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藥部位
根或根皮。
性味
味辛、微苦,性溫,小毒。
歸經
歸肝經。
功效
祛風止痛,散瘀止血,解毒消腫。
主治
風濕痹痛,腰痛,胃痛,痛經,經閉,跌打損傷,勞傷吐血,衄血,瘀滯崩漏,瘡癰腫毒。
相關配伍
治風濕性關節炎:飛龍掌血、薛荔、雞血藤、菝葜各18g,威靈仙9g。浸白酒500ml。每服30-60ml,每日3次。(《全國中草藥彙編》)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或浸酒;或入散劑。外用:適量,鮮品搗敷;乾品研末撒或調敷。
使用注意
孕婦禁服。
《雲南中草藥》:“內服忌食魚腥、豆類。孕婦忌服。”
採集加工
全年均可採收,挖根,洗淨,鮮用或切段曬乾。
形態特徵
飛龍掌血,又名牛麻簕藤、小金藤、散血丹。老莖幹有較厚的木栓層及黃灰色、縱向細裂且凸起的皮孔,三、四年生枝上的皮孔圓形而細小,莖枝及葉軸有甚多向下彎鉤的銳刺,當年生嫩枝的頂部有褐或紅銹色甚短的細毛,或密被灰白色短毛。小葉無柄,對光透視可見密生的透明油點,揉之有類似柑橘葉的香氣,卵形,倒卵形,橢圓形或倒卵狀橢圓形。長5-9cm,寬2-4cm,頂部尾狀長尖或急尖而鈍頭,有時微凹缺,葉緣有細裂齒,側脈甚多而纖細。花梗甚短,基部有極小的鱗片狀苞片,花淡黃白色;萼片長不及1mm,邊緣被短毛;花瓣長2-3.5mm;雄花序為傘房狀圓錐花序;雌花序呈聚傘圓錐花序。果橙紅或朱紅色,徑8-10mm或稍較大,有4-8條縱向淺溝紋,乾後甚明顯;種子長5-6mm,厚約4mm,種皮褐黑色,有極細小的窩點。花期幾乎全年,在五嶺以南各地,多於春季開花,沿長江兩岸各地,多於夏季開花。果期多在秋冬季。
生長環境
生於山林、路旁、灌叢或疏林中。分布於西南及陝西、浙江、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等地。
性狀鑑別
根呈圓柱形,略彎曲,長約30cm,直徑0.5-4.0cm,有的根頭部直徑可達8cm。表面灰棕色至深黃棕色,粗糙,有細縱紋及稍凸起的白色類圓形或長橢圓形皮孔。栓皮易脫落,露出棕褐色或淺紅棕色的皮部。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麵皮部與木部界線明顯,木部淡黃色,年輪顯著。氣微,味辛、苦,有辛涼感。
根皮呈不規則長塊狀,厚5-10mm,質堅硬,不易折斷,橫斷面及縱切面均顯顆粒狀,黃棕色或棕褐色,內表面淡褐色,有縱向紋理。
藥理作用
1、抗炎作用。
2、鎮痛作用。
3、其他作用:解痙作用,抗病毒活性,抑菌作用。
4、毒副反應:中毒表現為先安靜,而後呼吸困難,抽搐而死。
現代套用
治療慢性腰腿疼痛。
相關論述
1、《分類草藥性》:“散血破氣,治風濕筋骨疼痛,吐血不止。”
2、《貴陽民間藥草》:“行血,活血,止血,生肌。”
3、《貴州民間藥物》:“散瘀,解表。治刀傷出血,跌打損傷,傷風咳嗽,腹絞痛。”
4、《北方常用中草藥手冊》:“止血散瘀,生肌止痛。主治吐血,衄血,崩漏,風濕腫痛。外敷可治跌打損傷,癰腫惡瘡。”
5、《雲南中草藥》:“疏經,止痛,除風濕。”
6、《四川常用中草藥》:“活血,定痛,止血,生肌,除濕。治經痛,經閉,血包血塊,跌打損傷,勞傷吐血,風濕麻木,筋骨疼痛,刀傷出血,毒瘡。”
7、《陝西中草藥》:“舒筋活血,鎮痛,祛瘀消腫。主治跌打損傷,外傷出血,衄血,勞傷,風濕腰腿痛,胃痛,肋間神經痛,癤瘡腫毒,慢性支氣管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