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蘇散

香蘇散

香蘇散是由香附蘇葉、陳皮、防風、羌活及其他中藥組成的中藥方劑,出自《幼科金針》卷上,主治傷寒、傷風、傷濕、傷食、內有氣滯、形寒身熱等。

基本介紹

  • 藥品名稱:香蘇散
  • 是否處方藥:非處方藥
  •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5g,每日3次
  • 性狀:散劑
  • 是否醫保用藥:非醫保
  • 功能主治:治四時瘟疫、傷寒
醫書詳解,藥品簡介,

醫書詳解

《幼科金針》
【藥物組成】香附、蘇葉、陳皮、甘草、柴胡、桂枝、防風、羌活。
【處方來源】《幼科金針》卷上。
【方劑主治】小兒嘔吐。
【用法用量】上加生薑3片,水煎,熱服。
《世醫得效方》
【來源】《世醫得效方》卷一。
【組成】香附150克(炒去毛) 紫蘇(去根)75克陳皮60克 甘草60克 蒼朮60克(切片,米泔浸,炒黃)
【用法】上銼散。每服12克,用水225毫升,加生薑3片,蔥白2根煎,不拘時候服。得汗為妙。
【主治】傷寒、傷風、傷濕、傷食。
【加減】頭痛,加川芎、白芷、細辛、荊芥穗各1.5克,咳嗽聲重,痰多涕稠,加半夏、苦梗,烏梅各1.5克,桑白皮2,1厘米,心疼,加石菖蒲、半夏各15克,泄瀉,加木香、藿香各1.5克。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二。
【組成】香附子(炒香,去毛) 紫蘇葉各120克 甘草(炙)30克 陳皮60克(不去白)
【用法】上為粗末。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煎100毫升,去滓熱服,不拘時候,日三服,若作細末,只服6克,入鹽點服。
【功用】理氣解表。
【主治】外感風寒,內有氣滯,形寒身熱,頭痛無汗,胸脘痞悶,不思飲食,舌苔薄白。

藥品簡介

中成藥
功能主治:疏散風寒、理氣和中。用於外感風寒、內有氣滯、頭痛無汗、胸脘痞滿,食欲不振。
不良反應和注意:
規格:散劑。
生產廠家:
其它:風熱外感忌用。
香附子(炒香.去毛)、紫蘇葉,各四兩。甘草(炙)一兩,陳皮二兩(不去白)。
【炮製】上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三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日三服。
若作細末,只服二錢,入鹽點服。
【備註】嘗有白髮老人授此方與一富人家,其家合施,當大疫,城中病者皆愈。其後疫鬼問富人,富人以實告。鬼曰:“此老教三人矣,稽顙而退”。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香附子(炒香,去毛)紫蘇葉各120克甘草(炙)30克陳皮60克(不去白)
【製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理氣解表。治外感風寒,內有氣滯,形寒身熱,頭痛無汗,胸脘痞悶,不思飲食,舌苔薄白。
【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煎100毫升,去滓熱服,不拘時候,日三服,若作細末,只服6克,入鹽點服。
【注意】服藥期間,戒食葷腥、酒、肉。
【備註】方中紫蘇葉辛溫解表,溫中行氣;香附、陳皮理氣暢中;甘草調和諸藥。合用共奏理氣解表之功。方中紫蘇、香附有安胎作用,故妊娠感冒,用之亦頗適合。
【摘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二
【處方3】
香附150克(炒去毛)紫蘇(去根)75克陳皮60克甘草60克蒼朮60克(切片,米泔浸,炒黃)
【製法】上銼散。
【功能主治】治傷寒、傷風、傷濕、傷食。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25毫升,加生薑3片,蔥白2根煎,不拘時候服。得汗為妙。
頭痛,加川芎、白芷細辛、荊芥穗各1.5克,咳嗽聲重,痰多涕稠,加半夏、苦梗,烏梅各1.5克,桑白皮2.1厘米,心疼,加石菖蒲、半夏各15克,泄瀉,加木香、藿香各1.5克。
【摘錄】《世醫得效方》卷一
頁首
《衛生寶鑑》
【處方】
陳皮(去白)30克防己木通 紫蘇葉各15克
【製法】上四味,為末。
【功能主治】治水氣虛腫,小便赤澀。
【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水300毫升,加生薑3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時溫服。
【摘錄】《衛生寶鑑》卷十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