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名由來
為避免颱風名稱的混亂,1997年11月25日-12月1日,有關國家和地區在香港舉行的世界氣象組織(簡稱WMO)颱風委員會第30次會議上決定規範颱風的命名,其中,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熱帶氣旋,採用具有亞洲風格的名字命名,其命名方法是:事先制定一個命名表,然後按照順序年復一年地循環重複使用。該命名表共140個名字,由WMO所屬的亞太地區的14個成員國和地區提供。其中“天兔”是日本提供的10個名字之一,意為天兔座。
發展過程
11月7日凌晨,該熱帶擾動自東向西越過國際日期變更線,移入
西北太平洋境內。當日3時許,日本氣象廳將其認定為低壓區。當日6時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對其在24小時內形成為熱帶氣旋的機會給予“LOW”的評級。
11月8日14時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在24小時內形成為熱帶氣旋的機會提升為“MEDIUM”。
11月9日9時30分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在24小時內形成為熱帶氣旋的機會進一步提升為“HIGH”,並同步發出
熱帶氣旋形成警報(TCFA),稍後日本氣象廳將其升格為熱帶低氣壓。
11月10日9時30分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在24小時內形成為熱帶氣旋的機會降低為“MEDIUM”,並取消熱帶氣旋形成警報,稍後日本氣象廳認定其完全消散。
11月11日14時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在24小時內形成為熱帶氣旋的機會進一步降低為“LOW”。
11月12日9時許,日本氣象廳再次將其認定為低壓區。
11月14日21時許,日本氣象廳再次將其升格為熱帶低氣壓。
11月15日4時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再次將其在24小時內形成為熱帶氣旋的機會提升為“MEDIUM”。
11月17日22時30分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再次將其在24小時內形成為熱帶氣旋的機會提升為“HIGH”,並同步發出熱帶氣旋形成警報(TCFA)。
11月18日3時許,日本氣象廳對其發布
烈風警報(GW)。當日15時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升格為熱帶低壓,並給予其正式編號33W。
11月20日8時許,香港天文台將其升格為熱帶低氣壓。當日14時許,中央氣象台將其認定為熱帶低壓。
11月22日20時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率先將其升格為熱帶風暴。當日21時許,日本氣象廳亦將其升格為熱帶風暴,給予其國際編號1829,並將其命名為天兔。當日23時許,中央氣象台將其升格為熱帶風暴。
11月23日8時許,日本氣象廳將其升格為強熱帶風暴,稍後香港天文台將其升格為熱帶風暴。當日20時許,中央氣象台將其升格為強熱帶風暴。
11月24日8時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升格為一級颱風,稍後香港天文台將其升格為強烈熱帶風暴。當日14時許,日本氣象廳將其升格為颱風。當日20時許,日本氣象廳將其降格為強熱帶風暴。
11月25日8時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和香港天文台先後將其降格為熱帶風暴。當日11時許,日本氣象廳將其降格為熱帶風暴。當日中午,“天兔”在越南南部沿海登入,登入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有10級(25m/s),中心最低氣壓為988百帕。當日17時許,中央氣象台將其降格為熱帶風暴。當日20時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降格為熱帶低壓。當日23時許,中央氣象台和香港天文台先後將其降格為熱帶低壓,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對其發出最後警報(FW)。
11月26日5時,中央氣象台對其停止編號。當日8時許,日本氣象廳將其降格為熱帶低壓,稍後香港天文台將其降格為低壓區。
11月27日9時許,日本氣象廳認定其完全消散。
在事後發布的最佳路徑中,日本氣象廳認定其在11月22日8時就已加強為熱帶風暴,但將其巔峰風速由65kt下調至60kt;中央氣象台則將其巔峰風速由30m/s上調至33m/s。
預報預警
菲律賓
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於2018年11月19日5時發出一號風暴信號,11月22日11時解除一號風暴信號。
中國
中央氣象台:中央氣象台於2018年11月21日18時發布熱帶低壓預報,11月23日6時發布颱風藍色預警,11月24日18時解除颱風藍色預警。
颱風影響
菲律賓
越南
截至2018年11月26日下午,“天兔”共造成越南3人死亡,且導致
胡志明市一帶出現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