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馬鞍山風景區位於淄博市淄川區東南部的淄河鎮,因其形似馬鞍而得名,是省級風景名勝區、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國防教育基地,主峰海拔618米。
馬鞍山風景區屬魯中隆起斷陷地塊
,泰沂山脈北麓,淄河流經風景區西南入太河水庫,水質清冽,終年不涸,山區交通便利,辛(店)泰(安)鐵路縱貫風景區。向南有淄河源(泉)路到博山、沂源。向北有香壩路去臨淄,向西有淄(川)幸路。淄川有公共汽車直抵淄河鎮。風景區內以馬鞍山為首,奇峰林立,險峻挺拔,如蓮花山、鹿角峰、九十九頂岳陽山等。這裡有清泉終年噴涌,如西股村的神賜靈泉、雙泉村的夢泉、聖水觀的聖水泉、馬鞍山的飲馬泉等。這裡峰巒疊嶂,風景秀麗,自然景觀美不勝數。馬鞍山原為齊國邊關重寨,西峰馬尾處建有
齊長城遺址和古代兵營遺址。
馬鞍山以1942年那場氣壯山河的抗日保衛戰名揚神州大地,山上有
廖容標、
錢鈞等開國將軍撰文或題詞紀念的大型
摩崖石刻,由
遲浩田上將為抗戰紀念館(碑)題寫的館名,是人們接受
愛國主義教育的紅色聖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保存完好的戰鬥遺址,新建的紀念堂、展覽廳、烈士群雕,以及在東峰百米高懸崖上的
八路軍頭像“英雄魂”,形象逼真,浩然正氣,象徵著在
馬鞍山戰鬥中犧牲烈士的英勇鬥爭精神。
該山又是齊、魯古國的分界,多為兵家必爭之地,山上存有中國發現最早、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齊兵營遺址,又有屹立2500年的
齊長城遺址,是中國
齊文化的博物館;山上的明清時期建造的
玉皇殿以及各朝代道長的住所、古丘、石冢還為世人見證著。這裡還是魯中道家的發源地,為這座抗日名山增添了濃厚的人文底蘊。
其山山勢峻峭,峰頂突兀,自然景觀壯麗多姿,風景區南部的三泰山東有
臥佛須面,西有端坐彌勒佛,巨石形象且從不同方向顯現不同頭像,又有天梯、
南天門、步雲橋、
七星岩、佛光崖等多處景點,俯瞰是蜿蜒秀麗的
淄河水、波光粼粼的
太河水庫,水天一色,山水相映,處處襯出
馬鞍山的雄偉奇秀。
這裡植物品種繁多,是一個天然
植物園,早春金黃遍山間,五月花開白如雪,深秋似火紅滿山,寒冬冰凌掛翠枝,景區周圍就是該鎮的林果、蔬菜基地,每年出產大量的無公害瓜果蔬菜,使整個景區呈現出“花繁果碩、山峰奇險、川流清秀、英烈悲壯、兵營幽古”的特有神韻。
特色
馬鞍山風景區,位於
淄川區淄河鎮,主峰海拔616米,是一個由粗獷雄偉的山巒疊嶂,潺潺的溪流,波光粼粼的水域,秀麗多姿的田園山莊及馬鞍山革命抗日遺址組成的自然風景區。其山勢峻峭,峰頂突兀,四周懸崖如削,只有山前一條石鑿的132級的石階小道能通往峰頂,易守難攻,實有“一夫當關,萬人莫開”之險,故為兵家必爭之地。山巔石峰高數十米,東西兩頂相連,成凹形,遠望狀似
馬鞍,故名
馬鞍山。石峰四面懸崖峭壁,西南角有條石階,狹而陡,似
天梯,直達
南天門,是通向峰頂的唯一險道。
馬鞍山周圍峰巒起伏,山上林木蒼蒼,山下淄水蜿蜒,道路縱橫交錯,曾為歷史上南北交通咽喉。1943年冬,
淄博抗日戰爭史上有名的
馬鞍山保衛戰就發生在這裡。為紀念在保衛戰中獻身的英雄,1945年在博山建立了“
馬鞍山抗日烈士紀念塔”。規劃面積51平方公里,建成面積8000平方米,主要景點有紀念館、戰鬥遺址、怪石林、鐘鼓樓、華光寺等。
馬鞍山抗日遺址於一九七七年被山東省人民政府確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被淄博市人民政府確定為淄博市青少年
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二十一世紀初被山東省軍區列為省國防教育基地,2005年底被列為山東省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其獨特的山水自然景觀也是省級風景名勝區。
革命遺址
馬鞍山抗日遺址
烈士紀念堂
坐落在烈士紀念碑南面,烈士祠和
馬鞍山戰鬥展覽室組成,始建於1972年。展覽室內有
馬鞍山戰鬥詳細圖文介紹,有抗日老戰士撰寫的紀念文章以及戰鬥遺物圖片。烈士祠內供奉著自抗日戰爭以來淄河鎮籍烈士和在淄河地區犧牲的烈士200餘名。1994年淄河鎮人民政府投資45萬元重修烈士紀念堂。
抗日紀念碑
抗日紀念碑坐落在主峰南側的山腳下,建於1945年7月,用
青石板雕刻而成,碑形為六角形,分為碑身、碑座、碑帽三部分。碑的正面鐫刻著原魯中山區專員
徐化魯題寫的“氣壯山河”四個大字,一面是
馬鞍山犧牲的烈士英名,一面是原博山縣縣長毛梓材撰寫的《馬鞍山抗日烈士贊》碑文:“奇男兒守空山,頻將敵偽截斷,飛機大炮山可撼,壯士英風不變。審知軍械懸殊,浴血運石仍抗戰。拼頭顱使敵偽驚服,著氣節教人民敬念。山或崩,石或爛,烈士精神終古煥”。短短68個字生動描寫了抗日先烈英勇不屈、氣壯山河的英雄氣概和人民的懷念敬仰之情。另三面是悼念
馬鞍山抗日烈士的碑文。為了使紀念碑能長久保存完好,1982年,原口頭鄉人民政府投資修建了六角平檐碑亭。
碧血千秋石刻
“碧血千秋”四個字刻於1985年,它位於
馬鞍山主峰的南側,烈士紀念碑北側的
石崖上,是抗日戰爭時期四縣(博山、淄川、益都、臨朐)聯合辦事處主任
馮毅之先生(原山東省文聯主席、藝術學院院長)1985年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40周年題寫的。
馮毅之是青州市(原益都縣)長秋村人,馮毅之的父親馮緒臣、妻子孫玉蘭、女兒馮新年、馮蘆橋、馮平洋及妹妹馮文秀一家六口人在
馬鞍山戰鬥中壯烈犧牲,抗戰勝利後被魯中行署贈匾譽為“一門忠烈”。
英雄魂
在
馬鞍山東峰距山脊百米高的懸崖峭壁上,有一塊高約十餘米的巨大
岩石,該岩石上部形似
八路軍軍帽,下部好像人的臉形,五官齊全,整個輪廓恰似一個八路軍人頭像,形象逼真,被譽為“英雄”,象徵了馬鞍山戰鬥中犧牲烈士不屈的鬥爭精神,其浩然正氣令人肅然起敬。
《水調歌頭》石刻
在
馬鞍山主峰下道士房遺址附近的
石崖上有一石刻,是原
八路軍一一五師教導一旅二團政委
李伯秋為紀念
王鳳麟及其他在馬鞍山戰鬥中犧牲的烈士,於1984年冬所題。詞的內容是:“巍巍魯山青,潺潺淄水綠,又聽當年鐘鼓,英雄長眠處。幸得戰地重遊,欣看雲消霧散,漫天煙花舞。半生亡國恨,應隨東風去。傍黃海,枕沂蒙,沐汶沭,心馳長白,神歸鏡泊湖邊樹。未計生前毀譽,何慮身後榮辱,山川今作墓,隨意入大千,留得英風駐。”
李伯秋在解放後擔任
瀋陽軍區副政委,在1984年重遊
馬鞍山時,看到山河壯麗,山川秀美,回首往昔崢嶸歲月,感慨萬千,遂做此詞留念。
守山掩體
馬鞍山的主峰上有五個在
岩石上鑿出的石坑和石洞,製成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是守山人員為了抵抗山下敵人的攻擊,用來掩藏身體的。
掩體內可容納2-3 人,有射擊孔,人在裡面非常安全。東峰上的兩個
掩體,下面對著陡峭的天梯,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在
馬鞍山抗日保衛戰中,
王鳳麟副團長就是在這些
掩體中指揮作戰,將日軍師團參謀長山田大佐擊斃的。
英雄碾
在
馬鞍山東峰的腰部有一處平地,在平地的中央有一盤
石碾,該碾除石滾外,碾盤和地座是一塊整體的石頭鑿制而成,碾盤直徑1.5米,高0.7米建於
清朝鹹豐年間,是在山上居住的人員用來碾壓糧食的器物。戰爭年代,
八路軍和軍屬用
石碾軋米及軋制
火藥。1942年
石碾被日軍飛機炸壞,1999年重新修復。
戰鬥指揮所
在
馬鞍山主峰的頂端有一處
岩洞,洞高2.5米,寬2米,深1.5米,此處視野開闊,居高臨下,在馬鞍山抗日保衛戰中,是
王鳳麟副團長的指揮所。
旅遊景點
凌雲橋
在
馬鞍山西峰下數十米高的懸崖頂部架有一座十餘米長的鋼橋,即“凌雲橋”。橋東頭建在崖頂部寬約一米的
岩石上,橋墩兩邊各有寬約1.5米的
混凝土懸在空中,形成一個面積為十餘平方的觀景台;橋西頭建在離山頂約5米處向外突出的懸崖上。該橋於2002年6月建成,橋兩頭共有
石階350餘級,開通了主峰通向齊兵營的道路,改寫了
馬鞍山自古一條路的歷史。
天梯
天梯是從紀念碑通往
馬鞍山的唯一道路,有台階132級,高度200餘米,石階是用人工在懸崖上鑿制而成,因陡峭得像梯子一樣,而且最陡處達70度角,最窄處只容一人通過,故稱天梯。由於天梯地勢非常險要,在山頂的
掩體中一人一槍便可控制整條道路,為兵家必爭之地。
南天門
在
馬鞍山的鞍部,天梯的頂端有一處狹窄地段,北面是懸崖峭壁,南面有一座樓門,即
南天門。
南天門始建於清朝末年,在1942年的
馬鞍山抗日保衛戰中,我英雄的
八路軍戰士依託此處險要地勢抗擊日寇,樓門被敵機炸毀,1992年重修。
南天門和天梯連為一體,氣勢恢弘,蔚為壯觀,是登
馬鞍山主峰必經之處。
神仙府
在
馬鞍山主峰的東側,被稱為神仙府,在“英雄魂”下方的懸崖峭壁上有兩扇高約8米,寬約4米的天然石門。清末年間,有人在兩扇石門上各安裝一隻石環,該地坐西朝東,地勢險峻,門前山坳里蒼松翠柏,在此可觀東方日出。
神鷹石、靈獅石
在
馬鞍山西峰下馬尾的中部有一處斷崖,斷崖兩邊各有一塊
奇石,斷崖東面坐北朝南象一隻傲然站立的神鷹,相傳為“三泰臥佛”所養。在山腳下從東向西看去,斷崖西側的
奇石象一隻怒吼的雄獅,相傳為“三泰臥佛”的坐騎。
古砦
在
馬鞍山主峰東面有一處古老的
城池,依地勢高低而建,分為上、下兩部分,面積約700平方米。上部建有房屋3間,地下室十餘平方,石洞一處,殘垣石門樓一座,在石門樓上方的
青石板上刻有“古砦”二字,清晰可見。下部有房屋10餘間。周圍均有寬厚的
城牆,整座古砦建造的布局結構與
齊長城、齊兵營如出一轍,是齊軍囤積糧草的地方,在1942年的抗日保衛戰中被炸毀。
道士冢
在
馬鞍山西峰南面的懸崖處有一條石洞,洞前立有一
石碑,上書“主持道人郭義才墓”,該墓的建造年代不詳,據傳說是馬鞍山第一任主持道人郭義才墓,現石冢內屍骨長明燈碎片尚在。郭義才是淄河鎮北鎮後村人,此墓背靠
馬鞍山,面對“三泰臥佛”山,風景優美。
鐘鼓樓
位於
馬鞍山中部,始建於清朝末年。由於
馬鞍山歷來是軍事重地,在戰亂年代,如遇土匪襲擾百姓,山上可及早擊鼓敲鐘向山下周圍村莊報警。1942年,鐘鼓樓被日軍飛機炸毀,1992年重修。現
鐘樓內有鑄鐵鐘,每當擊鐘時,洪亮、渾重的鐘聲聲傳方圓數十里。鐘樓西邊的鼓樓內有一口牛皮大鼓,鼓聲如雷,震耳欲聾,可謂“暮鼓晨鐘”。
龍女台
位於
馬鞍山主峰的東部,是懸崖峭壁上突出的一個較為平坦的平台。海拔高609米,面積30餘平方,與北面
太河水庫內的龍王崖隔河相望。傳說
馬鞍山周圍曾是一片汪洋大海,此平台是供龍女休息納涼所用。
雙龜石
坐落在
馬鞍山烈士紀念堂下方一處陡峭的山嶺上,因形似兩隻親吻的
烏龜而得名。上面的小龜頭部朝西南,趴在大龜背上,大龜則引頸相吻,遠遠望去,栩栩如生。
三泰佛
在
馬鞍山正南方約一公里的“三泰山”有兩座奇特的山峰,一座形似一個仰臥熟睡的大佛,莊重自然,活靈活現,另一座猶如一尊靜坐修行的
彌勒佛,神情專一,泰然自若,線條分明,是大自然的神奇締造。
孟良台
孟良台位於
馬鞍山東南面約一公里處,海拔667米,山勢陡峭,植被茂密,其主峰在四嶺交匯處,與馬鞍山之間有一條嶺脊相連線。相傳孟良台是
孟良練兵的地方。它的東側有演馬溜和演馬台,孟良在此演練兵馬,觀敵布陣。孟良台的西側有一座
棋盤山。此處青山碧水,綠樹成蔭,各種野生的山梨、酸棗、山楂、紅果、山杏、柿子滿山遍野。
鬼谷子帶著兩位高徒隱居於此,每日習武練兵,布陣鬥法,多得此山此水之益。
西雙泉
相傳
孫臏率兵經過淄河,人困馬乏,遂宿營,夢得山泉,痛飲而去,後人以村處泉西而得名西夢泉,即今之西雙泉。
十大夫廟
十大夫廟位於
馬鞍山鞍部百丈懸崖下的天然石洞中,洞內分上下兩層,最高處約3米,面積20餘平方,上層有十大夫塑像。相傳十大夫中有內、外、兒、婦等科,是中國較早的“多學科醫院”,遇疑難病症能進行會診。下層有泉水從石縫中潺潺流出,滴入池中,終年不涸,因傳說能包治百病,自古以來朝拜者無數,香火極盛。在廟的旁邊有數塊歷代村民重修的碑文。廟兩邊有“三官廟、南斗北斗廟”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