(主任)
桐斜村
賴用玲(書記)
賴用金(主任)
下王村
賴用謀(書記)
賴廣東(主任)
河東村
賴忠明(書記)
賴小華(主任)
田西村
賴葵生(書記)
賴永良(主任)
坪背村
賴永龍(書記)
許貴生(主任)
船坳村
邱愛斌(書記兼主任)
橫路村
廖茂盛(書記)
杜福金(主任)
貫橋村
李玉金(書記)
麻坑村
吳和強(書記)
吳光平(主任)
莊下村
馮肇華(書記兼主任)
苦竹村
張純平(副書記)
張東平(主任)
中寺村
劉龍生(書記兼主任)
赤嶺村
許仕富(書記)
曾李平(主任)
招禾村
雷賢洪(副書記)
石岌村
曾凡亮(書記)
曾慶寶(主任)

招商引資

驛前鎮擁有豐富的資源,交通便利,招商環境優越,是客商前來投資的好地方。通過最佳化招商環境,提高服務管理水平,實行以商招商、以情招商、網上招商等形式搞好已落戶企業的服務跟蹤管理,積極抓好舊項目增資,新項目簽約。2006年,引進招禾小水電開發100萬元,龍井電站增資150萬元,在談項目有香港成啟集團投資6000萬元的白蓮深加工。
驛前鎮黨委、政府誠摯邀請各方客商前來投資興業。

所獲榮譽

村鎮建設日新月異,逐步形成了以“鎮北新區、旅遊景區、高虎腦蘇區”三區為重點的科學合理的總體布局,城鎮規劃面積達3.3平方公里,交通、教育、衛生、水電、文化娛樂等基礎設施日益完善,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和諧穩定,幸福指數不斷攀升。2008年被評選為江西省鄉村旅遊示範點,2009年被江西省推選為十三個《全國特色景觀旅遊名鎮〉之一,2013年入選江西省首批百強中心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