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藥部位
根。
性味
味苦,性平。
歸經
歸腎、膀胱二經。
功效
祛風濕,利小便。
主治
用於風濕關節疼痛,尿路結石,小便不利,婦女白帶,大風癩疾,疥瘡。
現代研究
臨床用於治療風濕性關節炎疼痛,疥瘡,尿路結石致小便排泄不暢等。
相關配伍
1.治風濕性關節炎,小便少:馬先蒿15g。水煎服。(《山西中草藥》)
2.治尿路結石,小便不暢:馬先蒿20g。研末,每服6g,開水送服,每日2次。(《山西中草藥》)
3.治疥瘡:馬先蒿根適量。煎湯洗患部。(《山西中草藥》)
4.治大瘋癩疾,骨肉疽敗,眉須墮落,身體癢痛:馬先蒿,炒搗末,每服方寸七,食前溫酒下,一日三服。(《肘後方》)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9g,或研末。外用:適量,煎水洗。
採集加工
秋季採挖,去淨莖葉及泥土,曬乾。
形態特徵
返顧馬先蒿:多年生草本,高30-70cm。根多數叢生,細長而纖維狀。莖常單生,直立,上部分枝,粗壯,中空,方形有棱。葉互生或對生;葉柄短,上部葉近無柄,無毛;葉片膜質至紙質;卵形至長圓狀披針形,長2.5-5.5cm,寬1-2cm,先端漸窄,基部楔形或圓形,邊緣有鈍圓的重鋸齒,兩面無毛或有疏毛。花單生於莖枝頂端的葉腋中;無梗或有短梗;萼長圓卵形,膜質,前方深裂,齒僅2枚,寬三角形,全緣或略有齒,光滑或有微緣毛;花冠淡紫紅色,長2-2.5cm,管長1.2-1.5cm,向右扭旋,上唇盔狀,扭向右方,下唇大,有緣毛,3裂,中裂較小;雄蕊花絲前面一對有毛;花柱伸出喙端。蒴果斜長圓狀披針形,長1-1.6cm。花期6-8月,果期7-9月。
生長環境
生於草地及林緣。分布於東北、內蒙古、河北、山西、陝西、甘肅、山東、安徽、四川、貴州等地。
相關論述
《嘉祐本草》:“按《爾雅》云:蔚,牡菣。釋曰:蔚,即蒿之雄無子者。《詩》蓼莪云:匪莪伊蔚。陸璣云:杜蒿也。二月始生,七月開花,似胡麻花而紫赤。八月為角,角似小豆角,銳而長,一名馬新蒿是也。”
《綱目》:“《別錄》杜蒿。馬先蒿,原是二條。陸璣所謂有子者,乃馬先蒿,而復引無子之牡蒿釋之,誤矣。”
《本經》:“平。”
《別錄》:“苦,無毒。”
《本經》:“主寒熱鬼疰,中風濕痹,女子帶下病,無子。”
《本草經集注》:“主惡瘡。”
《本草藥性大全》:“治百節酸疼,大風癩疾,中風濕痹,療赤白帶下,能令身孕,骨疽,療眉毛脫落,身體癢痛拘攣。”
《山西中草藥》:“祛風勝濕。主治風濕性關節炎,小便少,尿路結石,疥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