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香唐人
- 地理標誌:無量山
- 批准時間:無
- 非遺級別:無
香唐人,香唐人的來歷,
香唐人
香唐人,彝族支系,自稱“密灑把”,語言稱“香唐話”,主要分布在雲南省普洱、玉溪、楚雄、大理和西雙版納的部分縣。香唐人聚居區的特點多是大分散小聚居,與其它民族交錯混居。改革開放以來,許多香唐人基本被漢族語言和文化所同化,只有部分生活在更邊遠地區的香唐人仍保持其傳統的生活方式。香唐人主要宗教信仰是萬物有靈,同時夾雜著祖先崇拜,其神祗為地母。香唐人與一般的彝族虎崇拜不同,是自然崇拜和龍崇拜,以樹和龍為圖騰。香唐人尊崇山谷之神,每年陰曆二月八日,他們都要祭拜龍樹以呼求山谷之神的幫助。
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澗彝族自治縣無量山鎮新政村民委員會小比舍村,地處無量山腹地普藏茶馬古道上,位於大理州與普洱市結合部,距離無量山鎮政府15公里,主要民族有漢族和彝族香唐人。小比舍村長期處於中國的最邊地,獨居無量深山之中,受其他文化影響較少,因此,我國彝族支系香唐先民遠古文化在這兒得到了完美的積澱,是目前我國香唐文化保存最完好的一個香唐人村寨。
香唐人的來歷
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說跟隨諸葛武侯南征而來。諸葛蜀軍在西洱河打敗孟獲後,孟獲往西南逃入了銀坑洞。諸葛大軍順西南追進,到達無量山後,軍隊斷糧斷水,士兵中暑,又誤食了毒果、誤飲了啞泉水,口不能言,身不能行。後來得到隱居在南澗公郎蓋瓦灑後山無量山中的孟獲哥哥的孟傑幫助,用無量山中楋楛樹葉水解了毒,並讓士兵口含楋楛葉御暑走出了煙瘴之地,終於收服了孟獲。楋楛樹就是現在的茶樹,楋楛也就是茶葉。因茶能解百毒,諸葛亮就叫手下的士兵在軍營中引種,同時又讓士兵傳授給當地的土人種植造福邊民,這就是諸葛興茶。諸葛大軍回師蜀國之時,為了能讓茶造福於民,帶走茶種的同時,留下一部分士兵教當地土著人開荒種茶。當時的土著人以狩獵為生,不懂種地,因此,稱能墾荒種茶的士兵為“密灑把”(漢語意為“會耕種田地的人”)。又因為這些人來自蜀漢,是唐堯的後裔,因而自稱香(鄉)唐人,其語言稱“香(鄉)唐話”。雖然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香唐人”與當地的土人融合,語言混通,但他們依然是龍的後裔,崇拜自然和龍為根脈。“香唐人”善種茶,普洱茶區各大古茶名山都有香唐人居住,各大名山古茶屬香唐人栽種。
第二種說法是說與唐代天寶戰爭有關,據《雲南史研究》載:
這時,雲南太守張虔陀又奏閣羅鳳背叛,於是,唐王朝西川節度使楊國忠派鮮于仲通、李暉、王知進率兵八萬,分三路進兵征伐南詔。南詔知情怨恨,乘大軍未到,即攻下姚州,張虔陀自殺,再克安寧,城守王克昭被殺,這時鮮于仲通已至曲靖。閣羅鳳派楊子芬、姜如芝向鮮于仲通聲明張虔陀的罪狀,請求再置姚州、安寧以謝罪,並聲言不讓自新,只有降於吐蕃,“雲南恐非唐有”。但鮮于仲通不允,大軍直逼大理,南詔求救於吐蕃,大敗唐軍,唐大將王天運戰死,仲通夜逃,唐軍被殲。吐蕃與南詔結為兄弟之邦,封南詔為贊普鐘南國大詔,南詔改元為贊普鐘元年(752年)。
次年,唐派兵再置姚州,以賈顴為都督,發兵三萬攻南詔,南詔趁其立足未穩大破姚州,賈灌被擒,唐軍三萬敗潰。天寶十三年(754年),唐派劍南留後李宓、廣府節度何履光,中使薩道懸遜三路大軍再征南詔,戰於洱海周圍,被南詔擊敗,唐帥李宓沉江,七萬唐兵覆沒。
閣羅鳳說:“生雖禍之始,死乃怨之終,豈顧前非而忘大禮”,下令收唐軍將土屍骸築“京觀”祭而葬之,“以存舊恩”,在下關西洱河南岸築了“大唐天寶陣亡戰士冢”(俗稱萬人冢),並在太和王都立大碑,刻石記述“叛唐不得已而為之”的原委。唐軍在天寶戰爭中的慘敗,丞相楊國忠卻向唐明皇報捷。
天寶之戰以唐王朝失敗而告終,有些戰敗唐軍,無法歸唐,只好以家族為單位逃到大山之中與當地土人散居下來。這些唐軍定居後,在當地開荒造田,故稱“密灑把”,又因希望終有一天子孫能歸唐回到家鄉“臨汾古街”,自稱“香(鄉)唐人”。“香唐人”在在保留經中原先民的民俗“龍文化”的同時,經過上千年與當地土著人融合,形成了她獨特的“香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