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蝕穴

吹蝕穴

吹蝕穴(blowhole),又稱風蝕穴,是由於風蝕作用,在陡峭岩壁上,受風沙吹蝕和磨蝕,在岩壁表面形成的洞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吹蝕穴
  • 外文名:blowhole
  • 同義詞風蝕穴
  • 定義:岩壁表面受風蝕作用形成的洞穴
  • 形態:口小內大
  • 屬於:風蝕地貌
簡介,形態特徵,風蝕作用,

簡介

在乾旱區岩石表面上還存在許多因吹蝕和磨蝕所產生的坑穴,如迎風的岩壁,特別是砂岩,被風沙流鑽進孔隙、裂隙中,不斷地旋磨,便形成口小內大的吹蝕穴(blowhole)。

形態特徵

吹蝕穴呈口小內大的形態特徵,如果岩體上密布吹蝕穴者,稱為風蝕峰窩石。

風蝕作用

吹蝕穴是一種風蝕地貌,由風蝕作用形成。
風蝕作用指風力對地表岩土的破壞作用。它包括風直接的吹蝕作用和風沙的磨蝕作用。風吹過地面廣生紊流,沙粒或塵土離開地面,使地表物質遭受破壞,稱為吹蝕作用。由於風沙流貼近地面運動,運動的沙粒對地表物質(岩石等)進行的衝擊、摩擦作用,稱為磨蝕作用
風沙的吹蝕和磨蝕使陡峭的岩壁表面形成大小不等、形狀各異的凹坑和小洞穴,稱為石窩。大的石窩深可達10-25cm,口徑達20cm。石窩或分散或群集,使岩壁呈蜂窩狀外貌。石窩形成後,風沙吹入石窩並在其中旋磨,使石窩加深擴大。當其達到一定規模時,則稱為吹蝕穴(blowhole),又稱風蝕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