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

餘,yú,ㄩˊ,字從食從余。

“余”本意為“剩下的”。“食”和“余”聯合起來表示“用餐後剩下的食物”。

本義:吃剩的食物。

“餘”同“余”(簡體),用“余”意義可能混淆時,用“餘”以區分,多見古文。

常見於文言文、古詩詞中,以代替“余”字,其它(如現代文)均簡化為“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餘
  • 拼音:yú
  • 注音:ㄩˊ
  • 部首:飠
  • 筆畫數:10
  • 筆順編號:3553411234
  • 繁體字:餘
  • 簡體字:余(部分意思) 
  • 釋義:剩下的(食物)
字音字義,詳細釋義,形容詞,名詞,副詞,動詞,區別,古籍解釋,

字音字義

拼音:yú
餘
注音:ㄩˊ
鄭碼:OXOM,U:9980,GBK:E2C5
筆畫數:10,部首:飠
筆順編號:3553411234
筆順讀寫:撇、橫鉤、豎提、撇、捺、橫、橫、豎鉤、撇、點
筆順讀寫(繁體):撇、點、點、橫折、橫、橫、豎提、點、撇、捺、橫、橫、豎鉤、撇、點

詳細釋義

形容詞

(1)多出的、剩下的。
如:「餘錢」、「不遺餘力」。
繁體“餘”繁體“餘”
宋·王庭珪·和周秀實田家行:「先輸官倉足兵食,餘粟尚可瓶中藏。」
(2)殘留的、將盡的。
如:「餘年」、「餘生」、「餘燼」。
宋·方岳·農謠二首之二:「漠漠餘香著草花,森森柔綠長桑麻。」
(3)其他的。
如:「餘念」、「餘事」。
(4)不盡的、未完的。
如:「死有餘辜」、「心有餘悸」、「餘音繞樑」。

名詞

(1)某一事情、情況以外或以後的時間。
如:「課餘」、「業餘」、「公餘」。
唐·孟浩然·行出東山望漢川詩:「雪餘春未暖,嵐解晝初陽。」
(2)大數目或度量單位等的零數。
如:「三十有餘」、「年四十餘」。
清·姚鼐·登泰山記:「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餘。」
(3)姓。如十六國時後燕有餘蔚。

副詞

以後。如:「他虛心反省之餘,決心改過。」

動詞

剩下、遺留。如:「餘留」。
唐·戴叔倫·屯田詞:「新禾未熟飛蝗至,青苗食盡餘枯莖。」
宋·周邦彥·浪淘沙慢·晝陰重詞:「弄夜色,空餘滿地梨花雪。」

區別

1、“餘”同“余”(簡體),用“余”意義可能混淆時,用“餘”以區分,多見古文。
“餘”和“余”(繁體,不是“餘”字,僅是古“余”字),是兩個字。要注意!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無違仁,其餘則日月至而已矣。”——《論語》(雍也篇第六)
“閏餘成歲,律呂調陽”——千字文
“綺殿千尋起,離宮百雉餘”——全唐詩(卷一)
“更挪殘蕊,更拈餘香,更得些時。”——李清照訴衷情
“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陶淵明詠荊軻
“日計之而不足,歲計之而有餘。”——《莊子·庚桑楚
歲餘:一年過後
餘事勿取〔卦〕:在黃曆中有“宜”與“忌”這天,除了黃曆允許(比如宜求醫、治病、破屋……)以外的任何事情,都不應該做。可譯為現代漢語的:“除此以外,其餘的都不可以乾、不可以做”。
2、後。《載敬堂集》:“勞餘,猶工餘,勞作之餘。餘,猶後。人之勞作在野,或在坊在肆,或行商,勞餘則休憩於房。”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以諸切《集韻》《韻會》羊諸切《正韻》雲居切,音餘。《說文》語之舒也。《爾雅·釋詁》我也。
又四月為余月。
又接余,荇菜也。
又《前漢·匈奴傳》單于衣繡,褡綺錦袷被各一,比余。《注》比余,發之飾也。
又姓。由余之後。
又《集韻》詳於切,音徐。余吾,水名。在朔方。
又《集韻》同都切,音徒。史記檮余,匈奴山名。
又於遮切,音邪。褒余,蜀地名。一作褒斜。《漢陽厥》褒斜作褒余。
又葉演女切,音與。《楚辭·九思》鷃雀列兮讙嘩,雊鳴兮聒余。抱昭華兮寶車,欲炫鬻兮莫取。
又與餘同。《周禮·地官》委人,凡其餘聚以待頒賜。《注》余同餘。
考證:〔《集韻》羊茹切,《韻會》羊諸切,〕 謹按集韻余字音羊諸切,不音羊茹切。羊茹切三字謹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