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颱風科羅旺(英語:Severe Typhoon Krovanh,國際編號:1520,聯合颱風警報中心:20W)為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第20個被命名的風暴。“科羅旺”一名由高棉提供,意為一種樹。
該系統於2015年9月16日3時許被日本氣象廳升格為熱帶風暴並命名,隨後被中央氣象台升格為熱帶風暴,9月17日2時許被中央氣象台和日本氣象廳先後升格為颱風,當日17時許被中央氣象台升格為強颱風,9月21日2時被中央氣象台停止編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強颱風科羅旺
- 外文名:Severe Typhoon Krovanh
- 國際編號:1520
- 起編日期:2015年9月14日
- 停編日期:2015年9月26日
- JTWC數據:100kt
- CMA數據:45m/s
- JMA數據:85kt
命名由來,發展過程,
命名由來
為避免颱風名稱的混亂,1997年11月25日-12月1日,有關國家和地區在香港舉行的世界氣象組織(簡稱WMO)颱風委員會第30次會議上決定規範颱風的命名,其中,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熱帶氣旋,採用具有亞洲風格的名字命名,其命名方法是:事先制定一個命名表,然後按照順序年復一年地循環重複使用。該命名表共140個名字,由WMO所屬的亞太地區的14個成員國和地區提供。其中“科羅旺”是高棉提供的10個名字之一,意為一種樹。
發展過程
9月14日0時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對其在24小時內形成為熱帶氣旋的機會給予“LOW”的評級。當日3時30分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在24小時內形成為熱帶氣旋的機會直接提升為“HIGH”,並同步發出熱帶氣旋形成警報(TCFA)。稍後日本氣象廳將其升格為熱帶低氣壓。當日9時許,日本氣象廳對其發布烈風警報(GW)。
9月15日3時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升格為熱帶低壓,並給予其正式編號20W。當日該系統發展較慢,組織鬆散,移動亦飄忽不定,採取一條蛇形路徑,向西偏北移動後突然以90度轉往北偏東方向,但半日後在副熱帶高壓脊影響下再度往西北轉向,回到原來的移動方向。之後系統在垂直風切變微弱的環境中開始整合,強度穩步上揚。
9月16日3時許,日本氣象廳將其升格為熱帶風暴,給予其國際編號1520,並將其命名為科羅旺。稍後中央氣象台和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亦先後將其升格為熱帶風暴。當日11時許,日本氣象廳將其升格為強熱帶風暴。此時科羅旺的中心密集雲團已經形成,並開始發展出“雲捲風眼”。而由於副熱帶高壓脊支配西北太平洋,其南面深厚的東風帶引領科羅旺穩定地向西偏北方向移動,移速約15km/h。當日17時許,中央氣象台將其升格為強熱帶風暴。
9月17日2時許,中央氣象台和日本氣象廳先後將其升格為颱風,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升格為一級颱風。此時受惠於垂直風切變微弱、海水炎熱和高空輻散良好的環境,科羅旺繼續增強,打通分別向赤道和極地的雙向流出通道,中心密集雲團進一步鞏固,並打開風眼。當日14時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升格為二級颱風。當日17時許,中央氣象台將其升格為強颱風。當日20時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進一步將其升格為三級颱風。此時科羅旺移至副熱帶高壓脊西南側,路徑變得偏西北,移速維持在15km/h左右,而科羅旺亦在晚上達到強度巔峰。
9月18日早晨,科羅旺沿副熱帶高壓脊西側作順時針轉向,採取北至北偏西的移動路線,同時系統西面捲入乾空氣使對流衰減,加上開始受西風帶影響,垂直風切變明顯加強,使科羅旺轉趨減弱。當日14時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降格為二級颱風。
9月19日2時許,中央氣象台將其降格為颱風,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降格為一級颱風。此時科羅旺已轉向東北方向移動,強度繼續減弱,風眼變得模糊不清。
9月20日2時許,中央氣象台和日本氣象廳先後將其降格為強熱帶風暴,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降格為熱帶風暴。此時受到更強烈的風切變以及水溫下降導致能量供應減少的影響,科羅旺的中心密集雲團被毀壞,深層對流向東北切離,且風眼被完全填塞,低層環流中心甚至局部外露。同時科羅旺亦受到冷空氣入侵而逐漸發展出鋒面,並開始轉化為溫帶氣旋。當日14時許,中央氣象台將其降格為熱帶風暴。當日23時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對其發布最後警報(FW)。
9月21日2時,中央氣象台認定其變性為溫帶氣旋並對其停止編號,稍後日本氣象廳亦認定其轉化為溫帶氣旋。此後該系統繼續北上,但到北海道以東時卻突然掉頭南移,再逐漸轉向偏東。科羅旺的殘餘系統仍維持足足一星期,最終在9月28日才徹底消散。
在事後發布的最佳路徑中,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巔峰強度由105kt下調至100k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