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療本草

《食療本草》,食療專著,3卷。唐代孟詵撰,張鼎增補改編。約成書於唐開元年間(713~741年)。一般認為此書前身為孟詵《補養方》,張鼎補充89種食療品,又加按語(冠以“案經”,或作“謹按”),編為本書。共載文227條,涉及260種食療品。諸品名下,註明藥性(溫、平、寒、冷),不載其味。正文述功效、禁忌及單方,間或論及形態、修治、產地等。首載菠薐、胡荽、莙薘、鱖魚等食蔬。尤以動物臟器療法與藻菌類食療作用之記載引人注目。所錄食療經驗多切實際,藥物來源廣泛,充分顧及食品毒性宜忌及地區性,為唐代較系統全面之食療專著。原書早佚,敦煌曾有殘卷出土,近代有輯佚本。

基本介紹

  • 書名:《食療本草》
  • 作者:孟詵
  • 類別:中醫典籍
  • 成書年代:唐
成書背景,流傳版本,校注、整理,作者簡介,內容簡介,影響評價,

成書背景

本書系張鼎在孟詵《補養方》基礎上增補改編而成。

流傳版本

現存敦煌殘卷,另有1925年東方學會鉛印敦煌石室碎金本,通行本為1984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重輯鉛印本。

校注、整理

原書早佚,1907年於敦煌莫高窟發現殘卷(捲軸),僅存26味藥物,此本為後唐時抄本。1930年日本中尾萬三據《本草拾遺》《醫心方》《嘉祐本草》《本草圖經》《證類本草》等書輯複本書,載藥241種。1931年范鳳源刪去中尾輯本的校注及旁註假名,錄取正文,以《敦煌石室古本草》為名刊印。1984年謝海洲重輯本分三卷,收藥260種。

作者簡介

孟詵(621~713)唐代著名醫家。汝州梁(今河南臨汝)人。少好醫學及煉丹術,曾師事孫思邈學習陰陽、推步、醫藥。舉進士,睿宗在藩,召充侍讀。長安(701~704)中為同州刺史,故人稱孟同州。神龍初(約705年),致仕歸伊陽之山隱居,但以藥餌為事。撰《補養方》三卷,經張鼎增補,改名《食療本草》三卷,現存敦煌莫高窟發現之抄本殘卷及近人輯佚本。又撰有《必效方》三卷,已佚。在《外台秘要》、《證類本草》等書中有引錄。孟氏創用白帛浸於黃疸患者尿中,涼乾並按日推列對比,以觀察黃疸病療效。其飲食療法對後世也有影響。另撰有《家祭禮》一卷、《喪服正要》一卷、《錦帶書》等,均佚。
張鼎,唐代藥學家。號悟玄子。生活於公元七世紀。補孟詵之《食療本草》不足者89種,並舊為227條,皆具治病之效,凡三卷。《醫心方》錄“悟玄子張”之食療品條文即其所增。另《新唐書·藝文志》載其《本草》二十卷、目錄一卷,名銜、卷帙並同《新修本草》,或言張氏亦曾參加《新修本草》的撰寫。

內容簡介

據殘卷所錄,原書採用朱、墨兩色分書。如藥名、各方前的“又”“又方”及分隔句段的圈點皆用朱色書寫。所載藥物按類編排,藥名下注藥性(溫、平、寒、冷),不注藥味;次載功效、禁忌及單方等,其間或夾有藥物形態、修治、產地等論述。有些藥條內容被“案”或“案經”字樣分作前後兩部分。殘卷中的“案經”,在《證類本草》中均作“謹按”,一般認為此下文字系張氏增補。書中收載了不少當時本草文獻未載之食藥,如鱖魚、鱸魚、石首魚、胡荽、白苣、綠豆、蕎麥等。又記述了動物臟器療法和藻菌類植物的食療作用。所錄波斯石蜜、高昌榆白皮等,反映了亞洲中部地區使用食療品的情況。在醋、楊梅等十幾種食療品的論述中,還涉及到食物療法的地區性。對某些食物的禁忌及多食、久食可能產生的副作用時有記述。如雲河豚“有毒,不可食之,其肝毒殺人”;安石榴“多食損齒令黑”等。還提出妊、產婦的飲食宜忌,以及某些影響兒童發育和不適宜小兒食用之品。對食品衛生防護亦有相當認識。

影響評價

本書是一部內容豐富的古代營養學和食物療法專著,對多數食物療效和食用藥品合理套用的闡述切合實際,至今仍有較高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