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領域
實驗室圍繞食品科學與技術領域基礎和套用基礎性的國際研究前沿,根據我國食品工業的發展需要,遵照“有限目標”和“有所為,有所不為”的精神,確定在四個方面展開研究,立足食品與人體健康的相關性研究,逐步構建食品加工過程控制新理論與新方法體系,從而達到控制食品及配料的品質,消除不安全因素,增進人體健康。實驗室以下述四個方面為主要研究內容:
(1)食品加工與組分變化:圍繞食品加工過程中食品組分及功能因子的變化、變化對於加工性能、食品品質及其對人體健康的影響等方面展開研究。
(2)食品安全性檢測與控制:圍繞食品中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機理、食品中各類生物以及化學污染物的產生及控制機制、食品安全檢測新技術與新方法等展開研究。
(3)食品配料與添加劑的生物製造:圍繞食品配料與添加劑生物製造過程特點,研究菌種篩選與構建技術、發酵過程最佳化與控制技術、以及生物催化與生物轉化技術。
(4)食品加工新技術原理及套用:著重進行食品加工新技術的基礎理論和技術套用研究,重點對新技術對組分的影響、營養素與功能因子的保持和增效、中國傳統食品現代化、新資源新技術利用以及新型食品的製造技術展開研究。
項目成果
實驗室籌建以來,根據自身學科發展的優勢和特色,積極投身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主戰場,參加和承擔了一大批基礎、套用基礎和關鍵技術攻關項目以及科技成果轉化型項目。2007年至今,共獲得國家、部省下達的重大科研任務140餘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8項,國家863項目29項,十一五國家支撐計畫27項等,科研總經費達到7332.3萬元。在研究過程中,實驗室以突破工程技術關鍵為目標,取得了一批有較高水平和影響的科研成果。在基礎研究領域,注重知識創新,力爭在國際上占有一席之地;在套用和套用基礎研究方面,緊密結合國家目標,注重技術創新,形成自主智慧財產權,為我國相關產業的發展奠定了技術基礎,創造了一批具有顯著社會經濟效益的成果。兩年來共獲得各類獎45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部省級科技進步一等獎9項,發表SCI(E)論文300餘篇,專著和教材20餘部。
科研團隊
實驗室在集中江南大學相關學科最優勢人才資源的基礎上,進一步向海內外招聘優秀人才,形成了以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傑青”獲得者、教育部“長江學者”、國家重點學科帶頭人以及教育部創新團隊負責人為學術方向帶頭人、一批年富力強的中青年學術骨幹、年青的海外留學歸國博士為中堅力量的研究隊伍。重點實驗室現有固定人員70人(研究人員60人、技術人員6名、管理人員4名),流動研究人員33人。固定研究人員中,教授50人(包括“長江學者”特聘教授3人、講座教授1人),博士生導師41人,具有博士學位的研究人員52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
固定研究人員
序號
| 研究室
| 姓名
| 職稱
|
---|
1.
| 食品加工與組分變化
| | 教授
|
2.
| 食品加工與組分變化
| | 教授
|
3.
| 食品加工與組分變化
| | 教授
|
4.
| 食品加工與組分變化
| 熊幼翎
| 教授
|
5.
| 食品加工與組分變化
| | 教授
|
6.
| 食品加工與組分變化
| | 教授
|
7.
| 食品加工與組分變化
| | 教授
|
8.
| 食品加工與組分變化
| | 教授
|
9.
| 食品加工與組分變化
| | 教授
|
10.
| 食品加工與組分變化
| | 教授
|
11.
| 食品加工與組分變化
| | 教授
|
12.
| 食品加工與組分變化
| | 副教授
|
13.
| 食品加工與組分變化
| 梁麗
| 教授
|
14.
| 食品加工與組分變化
| 何志勇
| 副教授
|
15.
| 食品加工與組分變化
| 曾茂茂
| 副教授
|
16.
| 食品加工與組分變化
| 田耀旗
| 副教授
|
17.
| 食品配料與添加劑的生物製造
| 陳堅
| 教授
|
18.
| 食品配料與添加劑的生物製造
| 徐岩
| 教授
|
19.
| 食品配料與添加劑的生物製造
| 堵國成
| 教授
|
20.
| 食品配料與添加劑的生物製造
| | 教授
|
21.
| 食品配料與添加劑的生物製造
| 夏詠梅
| 教授
|
22.
| 食品配料與添加劑的生物製造
| | 教授
|
23.
| 食品配料與添加劑的生物製造
| | 教授
|
24.
| 食品配料與添加劑的生物製造
| 李崎
| 教授
|
25.
| 食品配料與添加劑的生物製造
| 劉立明
| 教授
|
26.
| 食品配料與添加劑的生物製造
| 陳晟
| 副教授
|
27.
| 食品配料與添加劑的生物製造
| 吳丹
| 副教授
|
28.
| 食品安全性檢測與控制
| | 教授
|
29.
| 食品安全性檢測與控制
| 王加生
| 教授
|
30.
| 食品安全性檢測與控制
| | 教授
|
31.
| 食品安全性檢測與控制
| | 副教授
|
32.
| 食品安全性檢測與控制
| | 副教授
|
33.
| 食品安全性檢測與控制
| | 副教授
|
34.
| 食品加工新技術原理及套用
| | 教授
|
35.
| 食品加工新技術原理及套用
| 顧正彪
| 教授
|
36.
| 食品加工新技術原理及套用
| | 教授
|
37.
| 食品加工新技術原理及套用
| | 教授
|
38.
| 食品加工新技術原理及套用
| | 教授
|
39.
| 食品加工新技術原理及套用
| | 教授
|
40.
| 食品加工新技術原理及套用
| | 教授
|
41.
| 食品加工新技術原理及套用
| 沐萬孟
| 教授
|
42.
| 食品加工新技術原理及套用
| 張濤
| 副教授
|
43.
| 食品加工新技術原理及套用
| 光翠娥
| 副教授
|
44.
| 食品加工新技術原理及套用
| 繆銘
| 副教授
|
交流合作
重點實驗室十分重視並廣泛開展國內外的學術交流與合作。與國內外的大學和研究所保持有密切的學術交流和聯繫,通過組織各種類型的學術會議、國內外交流互訪、開展國際合作研究等方式,加速實驗室的人才培養,提高實驗室的科研水平。2007年至今重點實驗室共接待國內外包括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獲得者Ferid Murad教授在內的來訪、參觀400餘人次;國內外專家、學者來重點實驗室做學術報告49次(其中國內22次、國外27次)。同時,本室也有30餘人次在國內外訪問講學、參加國際會議或合作研究。 35人次在國內外學術會議做大會或特邀學術報告。兩年來重點實驗室共主辦3次國際學術研討會,協辦6次國際性學術會議。
實驗室實行主任負責制,按照“開放、流動、聯合、競爭”的原則,以“優勢學科聯合、優秀人才集中、包容整合”的建室思想,實施邊建設、邊開放的管理運行模式。實驗室的目標是經過幾年的運行,建成一個與國際接軌的、體現國內最高水平的食品科學與技術研究中心和開放性平台,成為組織高水平基礎研究和套用基礎研究、聚集和培養優秀科學家、開展學術交流的重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