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甲蟲

馬鈴薯甲蟲

馬鈴薯甲蟲屬鞘翅目,葉甲科。是世界有名的毀滅性檢疫害蟲。原產在美國,後傳入法國、荷蘭、瑞士、德國、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東歐、美洲一些國家,是中國外檢對象。寄主主要是茄科植物,大部分是茄屬,其中栽培的馬鈴薯是最適寄主,此外還可為害番茄、茄子、辣椒、菸草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馬鈴薯甲蟲
  • 拉丁學名: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 (Say)
  • 別稱蔬菜花斑蟲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 昆蟲綱
  • :鞘翅目
  • 葉甲科
  • 亞科:葉甲亞科
  • 分布區域:重要的國際檢疫對象,原發於北美落基山區。現歐美各國分布較多。
物種信息,分布,危害特點,寄主範圍,形態特徵,生活習性,生活史,傳播途徑,防治方法,防治案例,防治措施,

物種信息

拉丁文名: 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 (Say)
英文名: potato beetle,Colorado potato beetle
中文別名:蔬菜花斑蟲
馬鈴薯甲蟲,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 (Say),隸屬於鞘翅目葉甲科葉甲亞科。是重要的國際檢疫對象。原發生於北美落基山區,為害茄科的一種野生植物Solanum rostratum(中文名:刺萼龍葵)。隨著美洲大陸的開發,當馬鈴薯的栽培向西擴展到落基山區時,立刻遭到這種甲蟲的嚴重為害。此後,這種甲蟲又向東擴散,速度很快。現已知英國、法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德國、西班牙、葡萄牙、瑞士、奧地利、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波蘭都有發生。成蟲體長10毫米,卵圓形。橘黃色,頭、胸部和腹面散布大小不同的黑斑,各足跗節和膝關節黑色,每鞘翅上有5個黑色縱條紋,相當艷麗。成蟲在地下越冬。在春季馬鈴薯出土時,越冬成蟲出現,產卵於葉子反面,每雌產卵300~500粒。老熟幼蟲入土化蛹。一年發生1~3代。除對馬鈴薯造成毀滅性災害外,還為害番茄、茄子、辣椒、菸草等茄科植物。

分布

馬鈴薯甲蟲是世界上著名的毀滅性檢疫害蟲,原發現於北美洲落基山脈,最初為害野生茄科植物具角茴,19世紀初,隨著新大陸的開拓,向該地移民的增多,貿易渠道形成,該蟲開始在美洲傳播。1817年,智利的栽培馬鈴薯引入北美。1855年發現馬鈴薯甲蟲在美國科羅拉多州嚴重為害馬鈴薯。1860年至1880年,馬鈴薯甲蟲在美國的發生面積激增到400萬平方公里,占據了美國馬鈴薯種植面積的9/10。1877年馬鈴薯傳播到德國的萊茵河以北的謬里豪森市。1878年蔓延傳播到荷蘭、波蘭等國。1920年傳播到法國,在法國開始蔓延為害,到1938年蔓延到法國全境,並擴展到法國的四鄰國家的比利時、西班牙、瑞士等國。1943年-1948年傳播擴展到義大利、葡萄牙、匈牙利斯洛伐克等國家,到達蘇聯邊境地區。1949年在蘇聯的烏克蘭的里沃夫首先發現了此蟲,在烏克蘭為害蔓延到1968年,每年擴展速度達到120公里,傳播到白俄羅斯,每年擴展速度達到150公里。在60年代的後半葉,擴展到了烏拉爾斯克地區,至此該蟲占據了幾乎蘇聯的歐洲部分地區,俄羅斯遠東的阿穆爾州曾有過發生馬鈴薯的情況報導,近年來在俄羅斯濱海邊區也有發生。現已廣泛分布於歐美和亞洲的40多個國家。

危害特點

危害特點 種群一旦失控,成、幼蟲為害馬鈴薯葉片和嫩尖,可把馬鈴薯葉片吃光,尤其是馬鈴薯始花期至薯塊形成期受害,對產量影響最大,嚴重的造成絕收。馬鈴薯甲蟲最喜歡取食馬鈴薯,其次為茄子和番茄。此外,也喜食菲沃斯屬的植物。馬鈴薯甲蟲是馬鈴薯的毀滅性害蟲。幼蟲和成蟲常將馬鈴薯葉片吃光,一般造成減產30%~50%,有的高達90%。在合適的條件下,該蟲的蟲口密度往往急劇增長,即使在卵的死亡率為90%的情況下,若不加以防治,1對雌雄個體5年之後可產生千億個個體。
馬鈴薯甲蟲是一個分布最廣、為害最甚的馬鈴薯害蟲。成蟲和幼蟲貪食,常常將馬鈴薯的葉子全部吃光。在許多國家,造成馬鈴薯減產30-50%,最嚴重的地方甚至減產90%。該蟲的傳播途徑主要通過(1)是自然傳播,包括風、水流和氣流攜帶傳播,自然爬行和遷飛。(2)人工傳播,包括隨貨物、包裝材料和運輸工具攜帶傳播。來自疫區的薯塊、水果、蔬菜、原木及包裝材料和運載工具,均有可能攜帶此蟲。

寄主範圍

主要是茄科植物,大部分是茄屬,其中栽培的馬鈴薯是最適寄主,此外還可為害番茄、茄子、辣椒、菸草等。馬鈴薯、番茄、茄子、天仙子4種寄主是獨立寄主 (能完成生活史)。 此外,馬鈴薯甲蟲還可傳播馬鈴薯褐斑病和環腐病等。油葵、棉花等作物也有被害報導。

形態特徵

成蟲
體長9~11.5mm,寬6~7mm。短卵圓形,體背顯著隆起,紅黃色,有光澤。鞘翅色稍淡,每一鞘翅上具黑色縱帶5條。頭下口式,橫寬,背方稍隆起,向前胸縮入達眼處。唇基前緣幾乎直,與額區有一橫溝為界,上面的刻點大而稀。複眼稍呈腎形。觸角11節,第一節粗而長,第二節很短,第五、六節約等長,第六節顯著寬於第五節,末節呈圓錐形。口器咀嚼式。前胸背板隆起,寬為長的二倍。基緣呈弧形,前角突出,后角鈍,表面布稀疏的小刻點。小盾片光滑。鞘翅卵圓形,隆起,側方稍呈圓形,端部稍尖,肩部不顯著突出。足短,轉節呈三角形,股節稍粗而側扁;脛節向端部放寬,外側有一縱溝,邊緣鋒利;跗節顯4節;兩爪相互接近,基部無附齒。
馬鈴薯甲蟲馬鈴薯甲蟲
幼蟲
1、2齡幼蟲暗褐色,3齡逐漸開始變成鮮黃色、粉紅色或橘黃色;頭黑色發亮,前胸背板骨片及胸部和腹部的氣門片暗褐色或黑色。幼蟲背方顯著隆起。頭為下口式,頭蓋縫短;額縫由頭蓋縫發出,開始一段相互平行延伸,然後呈一鈍角分開。頭的每側有小眼6個,分成兩組,上方4個,下方2個。觸角短,3節。上唇、唇基以及額之間由縫分開。頭殼上僅著生初生剛毛,剛毛短;每側頂部著生剛毛5根;額區呈闊三角形,前緣著生剛毛8根,上方著生剛毛2根。唇基橫寬,著生剛毛6根,排成一排。上唇橫寬。明顯窄於唇基,前線略直,中部凹緣狹而深;上唇前緣著生剛毛10根,中區著生剛毛6根和毛孔6個。上顎三角形,有端齒5個,其中上部的一個齒小。1齡幼蟲前胸背板骨片全為黑色,隨著齡的增加,前胸背板顏色變淡,僅後部仍為黑色。除最末兩個體節外,蟲體每側有兩行大的暗色骨片,即氣門骨片和上側骨片。腹片上的氣門骨片呈瘤狀突出,包圍氣門。中後胸由於缺少氣門,氣門骨片完整。4齡幼蟲的氣門骨片和上側片骨片上無明顯的長剛毛。體節背方的骨片退化或僅保留短剛毛,每一體節背方約8根剛毛,排成兩排。第8、9腹節背板各有一塊大骨化板,骨化板後緣著生粗剛毛,氣門圓形,缺氣門片;氣門位於前胸後側及第1~8腹節上。足轉節呈三角形,著生3根短剛毛;爪大,骨化強,基部的附齒近矩形。
馬鈴薯甲蟲幼蟲馬鈴薯甲蟲幼蟲
長卵圓形,長1.5~1.8mm,淡黃色至深枯黃色。
馬鈴薯甲蟲的卵馬鈴薯甲蟲的卵
離蛹,橢圓形,長9~12mm,寬6~8mm,橘黃色或淡紅色。成長幼蟲轉入土下化蛹。

生活習性

馬鈴薯甲蟲以成蟲在土壤內越冬。越冬成蟲潛伏的深度為20~60cm。4~5月,當越冬處土溫回升到14~15℃時,成蟲出土,在植物上取食、交尾。卵以卵塊狀產於葉背面,卵粒與葉面多呈垂直狀態,每卵塊含卵12~80粒。卵期5~7天,幼蟲期16~34天,因環境條件而異。幼蟲孵化後開始取食。幼蟲4齡,15~34天。4齡幼蟲末期停止進食,大量幼蟲在被害株附近入土化蛹。幼蟲在深5~15cm的土中化蛹。蛹期10~24天。
馬鈴薯甲蟲馬鈴薯甲蟲
在歐洲和美洲,1年可發生1~3代,有時多達4代。發育1代需要30~70天。

生活史

根據我國新疆對馬鈴薯甲蟲發生規律的系統研究表明,馬鈴薯甲蟲以成蟲在寄主作物田越冬,深度6—30 cm,主要分布於11~20 cm土層(91.2%)。在新疆馬鈴薯甲蟲發生區,該蟲1年可發生1—3代以2代為主。一般越冬代成蟲於5月上中旬出土,隨後轉移至野生寄主植物取食和危害早播馬鈴薯,由於越冬成蟲越冬入土前進行了交尾,因此,越冬後雌成蟲不論是否交尾,取食馬鈴薯葉片後均可產卵。第1代卵盛期為5月中下旬,第1代幼蟲危害盛期出現在5月下旬至6月下旬,第1代蛹盛期出現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第1代成蟲發生盛期出現在7月上旬至7月下旬。第1代成蟲產卵盛期出現在7月上旬至7月下旬,第2代幼蟲發生盛期出現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第2代幼蟲化蛹盛期出現在7月下旬至8月上句,第2代成蟲羽化盛期出現在8月上旬至8月中旬,第2代(越冬代)成蟲人土休眠盛期出現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該蟲世代重疊十分嚴重,世代發育需要30—50 d。

傳播途徑

人為傳播為主:來自疫區的薯塊、水果、蔬菜、原木及包裝材料和運輸工具,均有可能攜帶此蟲。自身擴散傳播:通過風、氣流和水流等途徑傳播。越冬成蟲出土後,若遇到10米/秒大風,16天可擴散到100公里以外地區。

防治方法

馬鈴薯甲蟲是重要檢疫性害蟲, 必須按照國家檢疫部門的規定和要求, 實行嚴格檢疫。在發生區需採取多種措施儘快撲滅。
1、依法檢疫。
發生馬鈴薯甲蟲的地區, 應依法劃定疫區, 採取封鎖和撲滅措施, 馬鈴薯不得調出。其他農產品在調運前應進行產地檢疫, 以確保不傳帶馬鈴薯甲蟲。在疫區邊界實行調運檢疫, 對調出的有關植物、農產品、運載工具、鋪墊包裝材料等要嚴格檢查和消毒處理, 防止馬鈴薯甲蟲傳出。在發生區周圍應建立隔離帶, 禁止種植馬鈴薯和其他茄科作物, 防止馬鈴薯甲蟲的自然傳播。
馬鈴薯種薯繁育基地需按產地檢疫規程的要求, 實施產地檢疫。發現馬鈴薯甲蟲, 必須全部割蔓銷毀, 噴藥處理土壤, 種薯不得帶土壤, 不得用馬鈴薯蔓條包裝或鋪墊。
2、藥荊防治。
據國外經驗, 多種有機氯殺蟲劑、有機磷殺蟲劑、氨基甲酸酯類殺蟲劑、菊酯類殺蟲劑對馬鈴薯甲蟲都有較高防治效果。
馬鈴薯甲蟲對多種殺蟲劑都產生了抗藥性, 造成藥劑失效而重新猖獗。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此種抗藥性產生的速度很快。馬鈴薯甲蟲在美國紐約州1年發生2代, 該地有藥劑防治的長期歷史。據記載, 殺蟲劑從開始使用到首次失效的間隔, DDT為7年, 谷硫磷5年, 西維因4年, 狄氏劑3年, 呋喃丹、菊酯類殺蟲劑2年, 艾氏劑、甲拌磷、乙拌磷等為1年, 而久效磷、亞胺硫磷等使用當年就產生了抗藥性。為延緩抗藥性的產生, 需輪換或交替使用不同化學成分的藥劑, 例如有機磷殺蟲劑與菊酯類殺蟲劑的輪流或交替使用。還要搞好田問蟲口動態監測和預測預報, 合理用藥, 減少施藥次數和用藥量。配合使用栽培防治和生物防治措施, 實行綜合防治。
3、栽培防治。
根據當地馬鈴薯栽培特點和甲蟲發生規律, 靈活採取減少蟲口數量和減輕蟲害的農業措施。薯田與穀類或其他非寄主作物倒茬, 實行輪作, 以避開前作薯田越冬成蟲為害。種薯地周圍提前10天左右種植馬鈴薯或天仙子誘集帶。誘集帶要專人管理, 發現馬鈴薯甲蟲後及時消滅。國外有的地方收薯前割去莖葉, 收後清理田間, 除去殘薯, 以減少馬鈴薯甲蟲食料。
另外, 早春馬鈴薯甲蟲出土不整齊, 延續時間長, 可人工捕殺越冬成蟲和摘除卵塊。
4、生物防治。
保護利用草蛉、瓢蟲、步甲、蜘蛛等撲食性天敵和寄生蜂、寄生蠅等, 以減低蟲口。施用蘇雲金桿菌製劑, 對低齡幼蟲有較好防效。

防治案例

新疆馬鈴薯甲蟲的發生與危害
1993年馬鈴薯甲蟲傳入新疆後僅在邊境地區霍城、察布查爾、伊寧、塔城4個縣(市)危害。1995年已分布到伊犁、塔城兩地的13個縣(市)。1996年6月疫情形勢出現重大變化,馬鈴薯甲蟲越過伊犁、塔城盆地天然屏障,首次出現在烏蘇市郊。至此,該蟲進入天山北坡無屏障地帶,沿著馬鈴薯種植帶迅速東進。1999年到達烏魯木齊。2002年馬鈴薯甲蟲擴散前沿到達木壘縣。新疆伊犁、塔城、阿勒泰、博樂、奎屯、石河子、昌吉、巴音郭楞和烏魯木齊市11個地(州)、師的35個縣(市)、258個鄉(鎮、團場)發生分布;發生行政轄區總面積29.72萬平方公里,耕地面積發生範圍2073.4萬(667平方米),其中,馬鈴薯及其他茄科作物發生面積50萬(667平方米),局部地區的馬鈴薯、茄子和番茄受害嚴重。農作物及草原地帶生態區野生寄主雜草天仙子染疫突出,發生範圍100萬(667平方米)。野生寄主雖屬零星發生,但分布範圍大。自傳入的10年間,馬鈴薯甲蟲向東擴散了930km,平均每年向東擴散速度約100km。疫情地距甘肅交界的星星峽僅600km,直接威脅甘肅省以及全國的馬鈴薯等安全生產。
馬鈴薯甲蟲的成幼蟲均取食馬鈴薯葉片或頂尖,通常將葉片取食成缺刻狀。危害嚴重時,莖稈被取食成光禿狀。大齡幼蟲還可以取食幼嫩的馬鈴薯薯塊。失控的種群,可在薯塊開始生長之前將葉片吃光造成絕產。一般可造成馬鈴薯減產30%~50%;嚴重時減產90%。而且能傳播馬鈴薯其它病害,如褐斑病環腐病等。
新疆馬鈴薯甲蟲防治現狀
從1993年首次傳入伊犁開始,目前已東擴至木壘縣,擴散距離達到900多km,但可喜的是仍將害蟲有效地控制在局部區域,而且通過檢疫手段,形成並實施了以“捕,誘,毒,餓,治”為方針的馬鈴薯甲蟲封鎖與控制技術,僅在1994~2002年間就累計推廣套用22.5萬公頃,挽回經濟損失14.6~20.5億元,而且對保護全國1600萬公頃的馬鈴薯等茄科作物安全生產發揮了重要作用。

防治措施

化學防治
馬鈴薯甲蟲繁殖能力強,生態可塑性高。針對馬鈴薯甲蟲對有機磷與菊酯類殺蟲劑抗藥性增強的現狀,先後試驗了多種類型藥劑的防治效果。2007年自治區植保站組織專家對7種殺蟲劑對馬鈴薯甲蟲的防治進行了試驗,結果表明:使用較少的氟蟲腈類殺蟲劑(銳勁特)和啶蟲脒類殺蟲劑(鬼斧)防治效果最佳,但為了防止馬鈴薯甲蟲產生抗藥性,也應將氟蟲腈類殺蟲劑、啶蟲脒類殺蟲劑、有機磷類殺蟲劑(樂斯本)、吡蟲啉類殺蟲劑(艾美樂)以及其他類型的殺蟲劑交替使用。
秋翻冬灌
破壞馬鈴薯甲蟲的越冬場所,可顯著降低成蟲越冬蟲口基數,防止其擴散蔓延
輪作倒茬
在馬鈴薯甲蟲發生嚴重區域,實行與非茄科蔬菜、作物輪作倒茬,中斷其食物鏈,達到逐步降低害蟲種群數量的目的。
人工捕殺
利用馬鈴薯甲蟲的假死性和早春成蟲出土零星不齊、遷移活動性較弱的特點,從4月下旬開始進行人工捕殺越冬成蟲和捏殺葉片背面的卵塊,降低蟲源基數。
集中誘殺
在馬鈴薯甲蟲發生嚴重的區域,早春集中種植有顯著誘集作用的茄科寄主植物,形成相對集中的誘集帶,便於統防、統治;此外可以適期晚播適當推遲播期至5月上中旬,避開馬鈴薯甲蟲出土為害及產卵高峰期。
馬鈴薯甲蟲國外防控主要措施
作為世界著名的檢疫性害蟲,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很多國家已經將其定為“重點檢疫對象”,近百年來一直是大家關注的焦點和熱點。化學藥劑防治害蟲最早的實例就是1865年巴黎綠在馬鈴薯甲蟲上的套用,隨著科技水平和人們環保認識的不斷提高,馬鈴薯甲蟲的防控措施也在不斷地改進和發展,當前更注重生物防治及綜合防治技術的套用,A.Randall Alford等早在1987年就提出檸檬鹼具有對馬鈴薯甲蟲的拒食活性。在生物防治的過程中,歐美等國家不但套用天敵對馬鈴薯甲蟲的捕食作用,篩選了二點益蝽等天敵種類,還大力發展生物製劑,人工合成一種色素桿菌分泌的毒素進行拌種或者土壤處理,可對馬鈴薯甲蟲進行有效的毒殺防治,而且對於藥理的作用過程及作用效果的研究也更加深入。
馬鈴薯甲蟲防控關鍵
嚴格執行調運檢疫程式,加強疫情監測。對疫區調出、調入的農產品尤其是茄科寄主植物,按照調運檢疫程式嚴格把關,防止疫區的馬鈴薯塊莖、活體植株調出。對來自疫區的其他茄科寄主植物及包裝材料按規程進行檢疫和除害處理,防止馬鈴薯甲蟲的傳出和擴散蔓延。
加強馬鈴薯甲蟲在中國適生地的預測預報工作。準確判斷適生地的範圍,提早加強防範檢測工作,切斷害蟲的各種傳播途徑,尤其是要做好高危適生地區的檢疫防控工作。借鑑國外的農業、物理、生物及化學防治等技術的綜合利用,避免化學農藥的大量使用,從而可以延緩該蟲抗藥性的發展。同時,加強該蟲的田間抗藥性監測,套用各種檢測技術準確判斷其抗性發展變化,使其對中國農業生產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限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