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蝕作用

風蝕作用

風蝕作用是指風力對地表岩土的破壞作用。它包括風直接的吹蝕作用和風沙的磨蝕作用,這兩種作用彼此相輔相成。風蝕作用的強度取決於風速和地表物質結構及地形狀況。風蝕作用以近地面23厘米高度內最強烈,許多風蝕微地貌( 如石蘑菇) 都表現了這個特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風蝕作用
  • 外文名:Wind erosion
  • 定義:地表物質在風力作用下脫離原地
  • 表現形態:吹蝕作用、磨蝕作用
作用機制,表現形態,

作用機制

地表物質在風力作用下脫離原地,稱為風蝕作用。風蝕作用包括吹蝕作用和磨蝕作用。風吹經地面時,因為地面不平,氣流發生亂流作用,可以吹揚地面的沙粒。風吹起沙粒並挾帶沙粒向前移動,形成風沙流,運動的沙粒對岩石表面或岩石裂隙等凹部進行摩擦和旋磨,因此風蝕作用實際上包括對地表的吹蝕使沙離開地表,從而使地表物質遭受破壞,並對岩石磨蝕,即指風沙流移動時,沙粒對地表物質的衝擊、摩擦。風沙流的含沙量是隨高度增加而減少的,絕大部分顆粒在距地面30厘米以下運動,特別集中在10厘米以下運動。因此沙主要是貼近地面遷移的風蝕作用隨離地面高度的增加而減弱,這些作用在乾旱地區最為活躍,由於土壤、岩石大都是裸露的,幾乎整個地面都受到吹蝕。風在進行吹蝕時具有選擇性。最小的顆粒,象粘土和粉砂之類最容易被揚起並上升到高空。沙粒僅僅為中等強度以上的風所移動,並貼近地面遷移。礫面碎屑在平坦地面上受強風作用而發生滾動,但它們不會移動很遠。

表現形態

吹蝕作用是指風單純依靠氣流的衝擊力和紊流作用 , 把暴露地表的部分鬆散細小碎屑吹離地表的過程,叫吹揚作用。吹蝕作用的強度主要取決於風力大小、地表碎屑顆粒的粒徑及其聯結力。把鬆散無聯結的大小不同的碎屑吹起來的臨界風速(起沙風速)是不同d 。風力愈大、地表碎屑愈細,吹蝕作用愈強。地表碎屑的粒度大於2.0毫米的地區(基岩裸露與戈壁區)吹蝕作用就很難發生。而歸粒細小的鬆散沉積物分布區吹蝕作用就易於出現。除此以外,地表的其他性質,如植被、土壤溫度、地形起伏、地表糙度等,也可引起起沙風速的改變。地面植物多、土壤陰濕、地形起伏大、糙度大,起沙風速必將增大。
磨蝕作用是指由於風沙流貼近地面運動,運動的沙粒對地表物質(岩石等)進行的衝擊、摩擦作用的過程。磨蝕作用的強度也決定於風力的大小,同時和氣流中夾帶著的砂粒的數量和大小也有關。一般情況下,只有大於0.2毫米的砂粒才有明顯的磨蝕作用,而這樣的顆粒即使在強風作用下也只能被吹揚到距地3-4米高的地方,所以磨蝕作用還明顯地受高度的限制。據觀測,絕大部分沙粒都在距地表30厘米以下。因此,近地表部分,磨蝕作用特別顯著。
風的吹蝕作用和磨蝕作用是互相聯繫的過程,實際上總是同時同地進行著的。沒有吹蝕作用吹起砂粒,就根本談不上磨蝕作用,而風砂流的衝撞對歐揚作用也有促進。據研究,對同樣的砂粒,夾砂風的起動風速要比無砂風的起動風速小20%。所以我們應把風蝕作用看成是吹蝕作用與磨蝕作用的有機綜合。但在不同的條件下,吹蝕和磨蝕的表現、程度是不一樣的,一般說來,在基岩裸露的地區,磨蝕的作用較為明顯,而在地表是由鬆散而細小的物質所組成的地區,則吹蝕作用就顯得更為突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