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師範大學全球史研究中心

首都師範大學全球史研究中心是由首師大世界史專業和中國史專業的十多名教師組成、以將中國史納入世界史之中進行整體研究為研究特色的全球史研究團隊。該中心於2004年在劉新成教授的倡議下成立,由劉新成教授兼任中心主任,夏繼果教授任副主任。經過十年的發展,該中心逐漸形成了全球史理論、中世紀歐洲與地中海世界、近現代西方文明與全球化、20世紀國際衝突、歷史上的跨文化交流、全球史中的中國與世界等幾個研究方向,承擔了教育部重大攻關項目“世界歷史進程中多元文明互動與共生研究”等多項科研課題,並與國際學術界的保持了多種形式的交流與合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首都師範大學全球史研究中心
  • 外文名:Global History Center of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成立時間:2004年
  • 倡議者劉新成教授
  • 中心主任:劉新成教授
  • 重大成就:2008被評為北京市科技創新平台
中心簡介,國外成果譯介,教學與研究,國際交流與合作,中心網站,

中心簡介

首都師範大學全球史研究中心於2004年在劉新成教授的倡議下成立。該中心以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為依託,由劉新成教授兼任中心主任,夏繼果教授任副主任,成員包括世界史專業和中國史專業的十多名教師。打破傳統的中國史與世界史之間的學科界限,將中國史納入世界史之中進行整體研究,已逐漸成為中心的一個研究特色。經過幾年的努力,全球史研究中心已初步形成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史研究團隊,並且逐漸形成了全球史理論、中世紀歐洲與地中海世界、近現代西方文明與全球化、20世紀國際衝突、歷史上的跨文化交流、全球史中的中國與世界等幾個研究方向,承擔了教育部重大攻關項目“世界歷史進程中多元文明互動與共生研究”等多項科研課題,組織翻譯了一系列全球史專著。2007年,在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歷史學一級學科框架下,報教育部備案,自主設立了二級學科全球史專業,招收培養全球史專業的博士生和碩士生。2008年,全球史研究中心被評選為北京市科技創新平台。為了促進全球史研究與教學,中心主辦了學術刊物《全球史評論》。中心還與許多外國同行建立了緊密的學術聯繫,努力促使中心成員出國進行學術交流,同時也邀請全球史知名學者前來講學,其中美國《世界歷史雜誌》主編傑里·本特利被聘為中心的講座教授,定期來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講學。

國外成果譯介

全球史研究中心自成立以來,就致力於翻譯引進國外的研究新成果,以全球史的視角重新審視世界歷史,推動校內外、國內外的學術研究與交流。2005年,全球史研究中心與商務印書館簽署協定,合作推出“全球史譯叢”。夏繼果教授翻譯的《現代世界的起源:全球的,生態的述說》(作者為美國惠蒂爾學院歷史學教授羅伯特·B.馬克斯),已於2006年出版,成為該譯叢推出的第一部著作。該系列還包括,約翰.R.麥克尼爾的《.陽光下的新事物:20世紀世界環境史》(Something New Under the Sun: An Environmental History of the Twentieth-Century World),派屈克·曼寧教授的《全球史導航:歷史學家創造世界歷史》(Navigating World History: Historians Create a Global Past)等十餘種,將會陸續出版。另外北京大學出版社也出版了本中心譯介的部分著作,如劉文明教授翻譯的《什麼是全球史》(作者為美國達特芧斯學院歷史學教授柯嬌燕)、夏繼果教授與本特利教授合編的《全球史讀本》等。

教學與研究

2006年,全球史研究中心與美國世界史學會前主席、《世界歷史雜誌》(Journal of World History)主編、夏威夷大學歷史系教授、國際著名全球史專家傑里·本特利(Jerry H. Bentley)教授正式簽訂教學合作契約,受聘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特聘教授,每年夏秋兩季來我中心為研究生講學授課,每次為期15-20天。2008年契約期滿後又續簽契約,2011年契約再次期滿,我中心特聘本特利為學術顧問。本特利教授自受聘歷史學院特聘教授以來,為全球史研究中心的發展注入了生機。每次來中心講學,都為師生們到來了國外全球史研究的最新動態,既有全球史理論的推介,也有研究個案的剖析;在以討論為主的互動式課堂中,既解答了同學們的疑問,又讓大家體驗了美國的課堂教學模式。本特利教授與全球史研究中心的每一位同學都有著良好的互動與溝通,授課之餘還指導全球史方向的碩、博研究生開題,為大家論文框架的設計提出建議,為資料蒐集提供指導和幫助。另外,本特利教授還是本中心編譯的“全球史譯叢”和中心刊物《全球史評論》的顧問,為全球史研究中心引進和推介了很多國際學術資源,促進了本中心與國際學術界的交流與合作。
經過幾年的努力,全球史研究中心已組織其科研團隊,利用全球史這一全新視野和研究方法,不斷開拓新的研究領域。2007年劉新成教授主持的“全球化時代的世界通史體系研究”獲得北京市教委重點科研項目,2008年劉新成教授主持的“世界歷史進程中多元文明互動與共生研究”獲“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世界歷史進程中多元文明互動與共生研究”已成為本中心的重點研究領域,從全球史的巨觀視角,以文明之間的關係為研究單位,探尋各種文明互動的方式與共生形式,並以此來理解世界文明格局演變的特徵,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從而在多元文明共存中增進跨文化交流,減少衝突,形成文明間的良性互動,推進和諧世界的構建。另外,劉文明教授主持了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2009-2011):“全球史視野中的傳染病:以1918年大流感為個案的研究”。為了推動全球史在中國的發展,為國內外學者提供一個探索全球史研究、交流的平台,本中心於2008年創刊了中心刊物《全球史評論》,這是國內第一份專事全球史理論與專題研究的學術性刊物,目前已出版了四輯。

國際交流與合作

全球史中心自成立以來就十分注重國際交流與合作,在推進本中心研究的同時,為國內學者搭建一個全球史研究的國際交流平台。
2005年10月12日-13日,由首都師範大學歷史系、首都師範大學全球史研究中心和美國世界歷史學會聯合主辦的“世界各國的世界通史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在首都師範大學召開,來自美國、加拿大、哥倫比亞、澳大利亞、德國、義大利、俄羅斯等國的十幾位世界史學者和來自我國高校、科研機構、出版單位的近二百位學者參加了會議。會議共收到學術論文或摘要60多篇。會議期間,代表們圍繞“全球史的理論與方法”、“中外世界通史教學”等問題進行了廣泛的交流和熱烈的討論,這預示著中國傳統的世界史研究與教學將面臨重大突破。
2009年9月21日-22日,全球史研究中心舉辦了“文明的互動與共生——洲際、區域和國家間的物質與文化交流”學術研討會, 本次會議以文明的共性與個性、衝突和融合為主題,關注文明的相互影響與基礎。國內外著名的世界史學者,如法國巴黎高等師範學院歷史系主任François Menant、法國巴黎第一大學歷史教授Régine Le Jen和Stéphane Gioanni、美國布法羅大學教授Roger Des Forges、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史研究所研究員郭方教授、英國布里斯托大學教授張勇進等等參加了會議。
2011年7月8日-10日,由世界史學會(World History Association)主辦,歷史學院全球史研究中心協辦的“世界史學會第20屆年會”在我校隆重舉行,來自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00餘名學者參加了這次盛會。其中包括國內200多位從事世界史或中國史研究的專家學者,在兩天半的時間裡共舉行了100多場分組會議和12場圓桌會議。此次年會的兩大議題是“世界歷史上的中國”與“中心—邊緣視角中的世界史”。學者們就世界歷史的理論與方法、世界歷史上的中國以及世界歷史的教與學等諸多議題進行了深入研討。
在該會議上,世界史學會主席阿爾弗雷德·安吉利亞(Alfred J. Andrea)先生授予我校校長劉新成教授“世界歷史先驅獎(Pioneers in World History Award),”以表彰他在全球史理論、實踐、推廣等方面做出的卓越貢獻。“世界史學會”(World History Association)是1982年在美國成立的一個國際性學術組織,現有約1500名正式註冊會員,分別來自4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宗旨在於促進世界史領域的學術研究和教學,側重以跨國家、跨地區、跨文化的襟懷扶持歷史學科的教學和學術研究,全力推進超越民族國家、超越某一特定地區或某一特定文化的全人類視角的歷史分析模式。該學會頒發的“世界歷史先驅獎”主要授予那些在世界歷史學術研究和教學領域中做出巨大貢獻,並對世界歷史學理論構建、發展傳播起到關鍵作用的歷史學家。著名歷史學家威廉·麥克尼爾(William H. McNeill)和艾爾弗雷德·克羅斯比(Alfred W. Crosby )都曾獲此殊榮,另外,夏威夷大學教授、《全球史雜誌》(Journal of World History)主編傑里·本特利(Jerry H. Bentley)也在此次會議上與劉校長一道獲此獎項。鑒於全球史中心在2011年7月協助世界史學會成功舉辦了該學會的第21屆年會,世界史學會特授予首都師範大學全球史研究中心永久會員資格。這是世界史學會對全球史研究中心在全球史理論推廣、全球史研究和教學、全球史國際學術交流等方面長期不懈努力的肯定和認可。

中心網站

如要更加全面地了解全球史研究中心的學術動態、研究狀況和中心成員的情況,請登錄中心網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