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宗族文化是華夏文化的一大特徵,家譜(又稱族譜)則是宗族文化的重要體現。一部優秀的家譜,記錄著一個家族的發源、發展及流布的歷史。馬氏家譜,正是一部部
馬姓家族的發展史,是一部部維繫馬姓家族的聖物。
序言如下
喜際承平日,政通人和,盛世之時。經長期考察核證,我輩在十七世孫馬興文族長的帶領下,經族正商定,重修我馬氏家譜。國有史,縣有志,族有譜,乃世上常理。尋根求源,我二十代孫馬新同等六人不畏艱辛,跋山涉水,赴洪洞,奔
青州,明察細訪,實地觀情。我馬氏故里系山西省
洪洞縣馬家大屯。
我始祖德公、飛興二公系先祖馬援五十二代孫,公元1373年(明洪武6年)二公奉遷民之命從山西遷往青州,洪武帝聽眾臣之忠言,制定富民策,遷移民,
開荒田,充要塞,保邊關,晉民,東遷十八次,分布十八省市,五百多
縣市,其中山東九十二縣市。我二公就在首遷六十戶之中,只有我馬氏一戶遷山東
青州雲門山北定居,村名馬家莊,德公、飛興祖人眾家大,和睦鄰里,德公又兼醫學之長,醫德廣善躬則治富診斷,遠近素有賽
華佗之美稱。納周氏為眷,共生三子玉、璞、裱。飛興祖學界聞名,胸懷雄才大略,遂別提升知府要職,原配張氏生四子,神寶住
開州(濮陽)、至寶住
濮州(
鄄城縣)、貴寶住曹州(菏澤市)通寶住徐州(
沛縣)。在任之時又納杜氏夫人(闔老之女)生育五子,福寶住青州(
益都)、祿寶住
萊州、禎寶住
蓬萊縣,祥寶住兗州、榮寶住濟寧(名曰一馬踩
九州也)。洪武13年飛興祖受皇命去
魯豫交界處視瘟疫,察民情,展轉幾載又納甘氏,生一子名汲,住曹州
安陵集。
我張氏祖母在
青州期間由於姐妹不和,便領四子西歸,行至開州地界,正遇
征虜將軍徐達,
胡大海、
李文忠領兵二十五萬,消滅鐵木耳(素有李文忠殺達子南望北斗之傳說),去西之路受阻,遂至於開州東南九十里馬
李集定居張氏祖母則安葬於此。
我三門貴寶公於洪武15年(1382年)徙居於曹州白虎集西北五里馬莊。仙逝後與焦氏夫人安葬於此地,膝下生八子,五子俊公守祖,三子俊嶺於永樂6年(1408年)遷居巨野縣城市馬街。四子俊立於
永樂14年(1416年)遷居嘉祥縣南白馬寺,二子世隆、六子彥忠、七子彥良於永樂2年遷居馬常寨,長子讓、八子彥清於永樂2年遷居於馬村。
洪武二十五年,我德公、飛興祖相繼歸天,弟葬
矮槐樹村,兄葬雲門山向陽坡,薴墓四周蒼松翠柏,奇山異石,環繞左右,山峰如巨龍起伏,延綿不斷,祥雲蓋頂,紫氣橫升,好一座風水寶地供我祖安眠。
翌年玉祖三兄弟思返原籍,行至巨野東南三十五里金山堡東側,觀其山清水秀,松柏蔥茂,祥雲嶸繞,紫氣騰空,肥質沃土,而安莊就業,命村名為
馬峰道隆村,而後數年名為馬村。
追宗報本,念祖宗之功德,表
後裔子孫之敬仰,眾馬氏子孫修譜之心勃發興起,追源思宗而不能自治,
一呼百應而
奮然即起。經族長
馬興文提議,眾族正商洽,定於壬年之春正月初九在宿沙寺馬莊定下今春修連譜之事項,二十日在巨野城西關衍斌之院,由二十一代孫馬繁河重點闡述了修譜人事款項,遷祖墳立墓碑,並確定三十日在
馬山村召開修譜
誓師大會。大會由二十二代孫馬山村馬衍旗主持召開。有十幾位代表紛紛登台演講,為修好家譜出謀獻策,譜子孫以昭
繁衍,譜莊村以定方位,譜祠墓以昭常祀,譜科第職稱以振家聲,立祖碑,述淵源,眾人捐資蜂擁而致,接連不斷,大會之隆重,
人聲之沸揚,氣氛之空前熱烈。經族正提議,理事會通過,確定今後修譜時間,二十年一大修,十年一小修。
★家譜序言各不相同,本序言摘自濟寧及菏澤地區馬氏家譜序言,其他各堂口,支脈與此序言並無關係。希望詞條修改的各位馬氏宗親不要隨意修改。序言中或有部分用詞與現在略有差異,本人才疏學淺只能照抄,只為最本真記錄事實。★
修譜的意義和作用
對於修譜的意義和作用,一般的馬氏家譜都有詳細說明。《錫山馬氏修譜序》寫道:“聖人別禮莫重於
宗族,宗族之辨,莫詳於譜書,譜書之傳,莫大乎宗法門”“祖宗之傳,敘人道之本也。古者系出支錄、小史之官,所以定世次、辨
昭穆,俾後之子孫知其宗族之所由來,親疏之所由別,敦本以序繁,莫善於譜矣。”同時,又講了不修譜的危害:“後世
譜牒不修,而
宗法不講,數傳以下,遂相視如途人,焉能厚宗族而追崇其祖也哉。”
由此可見,馬氏修族譜是在
宗法制度敗壞後所採取的一種挽救宗法禮法、維繫血統純正的措施。有了族譜,就可以區別、分明自己屬於馬氏的哪一宗、哪一支,從而就不會亂認祖先。正如扶風《馬氏修譜序》稱:“今日之舉,亦惟宗其宗而無冒他人宗,祖其祖而無舍自出之祖,斯免不仁不之譏矣。”
修譜時必須“考古而征先,信今傳後”。因為“非其裔也強授之不智,得其而故棄之不仁”。《馬氏宗譜原序》更概括“馬氏譜牒”的作用為“系所生以尚嫡也,明穆以尚祖也,序長幼以
尚齒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