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魚科

飛魚科

飛魚科,頜針魚目的1科,共有8屬50種,通稱飛魚,體型較短粗,稍側扁,吻短鈍,口端位,兩頜具細齒,有些種類犁骨齶骨或舌上具齒,鼻孔兩對,較大,緊位於眼前,體色一般背部較暗,為熱及暖溫帶水域集群性上層魚類,以太平洋種類為最多,印度洋及大西洋次之。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飛魚科
  • 別稱:飛魚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輻鰭魚綱
  • :頜針魚目
  • 亞目:鶴鱵亞目
  • 屬數量:8屬
  • 種數量:50種
  • 所屬水域:熱及暖溫帶
  • 生活習性:集群性
基本信息,飛行原理,飛行原因,外形特徵,相關資料,種類介紹,少鱗燕鰩,真燕鰩,經濟價值,

基本信息

飛魚科,共有8屬50種,通稱飛魚,為熱帶及暖溫帶水域集群性上層魚類,以太平洋種類為最多,印度洋大西洋次之,中國及臨近海域記錄有6屬38種,以南海種類為最多。飛魚體型較短粗,稍側扁,吻短鈍,口端位;飛魚由於發達的肩帶和胸鰭,以及尾鰭和腹鰭的輔助,能夠躍出水面,滑翔可達100米以上。

飛行原理

飛魚的“飛行”其實只是一種滑翔而已。科學家們用攝影機揭示了飛魚“飛行”的秘密,結果發現,飛魚實際上是利用它的“飛行器”尾巴猛撥海水起飛的,而不是像過去人們所想像的那樣,以為是靠振動它那長而寬大的胸鰭來飛行。飛魚在出水之前,先在水面下調整角度快速遊動,快接近海面時,將胸鰭和腹鰭緊貼在身體的兩側,這時很像一艘潛水艇,然後用強有力的尾鰭左右急劇擺動,劃出一條鋸齒形的曲折水痕,使其產生一股強大的衝力,促使魚體像箭一樣突然破水而出,起飛速度竟超過18米每秒。
飛魚飛魚
飛出水面時,飛魚立即張開又長又寬的胸鰭,迎著海面上吹來的風以大約15米/秒的速度作滑翔飛行。當風力適當的時候,飛魚能在離水面4~5米的空中飛行200~400米,是世界上飛得最遠的魚。有人曾在熱帶大西洋測得飛魚最好的飛翔記錄:飛行時間90秒,飛行高度10.97米,飛行距離1109.5米。
當飛魚返回水中時,如果需要重新起飛,它就利用全身尚未入水之時,再用尾部拍打海浪,以便增加滑翔力量,使其重新躍出水面,繼續短暫的滑翔飛行。顯而易見,飛魚的“翅膀”其實並沒有扇動,而只是靠尾部的推動力在空中作短暫的“飛行”。有人曾做過這樣的試驗,將飛魚的尾鰭剪去,再放回海里,由於它沒有像鳥類那樣發達的胸肌,不能扇動“翅膀”,所以斷尾鰭的飛魚再也不能騰空而起了。

飛行原因

海洋生物學家認為,飛魚的飛翔,大多是為了逃避鮪魚、劍魚等大型魚類的追逐,或是由於船隻靠近受驚而飛。
海洋魚類的大家庭並不總是平靜的,飛魚是生活在海洋上層的中小型魚類,是鯊魚、鮮花鰍、鮪魚、劍魚等兇猛魚類爭相捕食的對象。飛魚在長期生存競爭中,形成了一種十分巧妙的逃避敵害的技能:躍水飛翔,可以暫時離開危險的海域。因此,飛魚並不輕易躍出水面,只有遭到敵害攻擊時,或受到輪船引擎震盪聲的刺激時,才施展出這種本領來。但有時候,飛魚由於興奮或生殖等原因也會躍出水面,有時候飛魚則會無緣無故地起飛。當然,飛魚這種特殊的“自衛”方法並不是絕對可靠的。在海上飛行的飛魚儘管逃脫了海中之敵的襲擊,但也常常成為海面上守株待兔的海鳥,如“軍艦鳥”的“口中食”。
飛魚飛魚
飛魚就是這樣一會兒躍出水面,一會兒鑽入海中,用這種辦法來逃避海里或空中的敵害。飛魚具有趨光性,夜晚若在船甲板上掛一盞燈,成群的飛魚就會尋光而來,自投羅網撞到甲板上。飛魚的肉特別鮮美,肉質鮮嫩,是上等菜餚。

外形特徵

1、體型較短粗,稍側扁;吻短鈍,口端位;兩頜具細齒,有些種類犁骨、齶骨或舌上具齒。
特徵特徵
2、鼻孔兩對,較大,緊位於眼前;鰓膜與鰓峽不相連,鰓膜條骨9~12;上咽部具齒叢;大向後延伸;無幽門盲囊;被大圓鱗,易脫落,頭部多少被鱗;側線低,近腹緣。
3、臀鰭位於體後部,約與背鰭相對無鰭棘胸鰭特別長最長可達體長的3/4,呈翼狀一般可達或超過背鰭起點;有些種類腹鰭發達,尾鰭深叉形,下葉長於上葉。
4、體色一般背部較暗,腹側銀白色,胸鰭色各異,有黃暗色斑點,或淡黃色,或具淡黃白色邊緣,或條紋。
5、產浮性卵,卵膜上具突起,或長絲狀突起。有些種類有季節性近海洄游習性,形成漁汛。

相關資料

鶴鱵亞目的四科中,竹刀魚科的秋刀魚是人們所熟悉的桌上佳肴,屬於季節洄游性魚種,但未見於台灣附近海域;另外的鶴鱵、鱵與飛魚三科,則同屬大洋表層游泳的魚類。
飛魚胸鰭明顯,很容易分辨。鱵和鶴鱵則像親兄弟,一般而言,它們的體型都比飛魚細長,其中鶴鱵最長,最大可達100公分以上,口大,且上下頜一樣長,而鱵的體型較鶴鱵短些,其下頜比上頜長的多,所以鱵又稱半喙魚。它們各鰭的位置都差不多,尾鰭也都是下葉較上葉長。有少數上下頜並不突出的鱵科魚類,看起來和飛魚很像,其中有兩個屬的胸鰭比較長,可以和飛魚一樣飛行一小段的距離,所以又稱為飛鱵。

種類介紹

少鱗燕鰩

少鱗燕鰩(Cypselurus oligolepis),隸于飛魚科燕鰩屬。
胸鰭特別長,鰭膜不具斑點。腹鰭長,位於體後部。尾鰭叉狀,下葉長於上葉。上下頜牙三叉狀。齶骨有牙。側線位低,側線鱗46~48個。暖水性中上層魚類。體長一般為115-185毫米。喜近水面游泳,常躍出水面,借胸鰭伸展可在水面滑翔一定距離。分布於印度洋和太平洋。我國僅見於南海。

真燕鰩

真燕鰩(Prognichthys agooz),隸于飛魚科真燕鰩屬。
體長而扁圓,略呈梭形;一般體長20-30厘米,體重400-1500克。背部頗寬,兩側較平至尾部漸變細,腹面甚狹;頭短,吻短,眼大,口小。胯骨有牙,牙細,上下頜成狹帶狀。背鰭一個,於體的後部與臀鰭相對;胸鰭特長且寬大,可達臀鰭末端;腹鰭大,後位,可達臀鰭末端;兩鰭伸展如同蜻蜒翅膀。側線位極低,近於腹緣。尾鰭深叉形,下葉長於上葉。被大圓鱗,鱗薄極易脫落。頭、體背面青黑色,腹部銀白色,背鰭及臀鰭灰色,胸鰭及尾鰭淺黑色。側線位低,側線鱗54~66個。暖溫性中上層魚類,常成群,喜近水面游泳,常躍出水面,借胸鰭伸展而滑翔一定距離,有時可達幾十米,分布於北太平洋西部,中國產於東海北部、黃海渤海

經濟價值

飛魚是許多熱帶海域國家重要的漁獲物之一,特別是島嶼地區。漁民多半可用定置網、流刺網或圍網來捕獲,而夜間有趨光習性者則可用焚寄網(燈火漁業、火誘網)捕獲。每年春夏季是台灣地區的飛魚漁期,東部產量較多,是蘭嶼達悟族人的重要食物。飛魚卵也是許多老饕喜愛的美食。
飛魚飛魚
飛魚的產卵習性很特別,它們生下來的卵塊,需要附著在海面的飄浮物上,例如馬尾藻的下面,甚至於連飄浮的竹竿或雜物,它也可以利用。所以每年一到春夏飛魚產卵的季節,漁民就到它們的產卵場布放很多草蓆,誘騙飛魚來草蓆下面產卵。由於飛魚卵售價高,且常外銷日本,因此漁民爭相捕撈的結果,已使飛魚的數量越來越少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