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節(飲食調攝原則)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食節,依據中醫養生理論而對飲食物數量和種類進行適當限制的一項飲食調攝原則。飲食物是維持生命的必需品,但不加控制地飲食也會損害人體,早在《素問》中已將“食飲有節”確定為保健延壽的一條重要原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食節
  • 類別:飲食類
元代李鵬飛的《三元延壽參贊書》、清代曹庭棟《老老恆言》等古代養生類書中也多有論述。   
進食要有一定的規律,不能忍飢不食耗損精氣,又不可過而無當,應根據季節、地域、年齡等不同情況加以合理控制。   
季節 
春季萬物萌發,人也多早臥早起,增加室外活動以舒張陽氣,適應生髮之機,食品中可酌用辛散之類以助陽氣升發疏泄。但性不可過於溫熱,避免陽升動火,味不可厚膩,防止滯礙脾胃陽氣。早餐須質高而量適中,使陽氣不致升發無源,午餐可稍多食,晚餐不宜太晚,不可過量。夏季氣候炎熱,天之陽氣大盛,人體陽氣充盛外泄,精神振奮,多早起晚睡、活動多、休息少,陰精過耗,精力漸感不足,加之攝入生冷甜食較多,甘味與暑濕合而困脾,食慾常不振。因此夏季飲食總以清淡為主,但可稍冷略鹹以助陰氣。早餐適量即可,午餐不宜多食,晚餐可稍推遲,可躲避暑熱之氣,量亦可稍增,以保證晚睡而不致腹中過於空乏,虛耗精氣。秋季金風送爽,陽氣漸收。初秋乍脫暑濕困頓,精神爽快,食慾增加,且經一夏之消耗,常有喜睡易困之象。由於活動少,內收之陽氣不得舒暢,致脾胃運化漸弱,食慾漸差,故須注意保持一定的體育活動,但晚餐要有節制,避免早臥而造成食物不化,脘腹脹悶,出現胃不和則臥不安的現象。冬季氣候嚴寒,陽氣潛藏,食宜暖,味宜厚,性宜溫,以求補養,但注意晚餐不宜過飽。   
地域 
中國北方氣候剛烈,冬長夏短,人多習於早起早臥,飲食須注意早餐不可少,晚餐不可飽;西部乾燥之地,又喜肉食,硬面,腸胃負擔較重,以早少、午多、晚適量為好;東南之地卑濕,氣候溫和,入夏炎熱潮濕,人之陽氣多外向,且多魚米之鄉,人們習於晚睡,冬季三餐均衡,夏季兩頭為主,總量以冬多夏少,品味以冬厚夏薄為宜。   
年齡 
少小時期陽氣稚弱,腎氣未充,臟腑未堅,性格喜動少靜,又值生長發育之期,飲食須入大於出才能滿足不斷增加的需要,但兒時多好零食,零食過多則不喜吃飯,自制力尚弱,常以好惡為取捨,對嗜食物常多食、過食,不喜者常少食、不食,任其自流,常致饑飽不常,損傷脾胃,久則運化功能減弱,出現消化不良,疳積等病,影響生長發育。兒童之零食不可無,須有數量及時間的限制,主要用以彌補三餐的不足,適應兒童胃小納少消化快,易飽易飢的特點,注意零食的掌握以不影響三餐時的旺盛食慾為準,早、午餐要充足,晚餐要節制,可以符合兒童早睡早起的習慣,不致停食。炎夏尤須注意冷飲瓜果的適量,避免寒濕傷損中陽,故兒童的食節在於管。青年人已有自制能力,且體力充沛,精力旺盛,喜愛運動,陽氣健旺,運化力強,對飲食的適應力也強,一般不易傷損脾胃。但青年人又血氣方剛,容易意氣用事,或飲啖無節,或忍飢不食,或飲酒失控,日久則損害脾胃,故青年人的食節在於(自)制。中年人毅力已具,處事通達,常自恃盛年,忙而忘食,體力漸衰,耗則難補,饑渴勞碌既久,虛損腎精,傷乏中氣,終至迅速衰老。故人到中年,要注意張弛有致,若需延時工作,應準備少量軟質易消化食物,於晚飯後4小時左右酌量進食,不令腹中過空,耗損體力,故中年人的食節重在保,善於自保則可延緩衰老。老年人陽氣已衰,腸胃已弱,活動漸少,運化漸差,故老年人的食節首在於量,切忌暴飲暴食;次在於質,忌貪食粘膩、硬韌、辛辣及生冷等食品;三在於進餐次數,以次多量少為宜;四在於進食規律,早晨應在稍事活動後進食,以舒張筋骨,流通血液,和暢胃氣,食慾開而消化易,中餐可酌食厚味,晚餐則以清淡量少為宜,不使飲食過積於胃中,停滯不化而阻滯氣機之通暢,甚至引發其他不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