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知節

馬知節(955年—1019年9月19日),字子元,幽州薊縣人。北宋名臣,江州防禦使馬全義之子。

馬知節自幼孤苦。宋太宗時,以蔭補為供奉官,賜名知節。真宗時曾任樞密副使,官至彰德軍留後、知貝州兼部署。

天禧三年(1019年),馬知節去世,年六十五。獲贈侍中諡號“正惠”。有文集二十卷,今已佚。《全宋詩》、《全宋文》錄有其作品。

基本介紹

  • 本名:馬知節
  • 別稱:馬正惠
  • 字號:字子元
  • 所處時代:北宋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時間:955年
  • 去世時間:1019年9月19日
  • 主要作品:《枯梅》《送張無夢歸天台山》
  • 主要成就:參與平定王小波、李順起義
  • 官職:彰德軍留後、知貝州兼部署
  • 追贈:侍中
  • 諡號:正惠
  • 籍貫:幽州薊縣
人物生平,主要成就,人物評價,總評,歷代評價,個人作品,逸聞趣事,家族成員,史料記載,

人物生平

馬知節自幼孤苦。宋太宗時,以蔭補為供奉官,被賜名知節。他十八歲時,任彭州監兵,因嚴厲監視眾兵,大家像敬畏老將那樣敬畏他。後又監潭州兵,當時何承矩為守臣,很是以文雅整飭吏治。馬知節仰慕何承矩的處事,因而開始折節讀書。
宋太宗雍熙年間,馬知節出任博州監軍。雍熙三年(986年),遼朝大舉入侵,於君子館之戰中擊敗宋軍。在此之前知節修治城池修補戰具,儲積糧草,官吏百姓認為他多此一舉。不久,遼軍果然到來,因為宋朝有準備,避開而去。
其後移知定遠軍。當時,朝廷議論調發河南十三州的百姓運輸糧餉,河北轉運使樊知古剛好到定遠軍商議事情,馬知節說:“軍少粟多,除去腐爛的粟米,還可得到十分之六七。”樊知古同意,果然獲得粟米五十萬斛,分發給各駐屯大軍,於是省卻了河南的工役。當時所部百姓入保躲避敵人,士兵有盜竊婦女首飾的,護軍只是將其鞭笞遣走。馬知節說:“百姓躲避外患而來,反而遭受內寇之禍,這樣可以寬恕,那么何以整肅下面呢?”馬上下令將其處死。改知深、慶二州,升任西京作坊使。
不久,馬知節再知梓州。淳化四年(993年),李順叛亂,詔令知節與王繼恩共同討伐。王繼恩依仗權勢按自己的意圖放任行事,厭惡馬知節不依附自己,派他守彭州,交給他三百名瘦弱之兵,彭州舊有的士兵,全都召回成都。馬知節屢次請求增加兵員,沒有得到同意。李順以十多萬人攻打彭州城,馬知節力戰,從清晨到黃昏,士兵大多死亡,他感慨地嘆息說:“死於賊人手裡,不是勇士。”就橫拿著長矛突圍而出,將近天亮,援兵來到,又吶喊入城,賊人於是潰退離去。太宗聽說後感嘆地說:“賊眾我寡,馬知節不容易抵擋。”授任益州鈐轄,加封益、漢九州都巡檢使,升內園使。恰逢韓景祐部將劉旰脅迫官兵作亂,接連攻占州縣,人數超過二千。知節率領三百軍隊,追到蜀州,與之戰鬥,劉旰逃往邛州。馬知節說:“賊人攻破邛州,必定乘勝渡江逼迫我軍,等到休息後再戰,官軍雖然是賊人的兩倍,追擊它也勞累,不如趁其困敝加緊攻擊,這樣必然擊破它。”於是出發。官軍在方井鎮停留,與劉旰遭遇,殺得賊人無人倖存。
鹹平(998年—1003年)初年,掌領登州刺史,又知秦州。秦州曾經以羌人酋長支屬二十多人為人質,超過二十四年。馬知節說:“羌人也是人,難道不想回家?”將其全部遣回。羌人感激,一直到最後,不再進犯邊塞。當時秦州有銀礦,年代久遠礦物竭盡,但稅額沒有廢除,負責的官吏破產,不足以償還這筆稅額。馬知節請求朝廷免除稅額,三上奏章,才得到允許。後升任西上閣門使、知益州兼本路轉運使。自從乾德年間以後,每年漕運蜀州物資,動輒超過萬計。當時征籍富民來負責船運,因漕船沉沒而破產的人很多。馬知節請求代督漕運以便察看實地而考核漕事,從此蜀人賴以免去禍患。
其後,馬知節移知延州兼鄜延駐泊部署。邊敵將到,正好是元宵節,就命令張燈啟關,接連幾晚宴飲歡樂,敵人不能探知底細,就退去。恰逢鎮州程德玄政事弛廢,調知節代理他的職務。朝廷詔令調發澶、魏六州糧食輸往定武,當時軍隊交戰於邊境上,馬知節說:“糧食到來,這是資助盜竊。”只令在船車所到地方收取,敵人無所得而逃走。
宋真宗在澶淵,當時王超擁有幾十萬軍隊屯駐真定,逗留不前進。馬知節移文書譴責,王超才出兵,還是以中渡無橋為藉口。馬知節預先準備渡河的材料,一晚而完成。
景德年中,移知定州,不久,被授為東上閣門使、樞密都承旨,升任簽書樞密院事
澶淵之盟”簽訂後,天下平安無事,大臣言符瑞吉祥之事,但馬知節每每不以為然,他曾經說:“天下雖然安定,但不可以忘戰去兵。”自己陳述年紀未衰,五七年間還可以被使喚,如果邊地有警,願意參預行動,只要得到副都部署名及幾匹良馬、一隊輕便部隊就足夠了。真宗表示肯定,因而命令製造鋼鐵鎖子甲賜給他。後進官宣徽北院使,加兼樞密副使。當時王欽若任樞密使,馬知節因看不起他的為人,遇事敢於直言,從未曾稍有屈服。每次在朝廷議事,得知王欽若不公正,就當面辱罵他。當時王欽若受真宗的寵愛正盛,馬知節更加不肯屈節討好。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馬知節任潁州防禦使、知潞州。
天禧(1017年—1021年)初年,移知天雄軍,召授宣徽南院使、知樞密院事。因病請求罷免,被任命為彰德軍留後、知貝州兼部署。將要赴任,真宗憐憫他瘦弱患病,只命他返回安居。當時上黨、大名的百姓已爭相來迎接請見。同年八月壬寅日(9月19日),馬知節去世,終年六十五歲。臨終時,他讓家人推辭詔葬(下詔安葬,古代給有勛功大臣的殊榮)。真宗聞訊後,痛切哀悼,追贈侍中諡號“正惠”。加倍賜予助喪的財物,授其子孫四人為官。

主要成就

馬知節頗有軍事才能,屢立功勞:
1、雍熙二年,調任博州。當時遼軍在君子館擊敗宋軍,馬知節預料遼軍會繼續進攻,於是未雨綢繆,“完城繕甲,儲積芻粟”。遼軍到達博州,見宋軍有備而戰,便決定退兵。李順叛亂,奉詔跟王繼恩討賊。王繼恩因為馬知節沒有故意曲附自己,故意派馬知節守彭州,只給他三百名士兵。馬知節多番請求增兵都不成功。後來敵軍十萬人攻城,馬知節苦戰不敵,他認為“死賊手,非壯夫也”,便拼力突圍,接著援兵來到,才奪回城池。劉旰叛亂。馬知節帶著三百名士兵與劉旰在蜀州戰鬥,劉旰走向邛州。馬知節考慮到劉旰到了邛州,便可以乘機休息,到時就算官兵多少,要剷除他們就要下更多功夫,便決意乘他們疲憊時追擊。最後果然成功。 此外,他的管治才能也值得重視:
2、馬知節十八歲時,獲任命為彭州兵馬監押,嚴格治理,“眾憚之如老將”。鹹平初,知秦州。州內有羌酋支屬二十多人,當了超過二十年人質。馬知節將這些人遣回他們的家鄉,羌人感激,便沒騷擾宋朝邊塞。秦州有銀礦,采發多年,礦產減少,但課額如舊,逼得主吏破產,才能抵償不足的數目。馬知節上奏朝廷,要求免除課額。

人物評價

總評

馬知節出身將門之子,慷慨以武力智謀自許,又能喜好讀書,以儒生為賓客朋友,所有與他交好的,必定是一時豪傑,議論事情正直從不有所顧忌,因此聽聞他的氣節的人,也知道馬知節為人正直。馬知節是一位有見地的良將,曾長期在西陲和河北前線禦敵,頗有戰功。不僅如此,馬知節還關注國防建設。他在出任簽書樞密院事後,面對議和後粉飾太平、輕視武備的局面,多次在各種場合呼籲:“天下雖安,不可忘戰去兵,”但卻長期遭到主政集團的冷遇,無法作為。

歷代評價

范仲淹:樞密使扶風馬公知節慷慨立朝,有犯無隱,天下謂之至直。
王安石:①公少忼慨,以武力智謀自喜,又能好書,賓友儒者,所與善,必一時豪傑。有集二十卷,其文長於議諭。自始仕以至登用,遇事謇謇,未嘗有所顧憚。王冀公、丁晉公用事,每廷議得其不直,輒面詆之。真宗初或甚忤,然終以此知公,而天下至今稱其正直。②在浚西南,誰封誰樹?有宋正惠,馬公之墓。公當太宗、真宗之時,暨暨諤諤,謀行計施。以羸擊強,以少捕眾,以賤抗貴,維公之勇。雖貴雖眾,雖強必克,維公之敏,亦維公直。帝曰:“直哉,汝予良弼。見國而已,不知家室。內朝十年,典掌機密。暨予一心,綱紀庶物。元功宗謀,莫汝敢匹。”公曰:“孤臣,敢曠於榮?讒說不用,是維帝明。”士或困窮,莫知其有。既榮以位,正或見醜。公於可願,兩得其尤。不訖大耄,天為不謀。德歉於年,孰雲耉老?有賚後世,公為壽考。刻趺篆首,作此銘詩。陳之隧道,永矣其詒。
曾鞏:賦性疏直,遇事敢言,不少自居,所與游皆時之賢士。居常以方略自任。……知節所至,皆以威愛臨下,而事無不濟,特疾惡太過,不能無怨也。
吳曾:真宗朝,簽書樞密院馬公知節,武人,方直任誠。
李燾:知節習兵事,以方略自任。頗涉文藝,每應詔亦為詩詠。所與游接,必一時名士。為治專務抑豪強,恤孤弱。性剛直,敢言無避,未嘗少自卑屈。求之武人,蓋鮮儷雲。
呂中:嘗究觀國朝自天禧以前,一夔一契之謠未興也,大范小范之名未出也,四賢一不肖之詩未作也,君子小人之黨未分也,而張詠、孔道輔、馬知節之徒,自足以養成天下之氣節。
脫脫:若知節生將家,喜讀書,立朝爭事,以剛正稱天下,其邦之司直歟。

個人作品

馬知節原有文集二十卷,今已佚。史稱其文“長於議諭”。《全宋詩》錄有其詩《枯梅》、《送張無夢歸天台山》。《全宋文》亦錄有文。

逸聞趣事

主詞條:老農指瑕
馬知節曾珍藏唐代戴嵩的名畫《鬥牛圖》,空閒時就在大廳前把畫鋪開曬太陽。有個農民看後便偷笑,馬知節感到奇怪,就詢問他原因。農夫回答說:“我雖然不懂畫,但對真牛很了解。在它們相鬥的時候,把尾巴夾在大腿間,即使是極有力氣的壯漢也比不過它們。這畫中的牛翹起了它的尾巴,就不像是牛了。”馬知節為之嘆服。
戴嵩《鬥牛圖》戴嵩《鬥牛圖》

家族成員

輩分關係姓名簡介
家世
父親
官至龍捷左廂都校、江州防禦使,追贈太師、中書令、尚書令。
——
原配
丁氏
封郡君。
繼室
沈氏
封郡夫人。
子輩
長子
馬洵美
官至西京作坊使、英州刺史。
次子
馬之美
官至內殿承制、閣門祗候。
孫輩
孫子
馬慶宗
曾任右班殿直。
馬慶崇
曾任知恩州。
註:據王安石所撰《檢校太尉贈侍中正惠馬公神道碑》馬知節有孫子十六人,其中十四人生平皆不詳。
家族成員參考資料

史料記載

《臨川集·檢校太尉贈侍中正惠馬公神道碑》
《隆平集·卷十·樞密》
《東都事略·卷四十三·列傳第二十六》
宋史·卷二百七十八·列傳第三十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