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毅之

馮毅之

馮毅之(1908—2002),山東青州人,中共黨員,高中畢業,歷任北平左聯組織部長,八路軍四支隊新一營營長,益都淄川、博山、臨朐四縣辦事處主任,魯中區文藝協會主任,青州市長,中共山東省委文藝處處長,山東省文化局局長兼黨組書記,山東省文聯主席兼黨組書記,山東藝術學院院長;1932年開始發表作品。194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短篇小說集《日月星》,詩集《螢火詩集》、《淄流》、《六十年作品選》等;2002年去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馮毅之
  • 別名:原名馮仙舟,筆名峰毅等,字仙洲
  • 國籍:中華人民共和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山東省青州
  • 出生日期:1908
  • 逝世日期:2002
  • 職業:作家、革命家
  • 信仰:共產主義
  • 代表作品:《寒夜行》《怒火與炮火》《苦難與歡樂》等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人物評價,人物作品,

人物簡介

馮毅之,男,1908年生,原名馮仙舟,筆名峰毅等,字仙洲,山東省青州市(原益都縣)長秋村人;
馮毅之馮毅之
1929年,馮毅之在濟南高中就讀時,得到胡也頻(時任班主任)、楚圖南等進步教師的教導,懂得了馬列主義,並加入“左翼作家聯盟”進行革命活動。由此遭國民黨統治者下令緝捕,被迫同胡也頻丁玲逃亡到上海,進入“左聯”、“社聯”舉辦的暑期學習班,有幸聆聽到馮雪峰魯迅茅盾、潘漢年等老師的教會,對革命文藝理論有了更深的了解,特別是魯迅先生所教導的“我認為根本問題是作者可是一個革命人,倘是的,則無論寫的是什麼事件,用的是什麼材料,即都是革命文學。
從噴泉里出來的都是水,從血管里出來的都是血,我們所需要的作品不是後面添上去的口號和矯作的尾巴,而是全部作品的真實生活,生龍活虎的戰鬥跳動的脈搏思想熱情等,成為他畢生遵循的寫作指導思想,以後在戰爭年代不怕艱難和犧牲,在極左路線統治時期沒有失掉信心,尤其在“文化大革命”中敢於冒生命危險頂風提筆,都是以魯迅先生的上述教導為座右銘而產生了勇氣和力量。不久馮毅之從上海去北平,參加了共產黨,並參與了創辦北平“左聯”,在三人小組中任組織部長,開始步入文學創作的行列,寫出了《洋車夫日記》、短篇小說《日月星》、《母與子》、《西瓜》及詩集《寒夜行》等作品,從此奠定了他從事革命和文學事業的基礎。
八年抗戰期間,馮毅之投身於對敵武裝鬥爭的第一線,經歷了一生中最緊張激烈和殘酷的戰鬥生活,這一段經歷更是永遠銘記:馮毅之先後在家鄉組建游擊隊,任八路軍四支隊營長,益都縣縣大隊隊長、縣長和益都、臨朐淄川、博山四縣聯合辦事處主任,理所當然的成了這地區敵偽軍捕殺的重要目標。在血與火的戰鬥中,我以刻骨銘心的悲痛和仇恨,用自己的淚水和家人、戰友的鮮血寫下了大量的紀實詩文。特別是1942年馬鞍山反掃蕩戰役中,他的在山頂隱蔽的父親、妹妹、髮妻和三個未成年的孩子同幾十名八路軍傷員遭到日寇飛機大炮的狂轟濫炸和數千名敵軍的圍剿,戰友和親人們以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團結奮戰,同敵人進行了三晝夜的生死搏鬥,給敵軍以重創,但終因實力懸殊,彈盡力竭而壯烈犧牲屍骨無存。
面對這刻骨銘心的國恨家仇,在嚴酷的戰鬥環境下,馮毅之強抑悲憤,在悼念孩子的詩句中表達了自己的決心和意志:“我的好孩子,瞑目吧/爸爸要緊握槍與筆/筆寫下這血海深仇/槍要敵人頭破血流!”抗戰勝利後,魯中參議會與行政公署贈與我家 “一門忠烈”牌匾,以表彰他全家人浴血奮戰,為國捐軀的英雄事跡。馮毅之也將這時期寫下的文字,整理出版了《抗戰日記》和《怒火與烈火》詩集。
解放戰爭時期,馮毅之先後任過青州市長、魯中文協主任,政務繁忙之中,陸續寫了《解放戰爭日記》和部分詩歌,共和國成立後以《苦難與快樂》書名出版。
全國解放後,先任中共山東省委宣傳部文藝處長,繼任山東省文化局長兼黨委書記,從“反右”運動到“文化大革命”運動20多年中,又長期受到殘酷迫害。雖身處逆境中,卻也未喪失鬥志,認定這是在極左路線統治下出現的政策偏差,為了昭彰真理,他冒著坐牢殺頭的危險,堅持用反覆誦記的方法,保留下六十多首“反動”詩作,並寫下十多萬字的“反動”日記,以待澄清歷史的大是大非。這些文字,在自己的冤案平反昭雪後,編入《陽春勿忘三九天》文集。
1979年9月徹底平反後任山東省藝術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1980年聘任山東藝術學院院長兼山東藝術學院黨委書記。
1982年離職休養,1986年8月經中央組織部批准,享受副省級醫療、住房待遇;主要作品有《熒火詩集》、《母與子》、《明星》、《馮毅之六十年作品選》等;晚年出版作品集《風雨滄桑一百年》,香港天馬出版社出版。
馮毅之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02年7月16日在濟南逝世,享年95歲。

人物生平

馮毅之(1908—2002),山東青州人,1929年秋,考入了山東省高級中學(現濟南一中)。由於他思想活躍、愛憎分明、主持正義,又聰穎好學,有驚人的毅力和超人的才華,所以,深受師生們的歡迎,入校不久,就被選為校學生會的主席。
第二年春天,左翼革命作家胡也頻來到了省立高中,任馮毅之的班主任和國文老師。在胡老師帶動、影響下,馮毅之發揮學生會的作用,以進步的學生和教師為骨幹,組成一個四五百人參加的文學研究會,公開進行普羅文學的研究和宣傳,並公開出版文學月刊。整個學校人心大振、思想解放,形勢很好。
1930年,在山東省紀念“五七”國恥日大會上,馮毅之代表學生講話,胡老師在學校也發表了更為激烈的演講,於是引起了國民黨省黨部的注意,下令要逮捕他們。馮毅之跟隨胡也頻經青島赴上海。胡老師把他送到了由“左聯”舉辦、王學文、馮雪峰主持的暑假文學創作補習班,使他有幸聆聽了魯迅茅盾等人的教誨。胡老師介紹他參加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但在上海找不到工作,為求生計,於當年10月經山東去了北平,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建立了“北平左聯”,任組織部長,做了很多有利革命事業的工作。
1937年“七七”事變,展開了轟轟烈烈的抗日戰爭。馮毅之投筆從戎,受組織派遣,又回到家鄉青州,在淄河流域組織了抗日游擊隊,後來入編為八路軍四支隊新一營,任營長,高奮(高啟雲的弟弟)任教導員,孫同山任副營長。他們招募了博山師範學校一批苦大仇深、覺悟高的青年學生為骨幹,隊伍很快就發展壯大起來,成為插進敵人心臟的一把尖刀,多次受到四支隊廖容標司令員、姚仲明政委的表揚。至今,淄河一帶仍盛傳“馮司令的抗日傳奇”,稱他是青州的“李向陽”。
1942年秋季,到了抗日戰爭最艱難困苦的時刻,日寇、偽軍瘋狂地實行了拉網式的“鐵壁合圍”戰術,新一營處在日偽軍的腋肘之下,成為他們進攻的重點,戰鬥接連不斷。
這年11月9日,日偽軍上千人包圍了馬鞍山,天剛亮,日偽軍發起進攻,多次被擊退,戰鬥堅持了兩天兩夜,終因敵眾我寡、彈盡糧絕,有的壯烈犧牲,有的與敵人進行“肉搏”,有的抱著敵人跳崖而同歸於盡。
馮毅之的父親馮旭臣妻子妹妹、三個女兒,寧死不當俘虜,先後壯烈犧牲。我魯中行署授於馮家“一門忠烈”金匾,並在馬鞍山建立了革命烈土紀念碑。
1949年6月,馮毅之作為華東區文藝工作者代表團副團長,赴京出席全國第一屆文代會。
建國後,歷任中共山東省宣傳部文藝處長和省文聯黨組書記,山東省文化局長兼黨組書記;他全神貫注忙于山東文學藝術的領導工作,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1957年整風反右運動中,馮毅之作為省委整風領導小組成員,1958年被劃為右派。1961年黨內被甄別平反。“文革”中遭更大的摧殘,家破人亡。
1979年平反,1980年聘任山東藝術學院院長兼黨委書記,1983年離休。
1990年出版《馮毅之六十年作品選》,1999年編輯出版了200餘萬字的巨著《風雨滄桑一百年》,給後人留下了珍貴的藝術遺產和思想結晶
2002年7月16日在濟南逝世,享年95歲。

人物評價

馮毅之為世紀老人,一生中跌宕起伏,極具傳奇色彩。20世紀20年代末他在濟南讀高中時,受到了胡也頻楚圖南老師的教誨,促使他嚮往革命,愛好文藝,並當選為學生自治會主席。因在學運中得罪了國民黨當局,隨同胡也頻丁玲逃亡上海,在由胡也頻介紹參加的文學暑期學習班中,得到了馮雪峰魯迅茅盾夏衍潘漢年等文化名人的指點,參加了上海左聯。
30年代初在北平左聯,以拉洋車為職業掩護,做黨的地下工作。這正和老舍取材於北平的《駱駝祥子》原型一樣,故事發生在同一地點、同一時間。馮毅之的藝術創作紮根於底層的勞動人民。他的《洋車夫日記》遺失了,卻留下了《洋車夫小調》兩首詩:《五更曲》和《十二月小調》,馮毅之是革命的祥子。抗戰開始,他投筆從戎,浴血奮戰,成為抗日英雄。他在家鄉益都打游擊,日寇聞風喪膽,幾次掃蕩長秋村,始終未抓到這個“馮鐵頭”。
抗戰中他一家人犧牲了7口。整風反右期間,馮毅之任省委整風領導小組成員,他在領導小組會上,公開站出來保護知識分子,最後自己被定為“極右”。“文革”中,馮毅之冒著生命危險,將所見、所聞、所感、所悟,忠實地記在《日記》上,並將這目擊實錄轉移到農村,得以保存下來作為歷史的見證。妻子朱平在造反派追逼交代這些日記下落時,跳井自殺。這部30餘萬字的《陽春勿忘三九天·馮毅之“文革”日記詩文集》是作者用生命凝聚的結晶。馮毅之臨終的遺言是,不送花圈,不開追悼會和遺體告別,骨灰不送英雄山烈士陵園,送青州老家長秋村安葬,墓碑上刻著“作家馮毅之之墓”,略去職務官銜,其手稿由青州市博物館和長秋村“一門忠烈”紀念館展出。馮毅之的思想文化遺產值得人們繼承和發揚。
一門忠烈一門忠烈

人物作品

小說以及散文:《寒夜行》 《丁玲、胡也頻在濟南》 《西瓜》《日、月、星》 《母與子》《洋車夫日記》《淄流》
詩集:《怒火與炮火》《抗日戰爭日記》《苦難與歡樂》
紀念集:《馮毅之六十年作品選》 《風雨滄桑一百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