飼料衛生(畜牧學術語)

飼料衛生(畜牧學術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飼料衛生(英文:Feed Hyglene),是研究飼料中可能出現的有毒有害物質及病原微生物,以及對動物機體的不良影響及其作用機制,並在此基礎上採取相應的預防措施,提高飼料的衛生質量,預防飼料源性疾病及其危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飼料衛生
  • 外文名:Feed Hyglene 
  • 所屬學科:畜牧學_飼料與營養_飼料衛生與安全
污染物質,國家標準,社會意義,

污染物質

飼料原料中,以及飼料生產過程和儲存運輸過程中,均可能混入或產生對動物機體造成危害的物質,這些飼料污染物質嚴重影響了飼料的安全性。飼料污染物質主要分為無機污染物、真菌毒素、天然植物毒素、有機氯污染物和微生物污染物幾大類:
無機污染物包括砷、鉛、汞、鎘、鉻、氟和亞硝酸鹽。主要來源於受重金屬污染地區的動植物以及醃製食品(亞硝酸鹽含量較高),屬於原料污染。在加工和儲存過程中一般不會產生,也難以通過加工的方法去除。
真菌毒素包括黃麴黴毒素、赭麴黴毒素、玉米赤霉烯酮、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嘔吐毒素)、T-2毒素、伏馬毒素。一般因飼料原料儲存過程中受到黴菌污染,由黴菌產生,危害極大。通常採用脫霉劑等飼料添加劑成分予以預防,但對於已經霉變的原料,現在還沒有很好的解決辦法。
天然植物毒素包括氰化物、游離棉酚、異硫氰酸酯等。在部分飼料原料(如亞麻籽、木薯、棉籽、菜籽等)中含量可能較高,使用相關產品時需要進行檢測並控制其在配合飼料中的使用量。
有機氯污染物包括多氯聯苯、六六六、滴滴涕、六氯苯,即通常所說的農藥殘留。多來源於飼料種植過程中施用的農藥,一般通過種植管理和原料的質量檢測加以控制。
微生物污染物包括黴菌、細菌、沙門氏菌等。微生物污染超標可能源於原料的污染,也可能因生產過程和保存方式錯誤而導致,需要通過建立完善的危害分析和關鍵控制點(HACCP),建立良好的生產行為規範進行控制。

國家標準

2017年10月14日發布,2018年5月1日正式實施的《飼料衛生標準》(GB13078-2017)是我國飼料衛生最新的國家標準。2017年10月14日發布的《飼料衛生標準》未包括寵物飼料。
隨著寵物飼料生產規模的快速增長,2018年4月27日,我國農業農村部發布的第20號公告中包括了《寵物飼料衛生規定》,成為寵物飼料衛生的主要依據。《寵物飼料衛生規定》與《飼料衛生標準》對飼料污染物質的大類劃分相同,但具體指標有一定差別。

社會意義

飼料衛生是關乎食品安全的大事,我國每年在飼料衛生的預警、監測及相關科研方面投入了相當大的力量。近年來,我國飼料衛生狀況總體向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