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禮遜學校
- 時間:1839
- 城市:澳門
- 標誌:基督教教育事業的開端
簡介,發展歷史,
簡介
馬禮遜學校建校的目的是培養中國幼童通曉英語,了解西方文化,宣揚基督教教義。貧窮學生不僅免收學費,還提供食宿、衣服與書籍。
發展歷史
1835年早期,澳門馬禮遜學校附設於郭士立夫人(Mrs.Charles Gutzlaff)所屬女校。1839年鴉片戰爭前夕,女校停辦,但是馬禮遜教育協會先前所聘的美國人布朗(Samuel Brown 1810-1880)已於1839年11月抵達澳門。布朗,美國康乃狄克州人,畢業於孟松學校,1832年畢業於耶魯大學,有語言學教學經驗,布朗到達後,著手馬禮遜學校的復校工作。校址在“大三巴”旁的馬禮遜教育協會內它以促進英文教學,以使中國人取得“西方的各種知識”為宗旨。《南京條約》簽訂後,英人割據香港,因為馬禮遜的長子馬儒翰是首任港督璞鼎查德譯員,首任華民秘書(後稱華民政務司)。璞鼎查同意撥地供馬禮遜學校使用。1842年11月1日布朗夫婦領11名學生從澳門遷香港。1843年香港開埠,廣東布政使黃恩彤曾參觀該校,在他寫的《撫遠經略》中稱“馬公書院”,該校地方狹隘,其面積無法與廣州的書院相比。道光三十年(1850),馬禮遜學校由於種種原因而解散。該校培養出了中國最早的留學生,後來從事中國學生留美教育事業的容閎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