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秋芬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山東省黃縣
- 出生日期:1949年
- 職業:文學作家
- 畢業院校:中國作協文學講習所
- 主要成就:曾任《芒種》主編。
- 代表作品:長篇小說:《陰陽角》
簡介,職稱,專家類別,主要作品,寫作之路,談創作,《文心流浪》,榮譽殿堂,
簡介
馬秋芬,女,山東省黃縣人。1949年出生於瀋陽。中共黨員。1968年高中畢業後插隊3年。1971年9月調入瀋陽市創作辦公室任文學編輯,1973年發表處女作。先後畢業於中國作協文學講習所第七期編輯評論班和北京大學中文系首屆作家班,獲學士學位。
職稱
國家一級作家
專家類別
中國語言文學人物生平 十五年來(1993年至2008年),連續創作了大文化散文《老瀋陽——盛京流雲》、《到東北看二人轉》等作品,各自形成一種不多見的頗具可讀性的嶄新藝術形式,在文學形式上有很強的創新意味。在受到民眾歡迎的同時,文學界、理論界對馬秋芬的近作也好評如潮,有十餘位理論家和學者撰寫的評論文章見諸報端。她的這些作品為提升城市的文化品格,為實施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發展戰略,作了突出的貢獻。十五年來(1993年至2008年),共創作出版作品二百餘萬字,出版長篇和中短篇集共8部,先後獲得全國、東三省、遼寧省權威部門頒發的文學大獎多項。2005年獲國務院特殊津貼。
主要作品
長篇小說:《陰陽角》;
小說選集:《馬秋芬小說選》;
中篇小說集: 《遠去的冰排》;
中短篇小說集:《雪夢》;
短篇小說集:《浪漫的旅程》;
長篇散文:《老瀋陽》《到東北看二人轉》;
散文集:《文心流浪》等。
寫作之路
黃金時節的收穫
馬秋芬的創作處在收穫的黃金時節,從頗有影響的《老瀋陽》、《到東北看二人轉》,到獲得中國讀者最喜愛小說獎、中國優秀中篇獎的《螞蟻上樹》,再到此次參加雙年獎的《朱大琴,請與本台聯繫》。
確立“馬氏文風”
馬秋芬現居瀋陽市,她創作了許多帶有強烈東北黑土氣息,反映北方民風民情的作品。《遠去的冰排》、《山里山外》、《陰陽角》、《水膽》……馬秋芬用一系列的作品確立了自己的“馬氏文風”。
轉型期
20世紀八十年代是馬秋芬作品的轉型期。馬秋芬說,“八十年代初期,主觀上想轉型,想寫有本土特色的東西,但寫不出來。”於是,她系統地接觸了外地作家的優秀作品,被一個現象深深觸動了,她發現外地作家的作品都帶有作家當地的風土人情,都能看到作家身後的土地。這讓馬秋芬突然頓悟,於是,馬秋芬背上背包徑直往北走,連續五年去黑龍江,大風大雪大林大莽大山大水,都留下了她的足跡。也是在親近東北的山水後,馬秋芬終於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創作的靈感。馬秋芬轉型之作《遠去的冰排》一經問世,這個帶有強烈黑土氣息的作品就引起了國內文壇的關注。
馬秋芬一心向北
一心向北的馬秋芬在寫完《到東北看二人轉》後,就淡出其公眾視野。馬秋芬此次隱居,是在實施她的尋找文學之魂的“一心向北”計畫。
成名後,她一度“找不到北”哪一位作家不追求突破?馬秋芬也不例外。但在很長時間裡,她一直找不到“北”。作家的創作達到一定水平之後,會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一種思維定勢,舉手投足,難離舊章。那段時間,一心想尋求突破的馬秋芬一直被苦惱折磨著,她困惑,“北”到底在哪?回憶起當年的苦惱,馬秋芬說:“八十年代初期,主觀上想轉型,想寫有本土特色的東西,但寫不出來。”
1982年,馬秋芬到中國作協文學講習所編輯評論班深造,接著是北京大學中文系首屆作家班,這樣的學習生活持續了六年。在求學期間,她系統地接觸了外地作家的優秀作品,被一個現象深深觸動了,她發現外地作家的作品都帶有作家當地的風土人情,都能看到作家身後的土地。這讓馬秋芬突然頓悟,原來,她苦苦尋找的“北”就在東北。
放假期間,馬秋芬背上背包徑直往北走,連續五年去黑龍江,大風大雪大林大莽大山大水,都留下了她的足跡。也是在親近的東北的山水後,馬秋芬終於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北”。
《遠去的冰排》是破冰之作
第一個代表馬秋芬轉型之作的應該是《遠去的冰排》,作品一經問世,《小說選刊》、《小說月報》相繼在頭條隆重推出,這個帶有強烈黑土氣息的作品引起了國內文壇的關注。
著名作家金河在文章中有過這樣的評價——《遠去的冰排》女主人公還是老“知青”。但是在秀石這位老“知青”身上已經找不到馬秋芬的自傳痕跡。作者所表現的是對那些至今仍紮根於黑龍江邊的老“知青”的心態、情緒的全新窺視:黑龍江邊有紅紅火火的日子、富足的安樂窩,但是情感和精神卻象遊魂一樣難覓棲身之所。在理性和倫理的規範中,女主人公有對自己農民丈夫的疼愛、忠誠和憐憫;在情感世界裡,丈夫那肌肉發達的胸膛顯然又不是她理想的港灣。她在小心翼翼地尋覓,羞羞答答地愛戀,遮遮掩掩地調情,戰戰兢兢地企望。可惜,落花有意,流水無情,她心中的情人並沒有獻給她玫瑰花。金河帶著欣賞的口吻說——馬秋芬的創作變了,叫突破,叫深化,叫蛻變,叫嬗變,叫什麼都行,反正變了,變得叫人耳目一新。
也是帶著對生活客體的獨特體驗和理解,馬秋芬又創作了一系列作品:《山里山外》、《陰陽角》、《水膽》……那段時間,馬秋芬的名字是很熱的。因為這一系列中篇作品標示著馬秋芬在短短的二三年內,奇妙地跳過了幾道龍門。就在創作處於旺盛期的時間,她停止了創作,而且一停就是十年。
十年磨一劍,再度出發
目標向北
寫出《遠去的冰排後》,馬秋芬的名字是最熱的。因為這一系列中篇作品標示著馬秋芬在短短的三二年內,奇妙地跳過了幾道龍門,成為引人矚目的秀於林者。如果馬秋芬一直走下去,馬秋芬會更轟動會更成熟會更的魅力,但就在創作處於旺盛期的時間,她卻停止了創作,而且一停就是十年。直到2002年,她突然覺得應該回文壇寫小說了,這樣,她又回到書桌前,沉下心來繼續作家的生活。
第一個作品就是應湖北美術出版社之邀創作《老瀋陽》。馬秋芬講述創作經過時,還是很享受:“是努爾哈赤遠去的馬蹄聲,張學良嘶啞的吶喊,讓馬秋芬嗅到了誘人的血脈之香。”她說:“沒想到寫這部《老瀋陽》我竟會如此有激情,說到底還是因為咱是土生土長的瀋陽人。”
《老瀋陽》與以往史料性的作品完全不同的是,它表現了一個活的老瀋陽,活的古城靈魂。她筆下的老瀋陽具有深刻地域文化特質和審美價值,閃射著強烈的民族精神與民族品格。
馬秋芬繼2003年的《老瀋陽》獲得遼寧文學獎後,長篇散文《到東北看二人轉》再次獲得了該獎。《到東北看二人轉》以“我”的個人經歷和觀察視角作為貫穿線索,它既是關於二人轉的大文化散文,也是一部以二人轉為載體的東北地方文化史。
《小說選刊》年度全國讀者最喜愛的小說獎昨日在瀋陽揭曉,瀋陽著名女作家馬秋芬獲得殊榮。頒獎會上,她代表全國的獲獎作家發言……
寫出《老瀋陽》和《到東北看二人轉》後,馬秋芬再次“消失”,開始“隱居”生活。當記者向馬秋芬因何“隱居”時,她說:“正在寫反映關東風情的長篇小說。”
馬秋芬的人生充滿著傳奇色彩
從文人到商人,再從商人回到文人。
1992年,在文壇如日中天的馬秋芬突然停下了自己手中的筆進入商海。2002年,經商獲得成功後,她又絕然地離開商海,重新做回文人。“那十年我完全成為了‘經濟動物’”。馬秋芬這樣形容她人生的這一段特殊經歷。
馬秋芬的愛人曾在鐵嶺縣插隊,在鐵嶺有一些朋友,她的生活中經常出現鐵嶺的回憶。她說,“小品是二人轉這棵樹上變異的一顆果子。小品的根是二人轉。鐵嶺的二人轉很好,紮根很深。鐵嶺出了趙本山,鐵嶺二人轉在全國叫座,這些都與鐵嶺人的文化根基有關係,鐵嶺人的幽默氣質、生活上的樂觀精神,都為藝術創作提供了營養。”
馬秋芬說:“我正在創作一部長篇小說,我相信這部作品不但是對自己的一個挑戰,同樣也會給文壇一個驚喜。”
談創作
寫小說也就是寫社會。馬秋芬的新作就是寫社會,是一部時代生活和社會情緒的長卷。市作協主席馬秋芬是瀋陽人,善於寫東北,善於寫瀋陽,而這次,她又著著實實地寫了一回瀋陽,描寫了這個極具東北風情城市的世風轉遷與社會流變。馬秋芬談起自己正在創作中的長篇小說《白雲蒼狗》充滿信心地表示:“一定會寫好。”
市井題材,饒有趣味
文學巨匠巴爾扎克說:“一部小說,頭一個條件就是引起興趣,要使讀者發生幻覺,並相信書中的事情真的發生過。”
馬秋芬這次選擇了市井題材,並且更細更真切地放大了不同時代生活中的各個毛孔,足以勾起人們的閱讀興趣。小說里僅“蹲襠胡同”、“宮殿大院”這兩個地名就會讓人品味良久。
作品以東北重鎮瀋陽老城蹲襠胡同里的“宮殿大院”為生活截面,展現了從新中國建立初到21世紀的世風流變,串起了50餘年的東北民情和城市記憶。小說描寫了四個家庭,以其中一個為重點,呈現了一個小的世界、小的社會,折射出市井小民與時代相伴相生的情狀,表達了時代變遷中命運的變化,展現出生生不滅的民生、民俗和民習。作家在創作中展開藝術構思,採擷不同時代的民間生活逸趣,展示出東北民眾特有的精神品質。作家力圖通過作品解析世道人心、人格精神和民族心理,同時在大眾美學的範疇內,留存城市的歷史記憶。
《白雲蒼狗》表現社會世風流轉變遷的不可預見、難以琢磨的特點。作品體現了作家多年的生活積累,展示了東北市井文化的豐富內涵,以及東北語言的獨特和魅力。
馬秋芬的中篇小說《螞蟻上樹》是一篇獨樹一幟的描寫底層的作品。作家沒有身居高處,以俯視的優越感對弱者施以同情,也沒有汪洋恣肆地誇張苦難。而是以平視的目光,以胸膛貼近大地的姿態不僅諦聽著城鄉民工們為生存而勞碌的艱辛與苦痛,也挖掘著他們世俗、平凡、卻真實、質樸的快樂。說男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具有很深的隱喻意義。通過他們。馬秋芬展示了城市與鄉村的辯證關係。
馬秋芬在寫區別中不忘記寫城鄉融合。故事由一開始情感上對農民工的絕對排斥到後來對他們充滿善意的接納,這一轉變作者寫得細膩、自然、渾和而不生澀。
《文心流浪》
內容簡介
散文集《文心流浪》再一次讓讀者體驗到閱讀的酣暢。從集中的25篇散文中,你會感到馬秋芬這位言說東北人精神內質的作家,以其獨特的審美發現和極富個性的表達,創生出一種特殊的藝術魅力,這種魅力帶有明顯的關東地域文化特質,蒼茫、狂野、美麗、刺激,讓人不得不頷首注視她……關東的雄渾大氣、壯闊卓絕、肅煞蒼茫與她個性特質和審美期待相契合,所有的關東風情激越著她敏感的藝術神經,白山黑水的氣息撞擊著她的心扉,她吸納著、蘊釀著,爾後從筆端流出,寫出新的、特有的關東的那山、那人、那狗……
榮譽殿堂
所獲主要獎項:
1993年獲中國莊重文文學獎;第二屆中國女性文學獎;中篇小說《螞蟻上樹》,2006年獲《小說選刊》頒發的全國優秀小說獎;1989年獲“遼寧省第二屆優秀青年作家獎”、中篇小說《山里山外》獲遼寧省政府“優秀作品年獎”、中篇小說《二十九代人傑》獲“第二屆東北文學獎”、中篇小說《那劉哥》獲“遼寧優秀作品獎”;長篇散文《老瀋陽》、《到東北看二人轉》分別獲第三屆、第四屆“遼寧文學獎”等。因創作成就,2007年被評為瀋陽市十大傑出女性;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由《小說選刊》主辦的“中國小說雙年獎”首屆評選活動,瀋陽市作家協會主席、著名作家馬秋芬的中篇小說《朱大琴,請與本台聯繫》(首發於《人民文學》2008年2期)榜上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