飢

飢,漢字,常解釋為餓(如~餓、~民、~不擇食、畫餅充~等),莊稼收成不好或沒有收成(如~荒、~饉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飢
  • 外文名hungry
  • 筆畫:5
  • 拼音:jī
  • 部首:飠
  • 五筆碼:QNMN
  • 解釋:表示飢餓的程度比較輕
  • 反義詞
基本信息,更多信息,古籍解釋,

基本信息

飢 #jī
【釋義】 ①肚子餓,跟“ ” 相對:飢餓|如饑似渴|饑寒交迫。②莊稼收成不好或沒有收成:飢
飢不擇食】 #jī bù zé shí 餓急了,就不挑食物吃。比喻急需時顧不地選擇。
〖例句〗他已經餓了一整天,連他最不愛吃的稀飯現在也吃得津津有味,真可謂飢不擇食。
【饑寒交迫】#jī hán jiāo pò 飢餓和寒冷一齊逼來,形容缺衣少食挨凍受餓的生活狀況。
〖例句〗小時候饑寒交迫的生活深深烙在他的心裡,促使他毫不鬆懈地奮進。
饑荒】 #jīhuāng ①農作物歉收。②經濟困難:家裡鬧饑荒。③債務:這兩年拉下了點兒饑荒。
〖例句〗近幾年,由於生態的破壞,這裡不時鬧饑荒,經常需要政府的救濟才能渡過難關。

更多信息

飢 jī
<名,動>
(1) (形聲。從食,幾( jī)聲。本義:荒年,五穀無收)
(2) 同本義 [bad havest]
飢,谷不熟為飢。——《說文
五穀不熟謂之飢。——《墨子·七患》
降喪饑饉。——《詩·小雅·雨無正》
齊嘗大飢,道旁餓死者不可數也。——《韓非子·外儲說右上》
凶年飢發,君之民老弱轉乎溝壑。——《孟子·梁惠王下》
四時不出,天下大飢。——《淮南子·天文》
今山東饑饉,人庶相食。——《漢書·翼奉傳》
(3) 又如:饑荒;飢餒(飢餓);飢時得一口(緊要處得人救濟,恩德深厚);飢氓(逃荒的人);飢歲(荒年)
(4) [動]∶通“飢”。吃不飽,餓 [hungry;famishing;starving]
黎民不飢不寒。——《孟子·梁惠王上》
寧一月飢,無一旬餓。——《淮南子·說山訓》
牛困人飢日已高。——唐· 白居易《賣炭翁
饑渴而頓踣。——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風雨霜露饑寒顛踣。——清· 洪亮吉治平篇
(5) 姓
飢 jī
<名,動>
(“飢”與“飢”的區別在於,“飢”指肚子餓,“飢”指饑荒。在先秦不相混同,到後來才逐漸通用。“飢”、“飢”在標準規範字表頒布後均簡化為“飢”)
〈動〉
(1) 吃不飽 [hungry;famishing;starving]
飢,餓也。從食,幾聲。——《說文
可以樂飢。——《詩·陳風·衡門》。箋:“飢者,不足於食也.”
家有常業,雖飢不餓。——《韓非子·飾邪》
或受之飢。——漢· 賈誼論積貯疏
操軍兼以飢疫。——《資治通鑑
(2) 又如:飢火(飢餓難忍,如火燒於腹中);飢殍(餓死的人。同餓莩);飢驅(為飢餓所迫,出外奔波謀生);飢火中燒(飢餓難忍。如火燒於腹中)
(3) 通“飢”。荒年,五穀無收 [bad havest]
飢歲之春。——《韓非子·五蠹》
比年不登,人用飢匱。——《後漢書·張奮傳》
(4) 古國名 [Ji state]
西伯伐 飢國,滅之。——《史記·殷本紀》
(5) 姓
常用詞組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古文〕𩜆𩚮《玉篇》紀衣切,音機。《說文》谷不熟為飢。從食幾聲。餘詳飢字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