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渡揚子江》是元朝詩人吳萊創作的一首七言古詩。該詩寫作者在風雨中渡長江時所見到的波瀾壯闊的景象,以及由此而生髮的天地無情,古今變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而惟有長江永恆流淌的感受。該詩雄俊而不艱澀,豪邁而不險怪。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風雨渡揚子江
- 作者:吳萊
- 創作年代:元朝
- 出處:《元詩選》
- 作品體裁:七言古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風雨渡揚子江
大江西來自巴蜀,直下萬里澆吳楚。
我從揚子指蒜山,舊讀水經今始睹。
平生壯志此最奇,一葉輕舟傲煙雨。
怒風鼓浪屹於城,滄海輸潮開水府。
淒迷灩澦恍如見,漭滉扶桑杳何所?
須臾草樹皆動搖,稍稍黿鼉欲掀舞。
黑雲鯨漲頗心掉,明月貝宮終色侮。
吟倚金山有暮鐘,望窮採石無朝櫓17。
誰歟敲齒咒能神,或有傴身言莫吐19。
向來天塹如有限,日夜軍書費傳羽。
三楚畸民類魚鱉,兩淮大將猶熊虎。
錦帆十里徒映空,鐵鎖千尋竟然炬。
桑麻夾岸收戰塵,蘆葦成林出漁戶。
寧知造物總兒戲,且攬長川入樽俎。
悲哉險阻惟白波,往矣英雄幾黃土?
獨思萬載疏鑿功,吾欲持觴酹神禹。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揚子江:長江下游,以揚州的揚子津得名。此指揚州附近的長江。
2.西來自巴蜀:長江流經巴、蜀而東下,故云。巴蜀,古代兩個國名,大致包括今天的四川省全境。
3.澆:洗,灌。吳楚:周代的兩個諸侯封國,其地在長江中下游一帶。這裡泛指長江流經的今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等省的廣大地區。
4.蒜(suàn)山:在今鎮江市西,北臨長江。
6.壯志:指遨遊山水的豪情壯志。此:這一回。
7.傲:嘯傲,狂放不受約束。
8.屹(yì)於城:形容巨浪排空聳立,比城牆還高。屹,高聳的樣子。
9.滄海:大海。輸:送。開:開闢,開拓。水府:舊稱水神為水府,鎮江金山有水府廟。這裡指水勢浩大。
10.淒迷:迷濛不清的樣子。灩(yàn)澦(yù):即灩澦堆,位於四川奉節以東的瞿塘峽中的一個著名險灘。恍:仿佛。
11.漭(mǎng)滉(huàng):水勢廣大無邊的樣子。扶桑:本為神木名,傳說太陽從此樹升起,後也指日出之處。杳(yǎo):渺遠。何所:在哪裡。
12.須臾(yú):一會兒。
13.稍稍:漸漸。黿(yuán):大鱉。鼉(tuó):鼉龍,形狀像鱷魚的水中動物。
14.鯨漲:形容江水湧起的濤浪像鯨魚在水中拱起來一樣。心掉:心驚。
15.貝宮:用珠貝等寶物所建的水下宮殿。色侮:黯然失色。
16.倚:憑望。金山:在江蘇鎮江西北,原來在江中,後來沙漲成陸,遂與南岸相連。山有金山寺,為著名古剎。
17.望窮:極力遠望。採石:即采石磯,在安徽當塗西北,牛渚山突入長江之中形成此磯,這一帶江流狹窄,地勢險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臨江有太白樓等勝跡。朝(zhāo)櫓:清晨出發的帆船。櫓,代指船。
18.歟(yú):助語詞。能神:能有神效。
19.或有:也有人。傴:曲背。
20.天塹(qiàn):天然的壕溝,這裡指長江。如有限:好像給大地劃了界限。
21.費:耗用。羽:羽書。古代緊急公文插羽毛為標記,以示飛速傳遞之意。
22.三楚:古有西楚、南楚、東楚之說,包括今安徽、河南、湖南、湖北、江蘇等地區。畸(jī)民:殘餘之民,即遺民。畸,殘餘。
24.錦帆十里:指隋煬帝在運河中乘船巡遊揚州事。錦帆,錦綢制的船帆。徒:白白地。映空:輝映著天空。
26.收戰塵:指戰爭已平息。
27.寧知:豈知,怎能知道。造物:指有意志的天。多兒戲:常常與人們開玩笑。
28.且:暫且,權且。攬:引取。長川:指長江。樽俎(zǔ):古代盛酒和放肉的器具。這裡指宴飲之事。
29.白波:翻滾著白色浪花的波濤。
30.英雄幾黃土:過去的英雄豪傑已經變作了幾堆黃土。
31.疏鑿功:指夏禹治水的事業。疏,疏通河道。鑿,鑿石開山,使水暢流。
白話譯文逐句全譯
大江從巴蜀的天上飄下,奔騰萬里而來,給吳楚送上一江浪花。
駕著一葉輕舟,橫渡過大江,從前讀《水經》時,對於揚子江只限於文字上的了解,現在才是親眼看到了。
在平生所抱的壯志中,這一次遨遊時最奇特的了,駕著一葉輕舟嘯傲於煙雨茫茫的大江之中。
狂風捲起排排波浪,波浪象重重城牆,滄海之神也打開水府,天地在風浪中搖盪。
不知何處是淒迷的灩澦,不知何處是蒼茫的扶桑。
更不見江邊的草樹,只有黿鼉在江中狂舞。
天上黑雲已與波浪相吻,明月早不知躲到何處。
依憑金山,吟誦詩篇,聽到了金山寺的暮鐘,采石磯已不見舊時的船櫓。
在險風惡浪中,船上有的人念咒祈神,有的人嚇得蜷著身子不敢作聲。
大江像一道天塹,把千古河山一劈兩半,茫茫大地,烽火連天,年年歲歲,羽書飛傳。
兩岸的人民地號天哭,兩岸的將軍如熊似虎。
十里戰船,旌旗遮蔽天空,千尋鐵鎖,匆匆化為一炬。
戰事平息了,農業漁業已經恢復,人民也安定下來了。
造物之神導出興亡悠悠,姑且引取大江的風景為我痛飲時作觀賞之資吧。
如今只有滔滔的白波,已流逝了多少千古風流。
惟有那疏鑿長江的大禹,和長江一樣天長地久。
創作背景
作者吳萊生平遊歷甚廣,凡中原奇絕之處,歌舞戰爭之地,東海島嶼奇觀,莫不形之於詩。山川壯麗開擴了他的胸襟,也形成了他凌厲雄健的詩風。作者自延祐七年(1320)試禮部落第後,曾壯遊京師、河、淮一帶,該詩約作於元文宗在位時(1328—1332),是作者在遊覽古城揚州後,渡江揚子江即(長江)有感而作。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該詩大致可分前後二段。前段純用賦體,寫渡江所見。
詩一開始就描繪了長江壯麗景色,氣勢閎壯之極。詩寫長江導源,萬里而下,作者乘一葉扁舟,航行於煙雨迷濛之中,極力渲染江景的“雄”和“奇”。“直下萬里澆吳楚”句,氣勢壯闊,其中一“澆”字,尤覺新奇。澆,一般用作小水量的澆灌,但這裡的“澆”卻不同:以長江的特大水量,由萬里之遠,居高臨下,直澆在吳楚的土地上。同時,“澆” 之一詞,還有澆灌、灌溉等含義。吳楚土地肥沃,水量充沛,與此“澆”字大有關係。接著,寫作者站在船上,遙指對江蒜山,深為能夠身臨奇境而感到自豪和滿足。
“怒風鼓浪屹於城”以下,肆筆寫風浪:怒風鼓浪,高涌如城,東海波濤,直灌江內。作者縱目想像,仿佛見到上游三峽灩澦堆淒迷景象,又仿佛見到東海扶桑國浩瀚海水,一望無涯。在波濤中,草樹搖曳,黿鼉出沒,水面鯨魚掀浪,水中貝宮顛動。近聽金山寺暮鐘聲聲,遠眺采石磯片帆無蹤。天南地北,海闊天空,作者將所見與所想的景物混雜在一起寫,既有現實的即景描繪,也有想像數百里乃至數千里外的江景、海景,再加上神話色彩(如“水府”“貝宮”等均是)、擬人手法等等,將開闊水域、雄偉江景,描繪出來了。
名家點評
中國散曲研究會會員鄭家治《古代詩歌史論 題材論 體裁論 美學論》:“吳萊的《風雨渡揚子江》從‘大江西來自巴蜀,直下萬里澆吳楚’寫起,貫通長江上中下游,手法多變,筆力勁健。”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呂晴飛《中國歷代名詩今譯》:“該詩瑰瑋而有奇氣,確是優秀之作,但卻不夠流宕。”
作者簡介
吳萊(1297―1340),字立夫,本名來鳳,浙江浦江人。延祐間(1314—1321)舉進士不第,退居深裊山中,鑽研經史,著《尚書標說》《唐律刪要》等。尤喜論文,黃溍稱其文“嶄絕雄深,類秦、漢間人所作。”有《淵穎集》。門人私謚為淵穎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