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栽培學(第3版)》是由邊銀丙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於2017年出版的全國高等學校“十三五”農林規劃教材、iCourse·教材。該教材可作為高等農林、師範院校中園藝、植保、資環、林學、微生物學、生物學及農經等專業本(專)科生的教材,也可供相關科研工作和從業人員參考。
該教材共十六章,由緒論、食用菌形態結構與主要類群、食用菌生理與生態、遺傳與育種、培養料與栽培設備設施、菌種繁育、草腐食用菌、木腐食用菌、工廠化栽培食用菌、藥用菌、珍稀食用菌、馴化中的食用菌、病蟲害防控、保鮮加工與菌渣利用、食用菌生物學基礎實驗、食用菌栽培學實驗組成。
基本介紹
- 書名:食用菌栽培學(第3版)
- 作者:邊銀丙
- ISBN:978-7-04-046650-8
- 類別:全國高等學校“十三五”農林規劃教材、iCourse·教材
- 頁數:356頁
-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7年7月31日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 外文名:Edible Mushroom Cultivate
- CIP核字號:2016265772
成書過程
修訂情況
主編 | 邊銀丙 | --- | --- | --- |
副主編 | 王賀祥 | 申進文 | 謝寶貴 | --- |
編委 | 邊銀丙(華中農業大學) | 常明昌(山西農業大學) | 李春如(安徽農業大學) | 李明(河北農業大學) |
李曉(吉林農業大學) | 申進文(河南農業大學) | 宋衛東(中國農業科學院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 | 王賀祥(中國農業大學) | |
王卓仁(華中農業大學) | 肖揚(華中農業大學) | 謝寶貴(福建農林大學) | 徐章逸(華中農業大學) | |
余知和(長江大學) | 周長青(山東農業大學) | 張引芳(上海光明森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董彩虹(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 |
主審 | 羅信昌(華中農業大學) | 呂作舟(華中農業大學) | --- | --- |
出版工作
策劃編輯 | 責任編輯 | 封面設計 | 責任印製 |
---|---|---|---|
孟麗 | 孟麗 | 張楠 | 田甜 |
內容簡介
教材目錄
前輔文 | 第三節草菇 | 第三節病蟲害綜合防治 |
第一章 緒論 | 一、概述 | 一、栽培措施防治 |
第一節概述 | 二、生物學特性 | 二、物理防治 |
一、基本概念 | 三、發酵料設施栽培 | 三、生物防治 |
二、營養價值與保健功能 | 四、熟料設施栽培 | 四、化學防治 |
三、產業的效益 | 第四節雞腿菇 | 第十四章 保鮮加工與菌渣利用 |
第二節食用菌栽培發展簡史 | 一、概述 | 第一節產品採收 |
一、中國食用菌栽培發展簡史 | 二、生物學特性 | 一、香菇 |
二、西方食用菌栽培發展簡史 | 三、常規栽培技術 | 二、平菇 |
三、日本食用菌栽培發展簡史 | 第八章 木腐食用菌 | 三、雙孢蘑菇 |
第三節食用菌栽培現狀與發展趨勢 | 第一節香菇 | 四、黑木耳 |
一、國內外食用菌栽培現狀 | 一、概述 | 五、草菇 |
二、國內外食用菌產業發展趨勢 | 二、生物學特性 | 第二節產品貯藏保鮮 |
三、食用菌栽培學的主要內容 | 三、段木栽培 | 一、冷藏 |
第二章 食用菌形態結構與主要類群 | 四、代料栽培 | 二、低溫氣調貯藏 |
第一節真菌細胞的結構特徵 | 五、工廠化栽培 | 三、速凍 |
一、細胞壁 | 第二節黑木耳 | 第三節產品初加工 |
二、原生質膜 | 一、概述 | 一、鹽漬 |
三、細胞核 | 二、生物學特性 | 二、乾制 |
四、其他細胞器 | 三、露地栽培 | 三、罐藏 |
第二節真菌的營養體和組織體 | 四、大棚吊袋栽培 | 第四節菌渣綜合利用 |
一、營養體 | 第三節毛木耳 | 一、菌渣種植食用菌 |
二、菌絲的組織體 | 一、概述 | 二、菌渣肥料化利用 |
第三節真菌的繁殖體 | 二、生物學特性 | 三、菌渣飼料化利用 |
一、真菌的繁殖方式 | 三、大棚栽培 | 四、菌渣基質化利用 |
二、無性繁殖體與無性孢子 | 第四節銀耳 | 五、菌渣用於生態修復 |
三、有性繁殖體與有性孢子 | 一、概述 | 第十五章 食用菌生物學基礎實驗 |
四、子實體形態及其發育過程 | 二、生物學特性 | 實驗一食用菌母種培養基製作 |
第四節食用菌的分類地位 | 三、設施化栽培 | 一、實驗目的 |
一、子囊菌門 | 第五節平菇 | 二、實驗原理 |
二、擔子菌門 | 一、概述 | 三、儀器設備與實驗材料 |
第五節毒菌 | 二、生物學特性 | 四、實驗方法與操作步驟 |
一、毒菌中毒類型 | 三、發酵料栽培 | 五、實驗注意事項 |
二、毒菌中毒後的急救措施 | 四、熟料栽培 | 六、實驗結果處理 |
第三章 食用菌生理與生態 | 第九章 工廠化栽培食用菌 | 七、思考題 |
第一節食用菌的營養生理 | 第一節金針菇 | 實驗二食用菌鎖狀聯合與核相觀察 |
一、營養方式 | 一、概述 | 一、實驗目的 |
二、營養需求 | 二、生物學特性 | 二、實驗原理 |
三、營養物質吸收 | 三、工廠化栽培 | 三、儀器設備與實驗材料 |
四、營養物質傳輸 | 第二節雙孢蘑菇 | 四、實驗方法與操作步驟 |
第二節食用菌的新陳代謝 | 一、概述 | 五、實驗注意事項 |
一、呼吸作用 | 二、工藝流程與設備設施 | 六、實驗結果處理 |
二、物質合成與分解 | 三、堆肥製作 | 七、思考題 |
三、次生代謝 | 四、菌絲培養 | 實驗三食用菌雜交育種技術 |
第三節食用菌生長發育環境 | 五、出菇管理 | 一、實驗目的 |
一、溫度 | 第三節杏鮑菇 | 二、實驗原理 |
二、水分與空氣相對濕度 | 一、概述 | 三、儀器設備與實驗材料 |
三、氧氣與二氧化碳 | 二、生物學特性 | 四、實驗方法與操作步驟 |
四、光線 | 三、工廠化栽培 | 五、實驗注意事項 |
五、酸鹼度 | 第四節白靈菇 | 六、實驗結果處理 |
第四節食用菌與其他生物的關係 | 一、概述 | 七、思考題 |
一、食用菌與其他微生物 | 二、生物學特性 | 實驗四食用菌物種DNA分子鑑定 |
二、食用菌與植物 | 三、工廠化栽培 | 一、實驗目的 |
三、食用菌與動物 | 第五節真姬菇 | 二、實驗原理 |
第四章 遺傳與育種 | 一、概述 | 三、儀器設備與實驗材料 |
第一節食用菌生活史 | 二、生物學特性 | 四、實驗方法與操作步驟 |
第二節食用菌性親和系統 | 三、工廠化栽培 | 五、實驗注意事項 |
一、同宗結合 | 第六節灰樹花 | 六、實驗結果處理 |
二、異宗結合 | 一、概述 | 七、思考題 |
第三節引種與系統選育 | 二、生物學特性 | 實驗五食用菌胞外纖維素酶活性檢測 |
一、引種 | 三、工廠化栽培 | 一、實驗目的 |
二、系統選育 | 第七節繡球菌 | 二、實驗原理 |
第四節雜交育種 | 一、概述 | 三、儀器設備及實驗材料 |
一、雜交育種的原理 | 二、生物學特性 | 四、實驗方法與操作步驟 |
二、雜交育種的親本材料 | 三、工廠化栽培 | 五、實驗注意事項 |
三、雜交育種的方法 | 第十章 藥用菌 | 六、實驗結果處理 |
四、雜交子的鑑定 | 第一節靈芝 | 七、思考題 |
五、優良雜交子的篩選 | 一、概述 | 實驗六食用菌田間試驗設計與統計分析 |
第五節誘變育種 | 二、生物學特性 | 一、實驗目的 |
一、基因突變 | 三、代料栽培 | 二、實驗原理 |
二、誘變劑和誘變機制 | 四、短段木熟料栽培 | 三、儀器設備和實驗材料 |
三、誘變育種方法 | 第二節猴頭菌 | 四、實驗方法與操作步驟 |
四、誘變育種面臨的問題 | 一、概述 | 五、實驗注意事項 |
第六節分子生物學技術及其套用 | 二、生物學特性 | 六、實驗結果處理 |
一、DNA分子標記及其套用 | 三、代料栽培 | 七、思考題 |
二、PCR技術的原理及其操作 | 第三節茯苓 | 第十六章 食用菌栽培學實驗 |
三、常用的DNA分子標記 | 一、概述 | 實驗一雙孢蘑菇培養料製備 |
四、DNA分子標記技術的套用 | 二、生物學特性 | 一、實驗目的 |
第五章 培養料與栽培設備設施 | 三、段木栽培 | 二、實驗原理 |
第一節栽培原料和培養料製備 | 第四節豬苓 | 三、儀器設備與實驗材料 |
一、栽培原料種類 | 一、概述 | 四、實驗方法與操作步驟 |
二、栽培原料的預處理 | 二、生物學特性 | 五、實驗注意事項 |
三、培養料製備 | 三、菌材伴栽法栽培 | 六、實驗結果處理 |
第二節栽培設備 | 第五節蛹蟲草 | 七、思考題 |
一、栽培原料處理機械 | 一、概述 | 實驗二金針菇液體菌種製作 |
二、菌種培育機械 | 二、生物學特性 | 一、實驗目的 |
三、消毒與滅菌機械 | 三、蠶蛹栽培 | 二、實驗原理 |
四、接種機械 | 四、米飯培養基栽培 | 三、儀器設備與實驗材料 |
五、裝瓶與裝袋設備 | 第十一章珍稀食用菌 | 四、實驗方法與操作步驟 |
第三節栽培設施 | 第一節羊肚菌 | 五、實驗注意事項 |
一、菇棚 | 一、概述 | 六、實驗結果處理 |
二、菇房 | 二、生物學特性 | 七、思考題 |
三、養菌室 | 三、大田栽培 | 實驗三雙孢蘑菇覆土材料製備 |
四、發酵隧道 | 第二節滑菇 | 一、實驗目的 |
第四節物聯網技術與套用 | 一、概述 | 二、實驗原理 |
一、物聯網的概念 | 二、生物學特性 | 三、儀器設備與實驗材料 |
二、農業物聯網組成及其特點 | 三、盤栽 | 四、實驗方法與操作步驟 |
三、物聯網在食用菌產業中的套用 | 四、袋栽 | 五、實驗注意事項 |
第六章 菌種繁育 | 第三節茶樹菇 | 六、實驗結果處理 |
第一節菌種及制種場所 | 一、概述 | 七、思考題 |
一、菌種的概念與分級 | 二、生物學特性 | 實驗四黑木耳菌袋劃口與催芽 |
二、制種場所 | 三、代料栽培 | 一、實驗目的 |
第二節消毒和滅菌 | 第四節竹蓀 | 二、實驗原理 |
一、常用消毒方法 | 一、概述 | 三、儀器設備與實驗材料 |
二、常用滅菌方法 | 二、生物學特性 | 四、實驗方法與操作步驟 |
第三節菌種分離與培養 | 三、畦式栽培 | 五、實驗注意事項 |
一、組織分離法 | 第五節榆黃蘑 | 六、實驗結果處理 |
二、基內菌絲分離法 | 一、概述 | 七、思考題 |
三、孢子分離法 | 二、生物學特性 | 實驗五香菇烘乾技術 |
第四節固體菌種生產 | 三、代料栽培 | 一、實驗目的 |
一、母種擴繁 | 第十二章 馴化中的食用菌 | 二、實驗原理 |
二、原種製作 | 第一節冬蟲夏草 | 三、儀器設備及實驗材料 |
三、栽培種製作 | 一、概述 | 四、實驗方法與操作步驟 |
第五節液體菌種生產 | 二、生物學特性 | 五、實驗注意事項 |
一、液體菌種生產設備的控制 | 三、人工感染法培育 | 六、實驗結果處理 |
二、液體培養基製備 | 第二節松茸 | 七、思考題 |
三、接種與培養 | 一、概述 | 實驗六雙孢蘑菇鹽漬加工 |
第六節菌種保藏與復壯 | 二、生物學特性 | 一、實驗目的 |
一、菌種保藏原理 | 三、仿野生栽培 | 二、實驗原理 |
二、菌種保藏方法 | 第三節塊菌 | 三、儀器設備與實驗材料 |
三、菌種退化與復壯 | 一、概述 | 四、實驗方法與操作步驟 |
第七章 草腐食用菌 | 二、生物學特性 | 五、實驗注意事項 |
第一節雙孢蘑菇 | 三、仿野生栽培 | 六、實驗結果處理 |
一、概述 | 第十三章 病蟲害防控 | 七、思考題 |
二、生物學特性 | 第一節病害及其發生規律 | 附錄一食用菌培養基 |
三、堆肥製作原理 | 一、病害的類型 | 附錄二農作物秸稈及副產品化學成分 |
四、常規栽培技術 | 二、侵染性病害及其發生規律 | 附錄三各種培養料的碳氮比 |
第二節巴氏蘑菇 | 第二節蟲害及其發生規律 | 附錄四常用消毒劑使用法 |
一、概述 | 一、常見害蟲及其發生規律 | 主要參考文獻 |
二、生物學特性 | 二、常見害蟎及其發生規律 | 名詞索引 |
三、發酵料床式栽培 | 三、常見有害軟體動物及其發生規律 | 真菌中文名與拉丁名對照 |
教學資源
- 課程資源
數字課程名稱 | 出版社 | 出版時間 | 內容提供者 |
---|---|---|---|
“食用菌栽培學(第3版)”數字課程 | 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電子音像出版社 | 2017年8月 | 邊銀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