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樹高5-15米。樹皮灰白色至灰黃色,平滑,不開裂,內皮淡黃色,剝開時有柑橘葉香氣,當年生枝通常中空。葉有時呈略不整齊對生,單小葉。葉片橢圓形至長圓形,或倒卵形至倒卵狀橢圓形,長7-18厘米,寬3.5-7厘米,或有較小的,全緣;葉柄長1-2厘米,基部略增大呈葉枕狀。花兩性,黃白色,徑1.2-1.6厘米;花瓣狹長橢圓形,花開放初期,花瓣的兩側邊緣及頂端略向內卷,盛花時則向背面反卷且略下垂,內面被毛、
子房被疏或密毛,極少無毛。
果序下垂,果淡黃色,半透明,近圓球形而略有稜角,徑1-1.5厘米,頂部平坦,中央微凹陷,有4條淺溝紋,富含水分,味清甜,有小核4個,每核有1種子;種子倒卵形,長4-5毫米,厚2-3毫米,種皮褐黑色、骨質,
胚乳小。花期4-8月,果期8-12月。
生長環境
生於較低丘陵坡地雜木林中,為次生林常見樹種之一,有時成小片純林,在海南,可分布至海拔900米山地密茂
常綠闊葉林中。
本種生長在海南的闊葉雜木林中偶有高達20米、胸徑40厘米的大樹,但據樹幹解析,51年樹齡的樹高15.8米,胸徑21厘米,生長頗為緩慢。
分布範圍
產台灣、福建、廣東、海南、廣西、雲南六省區南部。菲律賓、越南、寮國、泰國、高棉、緬甸、印度、斯里蘭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巴布亞紐幾內亞。
本種分布於亞洲南及東南部廣大地區,其器官形態除子房的毛被外相當穩定,產斯里蘭卡、印度、印度尼西亞等亞洲東南部的,其子房通常密被長毛,毛質頗硬,產中國南部大陸的,其子房通常僅下部或中部以下被柔毛,但生長於雲南西雙版納一帶的,其子房亦密被毛。采自廣西西南部局部地區的一些標本,其子房光滑無毛,這些都可能是不同地區及其生境的生活型。
主要價值
藥用價值
根、葉、果用作中草藥,有柑橘葉香氣。化氣、活血、去瘀、消腫、止痛、治支氣管炎、感冒、咳嗽、心氣痛、(Shàn qì)
疝氣痛、跌打腫痛、消化不良。據實臉,對於流感病毒(仙台株)有抑制作用。
[抗癌藥理]
1. 山油柑鹼對網狀細胞白血病L615有顯著治療作用,口服40mg/kg,小鼠生存時間超過60日,可以認為能100%治癒。對網織細胞腹水瘤有治療作用。對小鼠宮頸癌 U14,口服給藥,抑瘤率高達57.1%。對小鼠肝癌,抑瘤率平均達52.5%,有明顯的治療效果。對動物骨髓性白血病1498、漿細胞性骨髓瘤、腺癌755均有抑制活性作用。
2. 山油柑鹼能降低吉田腹水瘤細胞分裂指數,能影響癌細胞核酸的生成,顯著降低L615小鼠脾中RNA的含量,而對正常動物組織中RNA和DNA的含量無顯著影響。
[抗癌套用]
1. 治療各種癌症 山油柑根皮或樹皮15~30g,水煎服,或研末服。《抗癌本草》
2. 治療胃癌、霍奇金病、骨纖維肉瘤 山油柑鹼50mg,口服,每日2~3次,4周為1療程。《抗癌本草》
【毒性】:小白鼠腹腔注射樹皮的氯仿提取物250mg/kg,出現活動減少,耳廓反射和痛覺反射消失,最後死亡[A-25]。在印度用於毒魚[1]。
【化學成分】:皮含酚類化合物6—去甲山油柑素(6—demethylacrohylin)(77-8)、山油柑雙素(acrovestone)、山油柑素(acronylin)(77—9)[2]、山油柑萜醇(bauerenol)[3],葉含揮髮油,其中含儼蒎烯和檸檬烯(limonene)[4];葉和木材中含生物鹼吳茱萸春鹼(evolitrine)(77—10)和香草木寧(kokusaginine)(77—11)[5]。
使用價值
本種的樹皮鬆脆,纖維短,不甚發達,故樹皮剝落時呈不規則片狀。莖幹的下部樹皮含鞣質16.72%(據云南樣品分析)。木材為
散孔材,無心邊材之區別,材色淺黃,紋理直行,不變形,易加工,在海南列為五類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