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成作用指風以自身的力量和所挾帶的砂石對地表岩石、鬆散沉積物的破壞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風成作用
- 外文名:eolation
- 定義:風以自身的力量對地表的破壞作用
- 分類:吹揚作用和磨蝕作用
- 又稱:風蝕作用
- 所屬學科:地理學
分類,吹揚作用,磨蝕作用,風成地貌,風棱石,蜂窩石和風成穴,風成蘑菇、搖擺石和風成柱,風成谷、風成殘丘、風成壟槽和風城,風成窪地和風成湖,
分類
吹揚作用
吹揚作用(deflation)是指風將地表鬆散沉積物揚起吹走的作用。吹揚作用是一種單純的風力作用。在風的吹揚作用下,一些鬆散堆積中的細小顆粒被風吹走,礫石將留在原地。吹揚的強弱程度取決於風力的大小、鬆散物的粒徑和地面植被發育狀況。吹揚作用在風速大、地面乾燥、植被稀少及鬆散物覆蓋區尤其強烈。所以吹揚作用主要見於沙漠及海灘等地。
磨蝕作用
磨蝕作用(abrasion)是指風沙對地表岩石鬆散碎屑物表面衝擊、摩擦和鑽進岩石裂隙、凹坑中旋磨的作用。磨蝕強弱程度取決於風力的大小、碎屑挾帶量、距地面的高度和地面岩性。風沙流的含沙量隨高度增加而減少,因此在近地面附近磨蝕作用特彆強烈。因此沙漠地區常可見電線桿基部磨蝕變細。
吹揚和磨蝕作用密切相關,相互影響,吹揚引起磨蝕,磨蝕促進吹揚,吹揚使風沙為磨蝕提供了動力,而磨蝕所產生的碎塊、砂、塵土,為吹揚創造了有利條件。由於吹揚、磨蝕的共同作用,地表產生了特有的地貌形態。
風成地貌
風棱石
風棱石(ventifact)是具有多個磨光面,邊棱明顯的礫石。一般認為,風棱石的形成是受多個風向吹蝕,或某種外因(颳大風或流水)使礫石翻轉再吹蝕而形成的。然而據作者在新疆北山戈壁灘觀察,對絕大多數風棱石而言,主要是由於岩石受構造裂隙和物理風化的次生裂隙切割成岩塊再經風成作用形成。
蜂窩石和風成穴
風成穴(blowhole)是將岩石中薄弱部分磨蝕成凹陷後,進一步通過風沙的旋磨作用加深成洞。
風成蘑菇、搖擺石和風成柱
風成蘑菇(mushroom rocks)是指上大下小的蘑菇狀石塊,反映風沙流對岩石近地表部分的衝擊、磨蝕作用較強。
搖擺石(roggan)又稱為風動石。持續的風蝕使石塊下部變得很細,僅有很少部分粘連,仿佛能被大風吹動,故稱為搖擺石。
風成柱(deflation column)是指岩性均一、垂直節理發育的岩石,在風長期吹蝕下,形成孤立的石柱。
風成谷、風成殘丘、風成壟槽和風城
風成谷(aeolian valley)是指乾旱氣候區內地表徑流形成的沖溝,經風成作用被加寬加深,形成大小不等、縱橫交錯、雜亂無章、形狀不規則的溝谷。經強勁風沙流長期風成後,順主導風向可出現幾至幾十千米長的風成谷。
風成殘丘(wind erosion unaka)是指由風成谷不斷擴展所殘留下的島狀高地或孤丘,高10~30m。
風成壟槽是在乾旱地區的乾涸的湖底,因乾縮裂開,風沿裂隙吹蝕,使原來平坦的地面形成許多長條狀的背鰭形壟脊和寬淺的溝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