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孔雀雉(學名:Polyplectron malacense):是一種中等身形的雉。體長53厘米,身體呈褐色而有黑色斑點,羽冠長而呈深藍綠色,紅色的面部沒有羽毛,瞳孔藍白色,上身及尾羽有綠色的大眼斑紋,共有22條尾羽。雌鳥體型較小及羽毛色暗。
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多活動在森林茂密、林下植被較發達的陰濕地面上,以上午和下午活動較頻繁。性機警而膽怯。一般悄然無聲,當發現異常情況時,常佇立不動,注意觀察。發現危險,立刻驚叫著奔逃,鑽入茂密的灌叢或草叢。夜間在樹上棲息。鳴聲短促而響亮,且越叫越響亮。主要以昆蟲、蠕蟲以及植物莖、葉、果實、種子為食。主要在地上取食,多用嘴啄食,偶爾也用腳刨找。分布在馬來西亞的低地森林。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馬來孔雀雉是一種中等身形的雉。體長雄性50-53.5厘米,雌性40-45厘米。身體呈褐色而有黑色斑點,冠長而呈深藍綠色,紅色的面部沒有羽毛,瞳孔藍白色,上身及尾羽有綠色的大眼斑紋,共有22條尾羽。雌鳥較為細小及色暗。
與相似的物種灰孔雀雉對比,具有更濃的棕色,斑點也更綠。冠長,具深綠色光澤,後背黑色,有更黑的耳罩(與淺色的環繞對比),橙粉紅色的面部皮膚。 雌鳥的尾巴較小較短,具有非常短的羽冠,斑點更黑和更尖銳,上面更加細膩的鱗片,更均勻的下體和更黃的面部皮膚。
棲息環境
棲息於原始森林或次生低地森林的平地或平緩傾斜的山坡上,海拔高度通常從15-80米,從不超過300米。
生活習性
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多活動在森林茂密、林下植被較發達的陰濕地面上,以上午和下午活動較頻繁。性機警而膽怯。雄鳥活動時尤為謹慎,一般是悄然無聲,當發現異常情況時,常佇立不動,注意觀察。發現危險,立刻驚叫著奔逃,鑽入茂密的灌叢或草叢,一般不起飛。當危險臨近或緊迫時,則通過飛行逃離。一般飛不多遠,通常飛幾十米即降落,落地後繼續奔跑逃避。一般很少飛到樹上,但夜間卻在樹上棲息。鳴聲短促而響亮,且越叫越響亮。
雄鳥在其領地會發出很大的聲音,緩慢,憂鬱的puu pwoii(第二個音符更多的上升)聲。 此外,也會突然爆發尖叫聲,喉嚨間流淌著:tchi-tchi-tchao-tchao wuk-wuk-wuk-wuk-wuk的聲音。
分布範圍
原產地:馬來西亞;可能滅絕:泰國;區域滅絕:新加坡;來源不明:緬甸。
繁殖方式
馬來孔雀雉2月下旬至3月初開始進入繁殖期。多築巢於密林中的溝谷地及山區耕地附近的次生林,巢在自然下凹的地面。3-5月繁殖,每巢產卵2-5枚,孵化期21天。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分化。
種群現狀
人類的農墾種植對低地森林(特別是橡膠和棕櫚油種植園)的侵占和破壞,是馬來西亞孔雀雉的主要威脅。在1970年以前馬來孔雀雉適宜生活的棲息地已經喪失了75%。因此,這種野雞數量迅速減少,其特有的低地森林棲息地逐漸遭受侵蝕,其餘的數量日益分散。據認為,作為食物被狩獵和鳥類貿易已經促成了該物種在泰國可能已經滅絕,但沒有證據表明馬來孔雀雉在馬來西亞是否受到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