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種起源
奇蹄目
拉丁學名:Equidae 英文:horse
是現存
奇蹄目中種類數量最多,分布最廣,人們最熟悉的一科,全部成員均可歸入
馬屬(Equus),分布限於
歐亞大陸和非洲。
家馬
拉丁學名:Equus caballus
是現存數量最多的
奇蹄目成員,與人類的關係密切。
家馬是歐洲野馬或稱泰盤野馬的後代,二者學名相同,
歐洲野馬已於1876年滅絕,此名就單指
家馬。
馬的分類
野馬
1881年人們又發現了另外一種
野馬,稱為
普氏野馬(Equus przewalskii)或
蒙古野馬,也簡稱
野馬。
普氏野馬可能也是
家馬的祖先之一,有人認為和
家馬屬於同一種。現有的
普氏野馬都是早期捕捉到的幾批
野馬的後代,此後很長時間野外沒有確切的
野馬紀錄,恐怕野生的已經滅絕。
野驢
野驢是馬科
奇蹄目中的一個成員,主要分布於非洲和亞洲,分別稱“非洲野驢”和亞洲“亞洲野驢”。
非洲野驢
非洲野驢Equus (asinus)是
家驢的祖先,二者列為同一種。
非洲野驢分布於非洲東北部的乾旱地區,因為適應力強,有些再次野化。
亞洲野驢
亞洲野驢Equus (hemionus)是亞洲僅有的野生馬類,體型介於驢和
馬之間,分布於亞洲的開闊地帶,有數亞種,多數處於瀕危狀態,其中
青藏高原的
野驢常被單列為
西藏野驢(Equus kiang),數量相對較多,印度和波斯的亞種有時也被單列為
波斯野驢(Equus onager)。
普通斑馬
普通斑馬(Equus burchellii)是
奇蹄目中現存唯一野生數量比較多的種類,分布於非洲東部到南部之間的廣大開闊地區,是非洲原野的象徵性物種,亞種較多,其花紋有一定區別。
擬斑馬
南非曾經有一種
擬斑馬或稱
斑驢(Equus quagga)和
普通斑馬外形比較相似,但花紋區別較大,身上僅部分地方有條紋。
擬斑馬已於1883年滅絕,新的研究表明擬
斑馬可能只是
普通斑馬的一個色型。
山斑馬(Equus zebra)是最早被命名的
斑馬,也是現存體型最小的野生馬類,分布於非洲南部和西南部的山區,數量稀少。
細紋斑馬(Equus grevyi)是現存體型最大的野生馬類,條紋細而密集,分布於
非洲東北部,處於瀕危狀態。
馬的特徵
體格
勻稱,四肢長,第三趾發達,具蹄,第二、四趾退化,僅餘退化的掌骨和
跖骨。如野驢(Equus hemionus),尾的近端部毛短而光滑,尾的遠端部有披散的長毛。
分布
在我國新疆、西藏、內蒙和青海一帶。野驢為家驢的祖先。
野馬(Equus przewalskii),為家馬的祖先,原產地在蒙古人民共和國和我國新疆交界處。1880年由俄國探險家在新疆的準噶爾盆地發現並報導,20世紀初德國人曾在新疆和蒙古搜捕到數十頭,飼養於國外動物園。
人們寄託希望在新疆北部。1974、1981、1982年,中國科學院、中國林業科學院和新疆的幾個單位,先後組織考察隊,深入準噶爾荒漠等野馬產地考察,結果未取得野馬存在的確鑿證據。這也是挽救野馬免於絕滅的一個重要措施。至於自然界到底還有無野馬存在,仍是動物學的一個謎。
特點
繁殖
動物的繁殖及相關的繁育方式是其生育後代、保障種族延續的基礎,有著適應生存環境和長期演化過程中形成類群種屬的特徵。就生活於平坦開闊的草原和荒漠景觀中的大中型復草動物而言,地域具有代表性。現存野生馬科動物總計7種即普氏野馬(Equusprzewalskii)、蒙古野驢(E.king)、藏野驢(E.iang)、非洲野驢(E.africanus)、平原斑馬(E.hemionus)、山斑馬(E.zebra)和細紋斑馬(E.grevyi)曾遍及非洲和歐亞大陸。然而,隨著近代農牧業的發展,這些物種多數已呈局部殘存分布,有些種類僅剩幾百頭,加上馬群近親繁殖而瀕於滅絕。
生活習性
1、馬心情很好時會笑
馬的上唇很發達,可以一口吃下很多草,在取食上發揮相當重要的功能。它開笑的時候,也會把上唇拉高,露出上牙床。
2、馬最討厭的動物是胡蜂
胡蜂的毒刺很長,連馬皮也能刺穿,因此馬最怕胡蜂。
3、馬站著打瞌睡
馬除了生病或死亡之外,很少會躺下來;有時它將腳併攏跪在地上睡,但如果只想小睡一會兒,則會把下巴靠在地上撐住身體;而在安全時要舒舒服服地睡一覺,便會橫躺下來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