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陝西省銅川市香山)

香山(陝西省銅川市香山)

香山,位於陝西省銅川耀州區西北45公里的廟灣鎮瑤玉村(瑤峪村)西面,重巒疊嶂,河谷縱橫,地質地貌景觀獨特,森林覆蓋率達到85%以上,是保存完好的天然次森林區。山上佛教建築大香山寺苻秦時建寺。傳為妙莊王三女妙善公主修行之地。因妙善舍手眼醫父王疾病而被敕封為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尊為香山主神,香山遂成為佛教名山。故香山以菩薩靈異而遐邇知名。歷代朝山香客雲集,不僅來自國內,還來自東南亞一些國家和港澳地區。是中國“八大佛教名山”之一和著名的佛教聖地,為中國唯一的觀音坐化地和肉身供奉地。

1986年,被列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和照金革命根據地一起成立香山-照金省級風景名勝區,2014年晉升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香山
  • 地理位置:陝西省銅川耀州區西北
  • 所屬山系:子午嶺南部橋山山系
  • 面積:28.8平方公里
  • 海拔:1400米
  • 最高峰:西峰,海拔1430米
  • 主要景點:森林公園、佛教建築
  • 走向:東北、西南
位置境域,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建築,碑刻,社會經濟,宗教傳播,民間傳說,經濟概況,戰事,民俗活動,歷史事件,

位置境域

香山位置及環境香山位置及環境
香山 在廟灣鎮境,海拔1403.6米。古稱大三石山。因三峰並峙,狀如筆架,又稱筆架山。苻秦時創建香山寺,始稱香山,為我國著名佛山之一。奇洞清幽,松柏成林,是風光秀麗的旅遊勝地。香山,東至前河,西至老爺嶺,南至短溝,北至小龍川,總面積為28.8平方公里。海拔1400米,屬子午嶺南部橋山山系,呈東北、西南方向分布。
香山位於耀州區北部,距城區45公里左右,東、西、中三峰聳立,平均海拔1415.06米。西峰最高,海拔1430.6米。香山是白堊紀宜君礫岩和鳳凰山礫岩構成的石質山峰,這裡層巒疊翠,林木充郁。早在1999年5月,這裡就成為省級風景名勝區。

自然景觀

香山三峰香山三峰
香山山體,屬白堊紀砂礫岩地質地貌,為石質山地,由石英砂岩、礫岩組成,呈東北、西南方向分布,山高谷深,壁立千仞,形勢險要。景觀獨特、奇峰突兀,景色險秀。
香山山區森林覆蓋率達到85%以上,是保存完好的天然次森林區,有野生動物250餘種,植物800餘種,具有較高的科研教學和遊覽觀賞價值。山上林木鬱閉,滿目蔥綠。山下溪水清澈,四季不竭。景區喬木以松柏為主,間雜櫟類、核桃、香椿、中槐等。灌木有黃蘆、丁香、酸棗、荊條、錦雞兒、沙柳、黃薔薇等。藥用植物山楂、黃芪、遠志、防風等,極為豐富。
香山
古樹以中峰九龍柏最為著名,在香山東峰。樹高15米,直徑70厘米(一說100厘米),樹冠直徑約13米,樹齡千年以上。樹身有9條主幹,直徑均在20厘米左右,從四面八方伸向天空,宛如九龍騰空,蔚為奇觀。
朝陽洞朝陽洞
朝陽洞,在文殊閣下的山峰上,叫相傳是明嘉靖年間的耀州名士喬景叔閉關苦讀之處。

人文景觀

香山古建,由於年久失修,加之民國九年(1920)大火,及1933年杜衡火燒香山,大多毀壞無存。據1989年調查,中峰正殿破損,奇峰洞內僅存石桌及菩薩坐檯,並有磚窯6孔、瓦房16間。中峰之陰有僧人墓塔3座。西峰僅存殿宇3間及民國二十八年(1939)(重修西峰碑記)和門額石刻。東峰僅留殘破山門。21世紀初,銅川耀州市縣兩級開發照金、香山旅遊,在原遺址基礎上興建了大量佛教建築。

建築

香山寺,在廟灣鎮瑤峪村西香山,距縣城45公里。香山建寺始於苻秦,盛於姚秦。北宋雍熙年間(984~987),敕建勝果院於中峰,並建白雀寺、龍泉寺、永善堂、準提道院等。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重修,正式命名為香山寺。鹹豐時又於中峰建鐵瓦殿三間,修石蹬五百級。同治元年(1862),慈禧太后題賜“宣慈昭祐”匾額。光緒時,宗亮和尚歷十五載經營,重建十方叢林,開壇傳戒,定每年農曆三月十五、十月十五過大會兩次,延續至今。
香山寺山門香山寺山門
東峰山麓的大香山寺東峰山麓的大香山寺
奇峰洞,為中峰山腰的天然洞穴,又名“正洞”、“真身洞”。傳為妙善公主修成菩薩之坐化處。後來人們在這個岩洞裡建起大悲殿。清代時,因為山上經常掉下石頭砸壞屋頂,就鑄造鐵瓦用來覆蓋屋頂,所以也叫作“鐵瓦殿”。21世紀初對大殿進行了維修擴建。殿外做成重檐歇山屋頂,面闊7間,進深5間,梁枋繪龍鳳和璽大點金彩畫,顯得富麗堂皇。西側一洞,內有滴水潭,水質冬夏清甘,人稱“天漿”。
大悲殿大悲殿
聖果院,在奇峰洞前,建於宋雍熙元年(984),後因山峰墜石毀瓦,清鹹豐間,改建鐵瓦殿3間,共鑄鐵瓦300餘頁。光緒年間,宗亮和尚駐錫香山,開山劈石,創建十方叢林,修建15年,共建樓台亭閣90餘間,“金碧照耀數十里”,氣勢雄偉,規模空前。殿前一匾,為同治元年(1862)慈禧太后病癒還願時題寫,曰“宣慈昭佑。”民國9年(1920),東山門不慎失火,使這裡的古建築群化為灰燼。寺原藏經卷41冊,復毀於“文化大革命”動亂之中。
準提道院, 建在奇峰洞西側,為年高資深的僧人養老之處,僅有遺址。傳說道院內原藏一大玉璽,通體透明,中有白脂,宛若游龍,系妙莊王之璽。後僧人改刻梵文“準提”,常以此印製表贈人。民國20年(1931),被寺內一聾僧盜去,下落不明。
永善堂, 清乾隆年間建於香山東麓蒼龍嶺中腰,為接待朝山香客專用。建築盡毀,只留遺址。
龍泉寺, 《龍泉寺常住地記》載:“苻秦時,寺之五丈懸崖之上,盤旋一龍形,口吐清泉,渾如玉液,自空而下,晝夜傾瀉……故寺得名焉”,故名“龍泉寺”。瀉泉尚存。明萬曆四年(1576),主持飛錫他方,地基充公,後邑人左龍麓倡議贖回重建,並由知州羅任署名立碑。清朝乾隆、嘉慶年間繼有修葺,除大殿數間外,有木板樓房上下各20餘間。壁立千仞,景色險秀。寺內原有觀音廟、梳妝樓、蓮花池等,後均毀。1990年代時僅存殘牆壁畫。
龍泉寺。位於香山東峰北面約2.5千米處石崖下。(見)。明萬曆年間新中國成立前夕,寺內尚有常住僧人。傳說繪有“唐僧西天取經”“老君八卦爐火煉孫悟空”“魏徵斬龍王”等壁畫,鮮艷可辨。向南10米左右,有一塊平地,方圓約3米,四周綠柳成蔭,形似水池,曰“鳳凰池”,當地人稱“蓮花池”。鳳凰池西邊的山樑上,原有梳妝樓,塑有菩薩像。傳為妙善公主來香山修行時,路過此地休息,梳妝打扮。由於年久失修,樓房在20世紀50年代倒塌。
位於東峰頂上的朝陽亭,也是東峰的最高點。位於東峰頂上的朝陽亭,也是東峰的最高點。
東山上的“大千福地”照壁東山上的“大千福地”照壁
新建的東峰大願寺新建的東峰大願寺
西峰 , 高居香山三峰之首,海拔1430米。山腰原有清代建造的石廟一座。峰頂原建大殿,供彌勒佛、送子菩薩等像8尊,還有湯房僧舍數十間,民國年間毀於火。僅殘留舊房數間。21世紀初進行了修整,主要建築是同善寺,為兩座金碧輝煌的仿古建築,採取歇山式建造,殿外的梁枋上面畫著"金龍和璽彩畫"。第一座是寺院的天王殿,裡面有彌勒佛,後面是韋陀,兩側是四大天王。還有手持青龍偃月刀的關公。另一側是送子娘娘的雕像。
西峰西峰
同善寺山門同善寺山門
同善寺天王殿同善寺天王殿
壁畫壁畫
香山周邊景觀有白雀寺和唐王洞。
雲岩寺(白雀寺)遺址雲岩寺(白雀寺)遺址
白雀寺, 位於瑤峪村前,建於宋雍熙年間。寺宇巍峨,古樹蒼老。清同治元年(1862),為土匪所毀。同治十一年(1872),鄉人重修大殿,後為該村國小占用。是仿照四川遂寧香山白雀寺修建的,曾稱雲岩寺。此寺於1920年遭火災,原建築焚毀殆盡。只有北宋雍熙年間(985)造像碑一通保存下來。21世紀初重建了佛殿、經堂等建築。
唐王洞。距香山東北約5千米的唐王洞,乃一天然大溶洞,裡面可容千人之眾。傳說唐秦王李世民曾在這裡避暑,故稱“唐王洞”,洞上是九龍寨,傳說李世民避暑時有9個兵營駐紮保護,因而得名。

碑刻

香山寺翻修廟宇碑記,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廟灣鎮香山中峰崖下。首殘座佚。碑文楷書5行,行字最多36字。記稠桑、道東、阿姑社、麻子村127人捐資翻修事。
嚴禁佃戶抗租當賣香山廟地告示碑,清乾隆六十年(1795),廟灣鎮香山中峰崖下碑圓首(座佚),高1.25米,寬0.60米, 厚0.09米,碑文楷書4行,滿行41字。
重修香山道路碑,清道光十五年(1835),廟灣鎮香山中峰崖,下圓首半殘,座佚。高1.4米,寬0.87米,厚0.11米。碑文楷書10行,滿行48字。
天衣禪師墓志銘記,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廟灣鎮香山正殿西300米,碑文楷書14行,滿行22字,記禪師出家修行及生卒年月。
重修白雀寺碑記,清同治十二年(1873),廟灣鎮香山白雀寺,圓首方座,高1.81米,寬0.68米,厚0.12米。

社會經濟

宗教傳播

據舊志記載,佛教傳入耀縣較早,晉有妙德禪院(後改山壽寺,今耀縣中學東半部),苻秦有香山寺等等。其中香山寺經過歷代修建,規模不斷擴大,到清代已成為中國著名佛教叢林之一。
民國時期,寺廟多被學校或單位占用,僧眾大多蓄髮還俗,但在家燒香念佛的居士仍然不少。解放初,耀縣有僧尼活動的寺院僅存4處,以香山最為集中。1956年最多有僧眾29人,此後,在極左路線影響下,經過幾次改造,又遭“文革”浩劫,僧尼被迫還俗,寺廟、佛像及經典、文物遭到嚴重破壞,民間信佛居士幾近絕跡。1980年代以後,黨的宗教政策重新落實,到1989年香山寺共有持戒僧尼16人,在家居士百餘人。

民間傳說

香山還願的傳說。古時,有個小國皇帝稱為妙莊王的,家住稠桑鄉墓坳後溝。莊王膝下有三個女兒:大女妙金、二女妙銀、三女妙善。妙善公主因婚姻不滿要求出家,莊王心中不悅,有意為難,說道:“十冬臘月插花嶺上,花如能開,許你修行”。後果真十月花開爭艷(今插花嶺),公主被允出門修行,開始在四川遂寧白雀寺。莊王余怒不解,屢下詔書,命她歸來,無奈妙善死也不回。后庄王染疾求醫,要親人手眼入藥,方能治好。妙金、妙銀二女都不願意,唯有妙善捨出自己一手一眼,治癒莊王疾病,又去白雀寺修煉。莊王惱羞成怒,派人火化白雀寺,燒死僧眾成千。妙善公主跳出火海,直奔陝西,走塋柳林鎮北黑虎橋(今福通溝),忽見一隻猛虎當道,不能前行。只好折道三隻窯(今尖溝),只見窯前一棵大柳樹上,盤著一條大蛇,擋住去路。進退兩難中,妙善誓不回頭,手提衣裙向前衝去,遂被猛虎一口吞住,銜至九龍寨半山腰放下,猛虎不知去向。妙善醒後,梳妝打扮一番(今梳妝樓),直奔香山,坐化於中峰石洞之內。莊王帶人追趕到此,一看女兒成仙,只好叩頭下拜。女兒覺得不該受父之拜,便向右方側身躲避。以後,莊王還到香山還願,封妙善公主為千手千眼活菩薩。這一故事,後被民間藝人編成戲劇《香山還願》,在耀縣長期上演。
石達開修香山的傳說。清朝光緒年間,香山上從山西五台山來一和尚,名叫石宗亮。他見這裡廟宇破敗,一片荒涼,決心化緣募資,重修香山佛寺。經數年辛苦,四處奔波,募得銀錢20餘萬,歷十五年之久,修建殿宇九十餘間,成為遠近聞名的佛教叢林。據說,這個叫石宗亮的和尚就是當年太平天國的翼王石達開。兵敗後突出重圍,喬裝打扮,隱姓埋名,先在四川峨眉山出家當和尚。後到山西五台山,最後來到耀縣香山,終老於此。

經濟概況

香山地處耀州區廟灣鎮,位於縣境北部邊界,原鎮政府駐地廟灣鎮距縣城41公里。農作物以玉米、豆類為主,小麥次之。1989年糧食總產3019噸。土產以核桃、藥材為主。境內煤炭資源豐富,國營陳家山煤礦即設於該轄區。集市立於1986年,日日有集。該鎮四面環山,風景秀麗,有全縣最高峰長蛇嶺,並有香山寺、九龍寨諸名勝,為理想的旅遊消暑勝地。

戰事

廟灣鎮也屬耀縣革命老區,1934年解放。1940~1943年,同宜耀縣黨政領導機關,先後設在該鎮賈家溝與瑤峪村。中共淳耀縣縣委、縣政府也在該鎮廟灣村與西寺村。所以香山山區在當時也屬軍事要地。
1947年10月10日夜,中共淳耀縣委、縣政府決定由獨立營、警衛隊及各區民兵分別從香山、楊山進發攻打國民黨軍隊寺坡據點。共斃俘敵69人,繳獲機槍3挺,步槍、駁殼槍、手槍58支,子彈萬餘發,手榴彈200多顆,還有騾馬3頭,麵粉300多袋,淳耀縣軍民無一傷亡。戰鬥結束後,關中司令部傳令嘉獎,《關中報》也發表了《向淳耀縣民兵游擊隊看齊》的社論。
1948年元月3日15日,國民軍整編第一軍軍長董釗組織軍隊及地方武裝分兩路向香山進攻,沿途五里內房屋全被燒毀,並在欄乾川山坡燒毀邊區彈藥庫一所。16日,火燒香山永善堂、白雀寺和附近學校,並在神水、五峰、柳林等地進行破壞。

民俗活動

香山寺廟會, 每年農曆三月十五和十月十五兩次。會期前後,朝山者蜂聚雲屯,古今不衰。1983年三月廟會,朝山人達兩萬之眾。
香山廟會會期為每年農曆三月十五前後十天與十月十五日兩次,香火隆盛,登山拜佛者雲集此處,在香港、台灣及東南亞各國佛教界影響深遠,年年都有海外僧侶來香山進行佛事活動。海內外遊客10餘萬人次來此遊覽、朝聖。按佛教習慣,一般朝拜過寧波普陀山的人,都要緊接著來朝陝西終南山和香山,因此香山古會名聞全國,是為遊客熟知的一處佛教名山聖地。而廟會期間山野景色或春色宜人,獨有芳菲:或滿眼醉紅,秋高氣爽,令香客和遊人遊興盎然。香山正溝內每逢四月花開之時,有成千上萬的蝴蝶翩飛嬉戲,成為一大奇觀。

歷史事件

香山歷史悠久,素有全國“八大佛山”之稱。考其歷史,“肇於符秦,成於姚秦”,古稱三石山,後曾易名為天寶峰;清嘉慶二十三年重修香山寺,始稱香山,沿用至今。香山乃觀音菩薩肉身成佛之地,故以菩薩靈異而遐邇知名。從前秦時期的公元351—384年開始建立寺院,香火一直延續,已經有1600多年的歷史。
香山是佛教聖地,寺院建築和遺蹟很多,可惜經過上世紀初的幾次戰火,這裡原有的寺院大都被燒毀。近幾年,在黨和各級領導的關懷下,在廣大佛教信眾護持下,建築也逐漸得以恢復。每年前半年的農曆三月初五至十五,後季的十月初五至十月十五日為香山廟會,前來朝山進香的信眾、遊人絡繹不絕。
東晉初,香山始設寺院。
前秦建元七年(371),姚萇起兵北地,自稱秦王,於香山附近建秦王殿、魏王樓、地牢等。
前秦建元二十年(384) 苻堅部將姚萇屯兵北地郡(耀縣香山一帶),自稱“大將軍大單于萬年秦王”,年號“白雀”。六月,苻堅討伐姚萇,先戰於北地,後決戰於趙氏塢(今銅川市北關附近),苻堅大敗。
清雍熙二年(985),敕建香山勝果院、奇峰洞。
鹹豐年間(1851~1861) 香山寺院由於崖壁常有落石,砸碎屋瓦,時有3居士倡議募金修補。造鐵瓦3000頁,在崎峰洞前建鐵瓦殿3間。
清同治元年(1862),慈禧太后為香山寺親筆勅贈“宣慈昭佑”匾。
中華民國元年(1912)土匪湯化龍等300餘眾騷擾香山,向和尚索要刀槍,囚僧眾及三社官人。城內駐軍聞訊出擊,斃匪百餘人。
中華民國 8年(1919)冬,耀縣香山寺院毀於火災。
中華民國十五年(1926),同官“扇子會”(一名鑼鑼會)400餘眾闖入香山,大毀佛像,自稱真菩薩。後在小丘鎮為民團擊潰。
中華民國二十二年(1933)1月,紅二十六軍第二團來到耀縣香山寺,開倉分糧,賑濟饑民約萬人。軍政委杜衡(後叛變)下令火燒香山,毀殿宇90餘間。
中華民國 36年(1947) 2月,國民軍暫2旅和保全三團、七團兩次圍剿淳耀縣廟灣、香山等地。
1977年4月,香山廟會失火,燒毀林木4000餘畝。
1985年4月30日,香港寶蓮寺聖一法師一行12人專程來香山朝拜,並捐款7000元人民幣。
1986年4月,香山廟會恢復,朝山遊人愈萬。
1986年10月,銅川市人民政府公布了14個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香山名勝在其中。
1989年3月,香港寶蓮寺方丈聖一法師再次來香山參佛,布施人民幣2萬餘元。
1990年2月24日,香山簡易旅遊公路開通。
1992年5月18日,耀縣大香山寺被省旅遊局批准為陝西省第一批對外開放宗教活動場所。
1993年3月,浙江佛教協會會長兼三大寺方丈妙善法師,中國佛教文化藝術團副團長楊海芳女士分別為大香山寺捐贈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像和緬甸玉佛像各一尊。
1994年3月30日,耀縣大香山寺舉行千手千眼觀音像開光法會,來自省內外佛教界的高僧法師、居士、香客及各界人士近千人參加了這一佛事活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