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脈賡續
1945年8月,抗戰勝利後,面對國民黨反動派挑起的日益嚴峻的內戰危險,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武裝力量被迫採取有效措施積極應對,在華中和新四軍方面,一是命令
陳毅、
饒漱石率華中局及新四軍主力一部進軍山東,和留守山東的黎玉、
許世友部隊合兵一處,組建新的華東局和山東省軍區;二是命令
新四軍另一部主力留守華中,組建中共中央華中分局(同時受華東局領導)和華中軍區,成立華中野戰軍,粟裕任華中軍區副司令員兼華中野戰軍司令員。
為適應即將到來的大兵團作戰的需要,我軍必須改變抗日戰爭時期戰場救護模式,成立大型
野戰醫院。據八六醫院院史記載:
1946年5月12 日,在江蘇省興化縣(今
興化市)西丁莊,由華中軍區後方醫院,華中醫校一、二、三分隊,華中軍區衛生部部分醫護人員、學員及少量行政人員組建成華中第一野戰醫院,為八六醫院的前身。同月,華中第一野戰醫院更名為華中軍區衛生部第五後方醫院。
1947年3月,醫院更名為華中軍區第五醫院。
為適應解放戰爭需要,1947年初,中央軍委命令撤銷新四軍和
華中軍區、山東省軍區番號,原華中和山東兩軍區合併組成華東軍區,組成
華東野戰軍。1947年11月,醫院相應更名為華東野戰軍衛生部第四野戰醫院。1952年10月,根據中國人民解放軍編制體制調整,醫院改編為陸軍第六醫院。
1954年8月,醫院改編為第八六醫院。
1997年10月,醫院被命名為第
八一醫院當塗分院。
2019年7月,新軍改後,醫院被命名為
東部戰區總醫院(原第八六醫院)。2022年8月,醫院整體移交
中國融通集團公司負責管理運營,命名為馬鞍山八六醫院。

馬鞍山八六醫院內景
創造輝煌
八六醫院成立之初,全院有上千名工作人員,來自四面八方,有從
南京軍區總醫院和其他醫院抽調過來的醫生,有來自部隊軍醫院校培訓畢業的醫生和護理人員,有來自野戰部隊的幹部戰士,也有來自上海剛跨出校門被陳毅稱為娃娃兵的女學員。在歷任院領導的帶領下,大家團結一心,形成了一個具有強大凝聚力和戰鬥力的集體,建立了良好的院風院貌,形成了富有特色和內涵的八六精神、八六情結,並創造了屬於八六的輝煌:
同月,在解放軍原總後勤部組織開展的全軍400多所醫院的考評中,八六醫院被評為先進典型,並確定在該院召開全軍醫院工作現場會。1958年11月15日至12月5日,全軍醫院工作現場會在八六醫院召開,總後勤部副部長
饒正錫中將、副政委李雪三中將,南京軍區政委
唐亮上將等領導出席,全軍19個代表團500多人參加了會議,八六醫院等單位匯報了各自醫院管理工作的做法和經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一段時間內,由於特定歷史原因,我軍醫院管理主要是學習蘇聯模式,如醫療教範、防疫教範、藥材教範、統計教範等。1960 年前後,解放軍總後勤部決定以八六醫院為主,組織編寫我國第一部醫院管理學專著。1963年《軍隊醫院管理》編寫完成並出版, 1978年經修訂後進行再版,廣泛地為軍隊醫院和地方醫院所採用,對推進全軍乃至全國地方醫院管理的正規化、現代化建設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建院幾十年中,八六醫院先後培養造就出了一批德才兼備人才,有一等醫務模範、一等功臣陸穎威,戰鬥英雄、骨科專家
邵宣,醫院管理專家
耿希晨、陶乃煌,十一大黨代表吳松(副院長)、十二大黨代表孫憶鴻(護士長、“上海娃娃兵”)、全國”三八紅旗手”丁亞蘇(護士、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有影像專家沈復興、內科專家沈君明和閻林肯、外科專家徐化民和隋洛欣等,還有全軍醫療系統著名的“三大員”統計員唐碧霞、病案員徐奕容、圖書員潘劍清等等,尤其是從這裡走出了黎磊石、侯凡凡兩位院士。
黎磊石,
中國工程院院士,是中國醫學界極負盛名的一門三院士“黎氏三兄弟”的一員(大哥
黎鰲、二哥
黎介壽)。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曾在八六醫院工作數年,後曾任原南京軍區總醫院副院長,是國內外著名的腎病專家。

黎磊石院士
侯凡凡,出生於上海一個革命家庭, 1968年參軍人伍。1973 年,侯凡凡畢業於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軍醫大學,分配到八六醫院當一名內科軍醫。1979年,考人原南京軍區總醫院,師從黎磊石教授。1999 年,擔任解放軍腎臟病研究所(現
南方醫科大學腎臟病研究所)所長。2009年12月,當選為
中國科學院院士。

侯凡凡院士
耿希晨,全國著名的醫院管理專家。1938年人伍,1954年調任八六醫院工作,1964年調任南京軍區總院院長,後任原南京軍區後勤部副部長。任八六醫院院長時,和政委王超南(曾任26軍師政委)、李樹森及班子其他成員精誠團結,勇於創新,全面加強醫院管理,使整個醫院工作井井有條,取得顯著成績,成為全軍醫院管理的先進典型。他和副院長陶乃煌為編寫我軍第一部醫院管理專著《軍隊醫院管理》作出了突出貢獻。
八六醫院培養造就的這一大批高水平的醫療、醫技和醫護、管理方面的人才,他們中有的一直在八六醫院工作,也有不少調人到南京軍區總院等高一級醫院工作,還有一部分作為骨幹力量,參與組建一一三醫院、三六一醫院、三八O醫院等。建院以來,解放軍總後勤部部長
洪學智、南京軍區司令員許世友、國家衛生部部長
錢信忠、總政治部主任
李德生、南京軍區郭林祥政委、南京軍區
陳炳德司令員等先後來八六醫院視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