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熱帶擾動是
熱帶氣旋的胚胎狀態。是一群沒有明顯組織的雷暴雲。可能有機會發展成熱帶氣旋。它也可能是熱帶氣旋減弱後的殘餘。 熱帶擾動是熱帶地區的重要天氣系統。廣義上的熱帶擾動,泛指熱帶地區大氣中各種尺度的擾動,如熱帶輻合區波動、
熱帶氣旋、
季風低壓、
東風波、赤道波等,它們在地面天氣圖上有的並無閉合等壓線,僅呈現風的氣旋性旋轉或切變。
形成條件
雖然每個熱帶氣旋形成的地區,達到的強度各不相同,但是人們從大量熱帶氣旋的發生與發展的觀測資料中,歸納出了幾種熱帶氣旋形成必備的基本條件,目前大家公認的四點是:
要有一個原先存在的擾動
熱帶氣旋都是從一個原先存在的熱帶低壓擾動發展而形成的。據我國的統計,西太平洋一南海地區熱帶氣旋來源於四種初始擾動熱帶輻合帶中的擾動,占80%~85%;東風波,約占10%;中高緯長波槽中的切斷低壓,或高空冷渦,約占5%;斜壓性擾動,約占5%以下。
暖性洋面,海水溫度高於26.5℃
熱帶海洋上低層大氣的溫度和濕度,主要決定於海表面水溫(SST),SST越高,則低層大氣的氣溫越高、濕度越大,位勢不穩定越明顯。熱帶氣旋形成於SST>26°~27°C的暖洋面上,一般來說,全球熱帶海洋面上全年都滿足此條件,只有赤道東南太平洋全年SST<26.5℃,這是這裡沒有熱帶氣旋發生的主要原因。
在西北太平洋上,夏季的海溫特別高,SST>30℃的區域東西長20~25個經距,南北寬10個緯距(稱為西太平洋暖池),SST>29°C的範圍則更大,這個高海溫區和夏季ITCZ位置相接近。這種極為有利的海溫條件與大氣條件是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最為頻繁的重要原因。
生成位置一般距離赤道5個緯距之外
地轉參數的作用有利於氣旋性渦旋的生成。在不考慮摩擦作用並忽略傾斜項的等壓面坐標系中的渦度方程如下:
該式表明,對給定的輻合值,渦度隨時間的變化正比於絕對渦度的大小。在赤道上f=0,如果擾動的相對渦度也為零(ζ=0),則無論輻合有多大,擾動的渦度也不會增加。在離開赤道一定緯度的地區f≠0,輻合能引起渦度的增大,並且對相同的輻合,離開赤道越遠渦度的產生率越高。
因此,熱帶氣旋都生成於距赤道5個緯距以外的熱帶海洋上,只有西北太平洋有個別熱帶氣旋形成於3°N附近。但在赤道附近3個緯距以內從未發現有熱帶氣旋形成。
整個對流層風的垂直切變要小
對流層風速垂直切變的大小,決定著一個初始熱帶擾動中分敵的對流釋放的潛熱,能否集中在一個有限的空間之內。如果垂直切變小,上下層空氣相對運動很小,則凝結釋放的潛熱始終加熱一個有限範圍內的同一些氣柱,而使之很快增暖形成暖中心結構,初始擾動能迅速發展形成熱帶氣旋。反之,如果上下切變大,潛熱將被很快輸送出擾動區的上空,不能形成暖性結構,也不可能形成熱帶氣旋。
需要強調的是這些條件僅是必要條件,不是充分條件,在熱帶洋面上,滿足以上條件的時間和海域很多,相比較而言,熱帶氣旋發生得較少。根據這些條件來預報熱帶氣旋的發生,是很難成功的。
分類
熱帶擾動可按不同的方式分類。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按未來24小時發展為熱帶氣旋的機會分為LOW/MEDIUM/HIGH(此時發出熱帶氣旋形成警告).(舊為POOR/FAIR/GOOD)
擾動一旦被評級為HIGH,說明它極有可能發展成為熱帶低壓(50%以上)。此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會發出熱帶氣旋形成警報。
按照熱帶擾動的性質或形態,可分為季風低壓、東風波、熱帶輻合帶擾動等。
編號
因為熱帶擾動是熱帶氣旋的前身,所以用數字90~99進行編號,不同洋面上的擾動(熱帶擾動)採用不同的後綴,具體如下:
西北太平洋—W(WP)
中太平洋—C(CP)
東北太平洋—E (EP)
北大西洋—L(AL)
孟加拉灣—B(IO)
阿拉伯海—A(IO)
南太平洋—P(SH)
南印度洋—S(SH)
南大西洋—Q(SL)
地中海—M(無正式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