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甘肅省隴南市香山)

香山(甘肅省隴南市香山)

位於甘肅隴南轄區西和縣何壩鎮劉溝村與禮縣交界區,東經105度02分-105度10分,北緯33度45分-33度54分之間,面積113.3平方公里。海拔1080-2532米(香山),屬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年均氣溫9.9攝氏度,年均降水量500.2毫米)。本區主要保護森林生態系統名勝古蹟以及珍稀動物等。區內有天然林3730公頃,飛播造林4000公頃。已知有高等植物120250500餘種;野生動物獸類30餘種,鳥類50種,爬行類10種,兩棲類10種,魚類9種,昆蟲類數百種,屬國家重點保護的有斑羚梅花鹿林麝鬣羚黑熊水獺雀鷹松雀鷹燕隼紅腹錦雞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香山
  • 地理位置:甘肅省隴南市
  • 長度:60餘公里
  • 主峰:2532米
  • 環境:蒼茫林海,鬱鬱蔥蔥
香山概況,香山景觀,傳說和珍貴文獻,

香山概況

香山位於西和縣南部與禮縣交界處,主峰海拔2532米,為縣內第二高峰。南與武都區接壤,橫貫東西,其地勢東緩西陡,蒼茫林海,鬱鬱蔥蔥,綿延60餘公里。登香山,極目四眺,群山朝拱,雲海茫茫。西漢水自山腳悄然飛過,在雲霧繚繞的半山腰中,上寺、中寺、下寺三座寺院,被錯落有致,依次排列在萬綠叢中。看流雲翻飛,聽松濤陣陣,賞奇花異草,瞅綠海揚波,聆百禽鳴叫,使人如入仙境,心曠神怡,樂而忘返。歷史上由於過度濫砍濫發,致使香山山體裸露,一片荒涼。1982年開始,西和、禮縣二縣實施飛播油松、雲杉等樹種,已成林26萬畝,綠林縱橫,林天交接,濤聲脆然。已成為重要保護林地。

香山景觀

香山風光秀麗,景點迷人。有香山流雲、十二鍋坑、捨身崖、塔人(俗稱雙人石)、天梯、風洞、冰洞、悄悄水、分界石等九大景觀。香山因為海拔高,又在林區,故這裡雲霧繚繞,縹緲奇絕。每當天晴,密霧橫裹山腰,日將午,密霧凝成雲片紛紛上升,環繞山頭流行無定。時向廟宇入,穿過亭而去,或從過亭入,透廟出院,遊人以手探之,則珠露盈掌。雲行時亦沙沙有聲,午後或聚或散,原無一定,有時雲降山腰,則雷雨即作,而山上晴紅如故,形成了香山特有的香山流雲奇觀。在香山頂上有十二個大小不同狀如鐵鍋的坑窩,相傳是觀音菩薩在香山修行時在此做飯,日久形成的,成為“十二鍋坑”。
西和香山西和香山
捨身崖後面有天然石塔,似石塔又似石人,傲立香山,守山護法。在捨身崖左邊的天梯八盤路,是通往觀音大殿的必經之路,此路蜿蜒曲折,拾級而上,路窄山險,令人心驚肉跳,如履天梯。
在捨身崖半山腰有一洞口,號為風洞,大風起兮,風從洞口呼嘯而出,霧從洞口噴涌而現。風洞之下,有三眼清泉,飲之可清暑祛病,驅邪防身。
冰洞掩映在香山後山的參天古柏和峭壁懸崖中,六月三伏天,洞內寒氣襲人,冰柱林立,三九嚴寒的冬月,洞內則溫暖如春。
在香山左端的石壁中有一口泉,泉水甘冽香甜,據說飲此泉水可延年益壽。泉中之水時旱時盈,捉摸不定,要見泉中水,必須虔誠祈禱,且不宜大聲說話,水可盈滿而出,如若輕浮傲慢,喧譁吵鬧,則不見泉水,故此人們將這眼泉水叫“悄悄水”。
在香山之巔有一塊天然巨石,將香山分為兩部分,此石也成了西和、禮縣的天然分界石。
香山因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澱和優美的自然景觀,而成為隴南及周邊市縣遊人香客朝覲叩拜的聖地。香山有三大寺院:麒麟院、錦峨院、龍潭院,也稱上寺、中寺、下寺,其寺院建築高大雄偉,氣度恢宏,飛檐懸瓦,巧奪天工。

傳說和珍貴文獻

相傳,西漢時期,西和有個西峪國,西峪國三公主妙善,在白雀寺苦苦修行,其父妙莊王屢勸其歸家成親無果,一怒之下令人火焚白雀寺,使500僧尼和萬名香客喪生火海,妙善公主得到諸神大仙的護佑,幸免於難,後被妙莊王抓進宮中斬首,在諸神大仙的暗中保護下,妙善公主輾轉來到香山結廬布道,驅邪逐魔,度化眾生。一天,妙善正在崖畔凝神,突然一隻白兔從眼前跑過向崖邊竄去。妙善立即向崖邊撲去,意欲搭救,不幸自己卻墜入了深淵。妙善涅槃之後,被弟子們安葬在懸崖上,這個如今峭立的孤峰被稱為“捨身崖”了。相傳妙善公主系觀音菩薩轉世來度化眾生的,後來,人們在捨身崖修建廟宇,將妙善塑造成大慈大悲的觀音菩薩,端坐蓮台,讓後人世世代代敬奉,至今在西和民間還流傳有《香山傳》、《醒世晨鐘》等古書籍,記述這段撲朔迷離的歷史傳說。
西和縣一中教師周志堅於1989年從湖南省圖書館一本《漢陽舟子集》中發現,抄錄後帶回,曾作為高中語文補充課文講給學生聽。直到2007年,被李廷賢獲悉後撰文在《隴南報》公布於眾。
據這篇文獻記載:香山觀音菩薩者,西峪國王之幼女。譯音為妙善。生於漢高祖三年(前203年),姊二弟一,皆王后出也。妙善許(許配)喀什哥,未婚,夫卒。喀什哥在今西古(現甘肅舟曲)北。王后以婿故,旋得病,越五月而薨。妃納氏,素見寵於王者也,有子年六歲也,陰謀殺世子而立己子。初,王弗許,久而惑焉。納妃誇示於王曰:吾兒頭角崢嶸,後必昌大吾國。遂廢長而立之。……未幾,王病,後陰殺故世子,且謀及妙善。善覺而西遁於佛院,即今之白雀寺也。院有師曰木爾命。木爾命者,國師也,素為國人信仰,王以師事之,故妙善為所庇而止焉。事在偽呂之末年也。
時善年二十有五。及王薨,後當權,陰用私人,政事紊(紊亂)矣。嗣牒(親自下指令)善所處,夜令放火燒佛院。院有僧千人,見火驚遁,被執付火,盡焚死。方其夜之火起也,善尚未寢,聞號救聲甚急,驚視則有物二,似狸而大,伏於階下,師己跨其一,令善亦如之,哮躍而起。俯視黑煙紅焰,地裂天黑,善掩袖悲啼,求師拯救,師曰:數也,弗可為也。不顧而南。
至一嶺,層巒危壁,懸崖斷澗,……平原方丈,乃結一廬于山坳。師授口訣,得悟大道。
厥(此後),師西遊,不還。善朝夕修,如是八年。亦安之。
因新王苛虐,殺戮無辜,國人憤怒,且招集眾人,迎師於羌,……羌遂與喀什哥合兵入寇。王師迎戰於薩克,……是夜,國人首弒其後。王聞之欲南走武都,亦為部下所殺,羌、喀分領其地,國遂滅。時漢文帝九年也。
善聞之,泣不繹,望北再拜,縱身墜崖死,時年三十有四。
是山也,……名蓬山。後,人以神靈卓,進香祈禱者眾,故又名香山。稱菩薩曰香山菩薩。
此前妙善所在國名有多種說法,但西峪國可與今西和縣西峪鄉名字相印證。當地學者根據西河、禮縣民間傳說撰寫的幾篇關於妙善公主的故事,除國名外,內容大致和上面文獻記載的差不多,只是細節略有出入。
香山頂上奇峰羅列,高聳入雲,林木蔥翠,景致十分迷人。上面除佛寺外,有兩個墓堆,一個是觀音俗身(妙善)墓,一個是普賢俗身墓。傳說這兒的普賢,就是妙善的二姊妙元,也是在香山先學,後成道於八峰崖,最終顯化於峨眉。一通粗糙的石碑上寫著:大漢皇帝七年了道於斯,顯化十方大慈大悲普賢菩薩墓。傳說的氣息就像這潮濕的霧一樣,瀰漫在香山周遭的天際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