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氏馬先蒿(大衛馬先蒿)

大衛氏馬先蒿

大衛馬先蒿一般指本詞條

大衛氏馬先蒿(拉丁學名:Pedicularis davidii)又名扭盔馬先蒿,在峨眉山當地稱“普賢花”,是屬於玄參科馬先蒿屬的多年生草本植物。高15-30米。莖單出或基部有少數分枝,下部葉對生,上部互生;葉片膜質,卵狀長圓披針狀長圓形,羽狀全裂。

為我國特有種,分布於甘肅西南部,陝西南部及四川等地生於海拔1750-3500米的溝邊,路旁及草坡上。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大衛氏馬先蒿
  • 拉丁學名:Pedicularis davidii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亞綱:合瓣花亞綱
  • :管狀花目
  • :玄參科
  • 亞科:鼻花亞科
  • :鼻花族
  • :馬先蒿屬
  • :大衛氏馬先蒿
  • 分布區域:分布於甘肅西南部,陝西南部及四川
馬先蒿屬,形態特徵,植株,莖葉,花果,生長環境,分布範圍,套用,變種,大衛氏馬先蒿五齒變種,大衛氏馬先蒿寬齒變種,

馬先蒿屬

馬先蒿屬植物為多年生或一、二年生半寄生草本。全世界該屬有600種以上,為雙子葉植物中大屬之一,分布於北半球,尤以北極和近北極地區最多。我國有300多種馬先蒿,資源豐富,尤以西南地區為最,占全部馬先蒿屬種類的一半以上。

形態特徵

植株

多年生草本,乾後稍變黑色,直立,高約15-30厘米,高者可達50厘米,密被短毛,根粗大,多自根頸下端發出2-4條側根,粗線形或略作紡錘形,肉質,長約7厘米,直徑可達6毫米,鬚根多,束生於根頸的四周,它處很少。

莖葉

莖單出或自根頸上端發出多條,常3-4 數,或在基部有少數分枝,僅極偶然在碩大的植株中,如史氏馬先蒿一樣地在中上部極多分枝,中空,基部稍木質化,具明顯的稜角,密被銹色短毛,但無毛線。
葉茂密,基生者常早脫落,下部的多假對生,上部的互生,基生者及莖下部的具長柄,柄長可達5 厘米,扁平,沿中肋具狹翅,基部兩側疏被短纖毛或無毛;葉片膜質,卵狀長圓形至披地狀長圓形,一般長約7厘米,寬約2厘米,下部的較大,長可達13厘米,寬約3.5厘米,向上迅速變小,上部的變為苞片,上面無毛或沿主脈及側脈有短毛,下面被白色膚屑狀物,其網紋作碎冰紋而明顯,網眼中的葉面常褐色而凸起,羽狀全裂,裂片每邊9-14枚,疏稀,線狀長圓形或卵狀長圓形,基部下延連中肋成狹翅,邊羽狀淺裂或半裂,二次裂片卵形,邊有重鋸齒,齒端有胼胝質小刺尖。

花果

總狀花序頂生,伸長,長約13厘米,長者可達18厘米或更長,疏稀,果時更為疏稀;苞片葉狀,上部的比萼短,3深裂;花梗短,長約1.5-3毫米,纖細,密被短毛;萼膜質,卵狀圓筒形而偏斜,前方開裂至管的中部,或更深,長約5-6毫米,近於無毛,主脈5條,稍凸起,明顯,次脈多條,稍較細,無網紋,萼齒3枚,草質而厚,不等,後方的一枚較小2-3倍,鑽狀,其餘的長約為萼管的1/2 1/3,線形,均全緣;花冠全部為紫色或紅色,長約12-16毫米,花管伸直,長約為萼的兩倍,管外疏被短毛,盔的直立部分在自身的軸上扭旋兩整轉,復在含有雄蕊部分的基部強烈扭折,使其細長的喙指向後方,喙常捲成半環形,或近端處略作S形,頂端2淺裂,下唇大,長約8-11毫米,寬約11-13毫米,常與管軸成直角開展,3裂,有緣毛,中裂較小,大部向前凸出,寬倒卵形,基部有短柄,不迭置於側裂之下,側裂為給置的寬腎臟形,寬過於長,長約3.5毫米,寬約8毫米;雄蕊著生於花管的上部,2對花絲均被毛;子房卵狀披針形,長約3毫米,柱頭伸出於喙端。
蒴果狹卵形至卵狀披針形,長約10毫米,寬約4-5毫米,兩室極不等,但輪廓則兒不偏斜,基部約1/3為膨大的宿萼所包,面略有細網紋,端有突尖。花期6-8月;果期8-9月。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1,750-3,500米的溝邊,路旁及草坡上。

分布範圍

屬於中國特有種,分布於甘肅西南部,陝西南部及四川。

套用

花艷麗,供觀賞。

變種

大衛氏馬先蒿五齒變種

與前一變種之別,在其萼齒5枚,大小不等。產於我國四川西北部海拔3200-4350米的高山草地中。

大衛氏馬先蒿寬齒變種

與前一變種之別,在其側萼齒闊大,寬過於長,有明顯之鋸齒,質較厚。產於我國四川巫溪海拔1400-2300米的路旁。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