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以君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42年12月
- 畢業院校:華南師院中文系畢業
個人履歷,社會評價,宣紙乞墨 收藏名家作品,窮收巧收 變水深為水淺,不求利 願捐公立博物館,堅忍不拔為收藏,收藏故事,
個人履歷
1965年華南師院中文系畢業,被分配到新會縣,任中學語文教師。1973年調回順德教育局教研室任教研員。1985年調到順德縣誌辦公室。1988年被評聘為副研究員。曾寫過詩歌、散文、小說;後轉向文藝理論。上世紀80年代初,全面地研究了蘇曼殊的生平和著作,出版了《燕子龕詩箋注》。編出了《黃節詩集》,在《明清詩文研究叢刊》、《中國近文學研究》、《新文學史料》等10多種刊物上刊出了一批文章。1982年與他人共同編選《蘇曼殊集》。又單獨編撰《蘇曼殊年譜》、《蘇曼殊文集》、《少石詩注》,均已出版。近年,對柳亞子有所研究,又應北京文物出版社之約,撰寫《蘇曼殊圖錄》。現任中國南社與柳亞子研究會理事。
社會評價
近日,一個名為“舒同敬錄毛澤東詩詞展”的展覽在順德梁銶琚圖書館開幕,引起書法界和收藏愛好者的廣泛關注。
舒同,江西東鄉人,毛澤東稱他為“馬背上的書法家”,曾創辦中國書法家協會,並任第一屆主席。舒同字型圓渾遒勁、寬博端莊,今已輸入電腦,名曰“舒體”, 廣被套用。
舒同常以毛澤東詩詞作為書寫題材,1985年,耄耋高齡的舒同綴玉聯珠,寫成49幅毛澤東詩詞書法作品,這就是目前正在梁銶琚圖書館展出的“舒同敬錄毛澤東詩詞展”。除了舒同的作品,一同展出的還有毛澤東的4幅真跡,以及多位政要為《抗日報》題詞的手稿。這些書法珍品,即使在國家級公立博物館也難得一見,然而它們卻被同一位順德收藏家全部收藏。
這位順德收藏家名叫馬以君。馬以君名氣在外,他是我們著名的南社及蘇曼殊研究學者。當然,馬以君更以博學、執著和豁達在順德享有盛名。僅以收藏為例,早在1981年,馬以君就在順德縣圖書館辦了一場名家書畫欣賞展,引起轟動。30年後,馬以君再次在順德圖書館舉辦名家書法展,不過,以前的是多家多題,現在則是一家一題,馬以君因此自詡,他已完成了從“博”到“卓”的蛻變。
“願乞畫家新意匠,只研朱墨作春山。”馬以君以此為座右銘,志許收藏,力爭去偽存真,棄粗留精。然而收藏界歷來真假難辨,莫衷一是。馬以君舉辦一家一題展,似乎想讓質疑者看看,一幅作品造假不難,49幅作品連成整體造假談何容易?
抖清席角(順德方言,意為拿出所有的錢),只為收藏。探訪馬以君的收藏世界,他將為讀者打開一扇視窗。
宣紙乞墨 收藏名家作品
馬以君畢業於華南師範大學中文系,以教師為職業,為何迷上書法收藏?馬以君說,大凡讀書人,對文化總是有感情的,而他對於藝術品的熱愛,卻有一種強烈的占有欲,他認為,好東西只有收藏在家,能隨時拿出來欣賞,這才過癮。馬以君介紹,他的書畫收藏可以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宣紙乞墨”,上世紀七十年代,書法愛好者向名家求墨,只要通過朋友介紹,寄去宣紙,不用花錢就可以求得墨寶,如果用錢來做交易,反而不妥。第二階段是“節支求墨”,八十年代初,市場經濟開始顯現,書法名家逐漸有了商品意識,這個時候名家已懂得開價揮毫,馬以君當老師,家境並不富裕,為了收藏,他不得不節省各種開支,集中財力用於名家字畫收藏。第三階段是“以墨易墨”,隨著市場經濟的成熟,馬以君即使不吃不喝,也不能滿足越來越昂貴的收藏需求,這時候,他不得不賣掉部分舊的墨寶來換取新的墨寶,或以舊的墨寶直接換取新的墨寶。
馬以君家藏墨寶,主要是通過宣紙乞墨獲得的。改革開放後,馬以君的論文就在國家級中文期刊上發表,並主編學術叢輯《南社研究》(中山大學出版社出版),因而結識了一批北方文化名家,然後通過他們的介紹,馬以君不斷把宣紙寄給了施蟄存、歐陽中石、費新我、張伯駒、啟功、劉開渠、王遐舉、尹瘦石、賴少其、劉海粟、阿老、吳休等眾多書畫名家,後來這些名家還成馬以君的朋友。
1986年,馬以君邀請費新我來順德作客,他們在清暉園就餐時,說起“食在廣州”,費新我一時來了靈感,書寫時補上一句“廚出鳳城”,馬以君一見連聲稱好,隨後,費新我還即興寫下“大良味,味大良”。馬以君正鼓掌間,一位縣負責人進來,馬以君隨手將這兩幅作品交他,請他轉送到有這個水準的餐飲單位。“他後來送給哪間酒店我不知道,反正這一說法的著作權(第一發出者)是費新我。”馬以君以宣紙乞墨,確實搶占了收藏先機。
窮收巧收 變水深為水淺
到了節支求墨和以墨易墨兩個階段,馬以君認為不能僅靠經濟實力來搞收藏,一方面他把書畫收藏轉向了相對便宜的陶瓷、玉器收藏;另一方面,他更加注重巧收。文物收藏是潭深水,馬以君認為,要把深水變成淺水,這就需要巧收,要靠收藏家的才學膽識。在文物收藏界,有一種情緒似乎心照不宣,這就是文博專家不大認可民間收藏,比如他們說,元青花世存就那么幾十件,怎么可能這裡有元青花,那裡也有元青花?而民間收藏也不信服文博專家,他們對專家認定以前沒有見過的東西就不是真的不以為然。而當這一情緒延續對立,正好為馬以君研究巧收提供了條件,“因為專家不認可,市場價格才便宜,但是真是假,主要不是用眼睛看,而是要靠腦子思考”。
馬以君舉例說,有位買家曾經拿出一幅蘇六朋的畫作,請廣州一位專家鑑定,專家看到畫作下面題寫有“畫於桂林”,就以六朋沒有去過廣西桂林斷定為假。馬以君認為,這位“專家”既無知又教條,“其實作品中的桂林,並不是指廣西的桂林,而是指順德的桂林,北滘原來就叫桂林堡”。馬以君確信這是一幅真畫,因而他以假畫的價格,買到了“專家”稱為“贗品”的真品。這就是馬以君在第二、三階段中,經營著的深水變淺水的巧收。
不求利 願捐公立博物館
馬以君沒有因收藏而致富,他夢想為自己建立一家私人博物館,可目前他還無力實現,家裡僅有兩個單元,他把其中的一個單元變成了文物倉庫,然而面積有限,他不得不為部分文物尋找出路。幾年前,馬以君向珠海博物館贈送二百多件蘇曼殊的文物資料,該館視馬以君為上賓。馬以君說,如果珠海博物館為他單獨留一個大型展覽室,他可以送更多的藏品去添滿,同時,他也有心贈送南海博物館一批康有為的文物。 為何順德近水樓台沒有先得月?馬以君表示,蘇曼殊是珠海人,康有為是南海人,他收藏的相關文物回贈其家鄉,是在情理之中,“我收藏文物,從不計較經濟利益,今後,我願意把我的收藏捐獻給值得捐獻的公立博物館”。馬以君言辭之間,頗有“紅粉送佳人,寶劍贈壯士”之慨。看來,博物館和民間藏家之間還需要更多的溝通。
堅忍不拔為收藏
記者:您的收藏很豐富,您為何不願意通過“以墨易墨”的方式來改善一下您的物質生活或收藏條件? 馬以君:第一,我堅持巧收,所以至今在經濟上並沒有大傷元氣;第二,在衣食無憂的前提下,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玩,文物是藏家的“成人玩具”,要玩出內涵、層次,而不是低買高賣;第三,文物拍賣轉手有太多的潛規則,我不大適應玩這些遊戲。總之,我把收藏當成我的事業來經營,堅忍不拔。
收藏故事
“抖清席角”收藏“烽火雪鴻”
馬以君收藏的“烽火雪鴻”系列,是中國共產黨九位政要的真跡,他們包括毛澤東、朱德、周恩來、陳毅、董必武、徐特立、項英、王明、林伯渠,其中朱德、陳毅、王明三位的手跡已經遺失。 馬以君如何收藏到“烽火雪鴻”系列?原來這裡頗有來歷。
“男人搞收藏,開始騙老婆,到不騙時就成功了。”馬以君以收藏“烽火雪鴻”為例,說他妻子當時是如何支持他的。
一九三八年三月,第二次國共合作達成,以許德珩為首的文化人在南昌擬辦《抗日報》,推舉孫席珍為籌辦主任。五月初,孫求得毛澤東等中共政要題詞共九幅。隨後《抗日報》流產,題詞由孫席珍保存。文革時期失去朱德、陳毅、王明三幅,餘下六幅由孫夫人呂萍保存。孫席珍臨終前,囑付呂萍為他整理出版文集,但後來呂萍沒有經濟能力完成丈夫遺願。這時,有朋友素知馬以君愛好,於是為他們牽線搭橋,馬以君承諾資助出版孫席珍文集,呂萍同意移贈六幅政要手跡。可這是一筆非常大的數目,馬以君瞞不過妻子,好在妻子早已認同了丈夫的志向,她抖清席角,把家裡每一分錢湊集起來,才換回那六幅政要手跡。
換回來以後,馬以君繼續研究,他從孫文《洪都雜憶》中推測得知,當時的知情人還有雷潔瓊、夏征農,於是,他將原件複印分別寄給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雷潔瓊、上海市委書記夏征農,後來,他們均覆信確認,並題詞為“烽火雪鴻。”據懂行人講,當時製圖用幻燈片,只有放大,不能縮小,所以題詞均為小字,向來揮筆放縱的毛澤東也不得不囿於格內。
眾多政要同題一項,史不多見,且傳聞項英墨跡,在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也無所藏,由此可見“烽火雪鴻”之珍貴。
(來源:珠江商報 作者:冷衛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