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信息
馬欄位於橋山山脈南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馬欄是陝甘邊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塊紅色的土地上,中國共產黨人高舉革命大旗,實行工農武裝割據,創建了革命政權,蒼茫雄渾的馬欄山,留下了
劉志丹、
謝子長、
習仲勛等老一輩革命家的足跡。1932年12月,
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六軍在這裡成立。1937年4月,關中特區黨政軍機關遷駐馬家堡村。
抗日戰爭和
解放戰爭時期,馬欄是陝甘寧邊區的南大門;是關中地區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是仁人志士和軍需物資通往延安的主要驛站和紅色通道;是培養革命幹部的搖籃。1939年10月至1949年4月,馬欄是中共關中分委、中共關中地委和陝西省委等機關的所在地,習仲勛、
汪鋒、
李維漢、
張仲良、
趙伯平、
高錦純、
張德生、
文年生、
王世泰等老一輩
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這裡長期工作和戰鬥過。
陝北公學、魯迅師範、陝甘寧邊區第二師範先後在這裡辦學,為中國革命培養了數以萬計的棟樑之才。
革命意義
馬欄革命遺存有:關中分區、陝西省委、關中地委舊址、紅二十六軍成立地舊址、陝甘寧邊區第二師範舊址、“工字房”、七孔橋和烈士陵園等。
馬欄革命舊址是全國100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之一,全國革命傳統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舊址地理位置
馬欄革命舊址位於旬邑縣馬欄鎮,距旬邑縣城53公里。這裡屬子午嶺南緣余脈,山樑縱橫,森林茂密,蜿蜒曲折的馬欄河流經其間,
306省道穿越全境,與
211國道連線。
歷史沿革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總面積達1050平方公里的馬欄是陝甘邊革命根據地的中心和重要活動地區之一,留下了謝子長、劉志丹、習仲勛、賈拓夫、汪鋒等革命家的足跡。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游擊隊在此駐紮和活動,1932年12月中國工農紅軍第26軍在馬欄成立並舉行了授旗儀式,軍政委
杜衡,黨委書記汪鋒,政治處長
劉志丹,紅二團團長王世泰。1936年1月關中特委和關中特區蘇維埃政府成立,機關設在馬欄(馬家堡村),
賈拓夫、習仲勛先後任特委書記。1936年2月,劉少奇同志由陝北途經馬欄在關中特委和游擊隊的護送下,到達臨潼櫟陽鎮,後輾轉到達華北。1936年12月,彭德懷、任弼時、鄧小平、聶榮臻、徐海東、楊尚昆、羅瑞卿、王首道、程子華等率領主力紅軍南下時在此駐防,開展擴紅和地方工作,達八個月之久。
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馬欄是陝甘寧邊區的南大門,是聖地延安的前沿哨所,是陝甘寧邊區關中分區政治、軍事、經濟中心,是西安乃至全國各地仁人志士和軍用物資通往延安的重要驛站和紅色通道。1937年10月至1949年4月,馬欄是中共陝西省委、陝甘寧邊區關中分區機關所在地,長達13年之久。習仲勛、汪鋒、張德生、趙伯平、張邦英、霍維德、張仲良、王世泰等革命家在這裡長期生活和戰鬥過。1945年7月份,彭德懷指揮爺台山狙擊戰,全殲...3個師,總指揮部設在馬欄的窯洞裡。1948年4月12日,西北野戰軍一、二、四、六縱隊集結在馬欄地區,14日彭德懷在馬欄小會議室召開旅以上幹部會議,部署西府戰役,下達作戰命令,分左、中、右 3路向西府進軍,5月12日西府戰役遂告結束,西北野戰軍全部回駐馬欄。李先念中原突圍後由陝南回到關中分區,在馬欄窯洞裡養病,病癒後回到延安。中共山西省委、河南省委也曾在馬欄辦公。著名教育家、民盟西北總支部負責人
李敷仁在鹹陽遭...特務槍擊,被地下黨營救接到馬欄養傷,後到達
延安。馬欄又是培養革命人才的搖籃,1937年7月後,陝北公學、魯迅藝術師範、陝甘寧邊區第二師範先後在這裡建校,為中國革命培養了數以萬計的棟樑人才。
遺存
1、關中特委馬家堡舊址;2、關中分區陽坡頭舊址;3、中共陝西省委機關舊址;4、陝甘寧邊區關中分區機關舊址;5、陝甘寧邊區警備一旅司令部舊址;6、關中分區八一劇團舊址;7、中共山西省委、河南省委機關臨時駐地舊址;8、軍民大生產展覽室;9、七孔石橋;10、陝甘寧邊區第二師範;11、中國工農紅軍第26軍軍部舊址;12、陝北公學看花宮分校舊址;13、魯迅藝術師範;14、梢峪溝烈士陵園;15、八路軍榮譽軍人學校;16、陝甘寧邊區關中分區大禮堂和小會議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