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和《國家“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加快推動能源技術產業創新發展,2012年3月2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以國科發計〔2012〕197號印發《風力發電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該《規劃》分現狀、形勢與需求、總體思路、重點方向、重點任務、保障措施6部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風力發電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
- 編號:國科發計〔2012〕197號
- 時間:2012年3月27日
- 實質:規劃
檔案原文,發展現狀,形勢與需求,當前形勢,戰略需求,總體思路,指導思想,發展原則,規劃目標,重點方向,基礎研究類,研究開發類,集成示範類,成果轉化類,重點任務,保障措施,
檔案原文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關於印發風力發電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的通知
國科發計〔2012〕197號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和《國家“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加快推動能源技術產業創新發展,我部組織編制了《風力發電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本地區、本行業實際情況,做好落實工作。
特此通知。
附屬檔案:風力發電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
二〇一二年三月二十七日
風力發電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
發展現狀
“十一五”期間,我國風電產業發展引人矚目,已成為新能源的領跑者,並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經過科研機構、風電企業等各方的共同努力,我國在風能資源評估、風電機組整機及零部件設計製造、檢測認證、風電場開發及運營、風電場併網等方面都具備了一定的基礎,初步形成了完整的風電產業鏈。在海上風電開發領域,初步解決了海上運輸、安裝和施工等關鍵技術,開始積累海上風電場運營經驗。在人才培養上,初步形成了一定規模的風電專業人才隊伍,風電學科建設也已經起步。
(一)風電設備產業化情況
在“十一五”科技計畫的引領下,國內科研機構、企業通過消化吸收引進技術、委託設計、與國外聯合設計和自主研發等方式,掌握了1.5MW~3.0MW風電機組的產業化技術。目前,國產1.5MW~2.0MW風電機組是國內市場的主流機型,並有少量出口;2.5MW和3.0MW風電機組已有小批量套用;3.6MW、5.0MW風電機組已有樣機;6.0MW等更大容量的風電機組正在研製。國內葉片、齒輪箱、發電機等部件的製造能力已接近國際先進水平,滿足主流機型的配套需求,並開始出口;軸承、變流器和控制系統的研發也取得重大進步,開始供應國內市場。
截至2010年底,我國具備兆瓦級風電機組批量生產能力的企業超過20家。2010年新增裝機容量前五名的風電整機製造企業當年市場份額占全國的70%以上。我國有四家企業2010年新增裝機容量進入全球前十名。
(二)風電場建設及資源開發情況
《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及一系列配套政策的實施,促進了國內風電開發快速增長。2010年,我國風電新增裝機容量1890萬千瓦,居世界第一位。截至2010年底,我國具備大型風電場建設能力的開發商超過20家,共已建成風電場800多個,風電總裝機容量(除台灣省未統計外)4470萬千瓦,超過美國,居世界第一位。
(三)風電科學技術及公共服務發展情況
“十一五”期間,我國在大型風電機組整機及關鍵零部件設計、葉片翼型設計等風電關鍵科學技術領域獲得了一批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成果,打破了國外對風電科學技術的壟斷。在海上風電開發領域,我國自主研究開發了一系列海上風電場設計、施工技術,研製了一批專用的海上風電施工機械裝備。
風電產業的飛速發展也促進了風電行業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十一五”期間,我國建立了一批風能領域相關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並參考國際慣例初步建立了風電標準、檢測和認證體系,為我國風電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和保障。
(四)風電人才隊伍及學科建設情況
“十一五”期間,我國風電產業的發展推動了風電人才隊伍及學科的建設。目前,我國已擁有一批風資源勘測分析、風電機組整機及零部件設計製造、風電場設計、建設及運行維護、風電併網等風電行業各領域的專業人才,形成了風電全產業鏈的熟練技術人員隊伍,並吸引了大量國外優秀的風電人才加盟。在學科建設方面,我國已初步建立了風能與動力工程專業,並開始培養專門化人才。
形勢與需求
當前形勢
通過國家多年的持續支持,我國在風電科技領域取得了長足進步,但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基於我國風電產業現狀及國內外趨勢,我國在風電科技領域仍面臨一系列挑戰,主要表現在:
1、先進風電裝備自主設計和創新能力有待加強。
早期,我國風電機組主要依賴引進國外設計技術或與國外機構聯合設計,根據我國風資源等環境條件進行自主設計、研發新型風電機組的能力不足,且缺少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風電機組設計工具軟體系統。
在風電零部件方面,我國自主創新能力較弱,製造過程中的智慧型化加工和質量控制技術比較落後。如齒輪箱、發電機的可靠性有待提高;葉片處於自主設計的初級階段;為兆瓦級以上風電機組配套的軸承、變流器剛開始小批量生產,控制系統尚處於示範套用階段。
2、風資源等基礎數據不完善,風電場設計、併網及運行等關鍵技術需要提升。
我國可利用的風能資源評價尚不精細,風電場設計需要的長期風資源數據不完善;風電場設計工具依賴國外軟體產品,缺乏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符合我國環境和地形條件的風資源評估及風電場設計及最佳化軟體系統;風電併網技術急需深入研究和創新,以提高風電併網消納水平;尚未形成自主研發的先進運行控制和風電功率預測等風電場運行及最佳化系統。
3、風電行業公共測試體系剛剛起步,風電標準、檢測和認證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
我國已參考國際慣例初步建立了風電標準、檢測和認證體系,但鑒於我國特殊的環境條件(如颱風、低溫、高海拔等)和工業基礎與國際上有一定差別,需根據我國國情進一步完善。我國風電行業測試及相關測試系統設計等技術主要依賴國外,制約了我國風電技術的發展,而歐美風電已開發國家已建成了完善的國家級風電機組野外測試、地面傳動鏈和葉片測試等公共測試服務體系,為本國風電產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4、風電基礎理論研究尚待深入,缺乏自主創新;風電學科建設、人才培養亟待加強。
由於風電大規模發展較晚,我國在風電基礎理論研究方面積累不夠,大多是直接引用或跟蹤國外的研究成果,對技術的突破和創新能力不足。風電的科研水平與國外有較大差距,風電科研人員系統培養機制有待加強。
5、中小型風電機組研發和風電非併網接入技術需要進一步提高。
6、風電直接工業套用技術研究需要擴展。
戰略需求
在未來5年,我國風力發電科技要逐步實現從量到質的轉變,完善和發展風力發電科技的實力,實現從風電大國向風電強國的轉變。
根據我國發布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在“十二五”期間,我國規劃風電新增裝機7000萬千瓦以上。從我國能源規劃、碳減排目標及產業發展需求來看,我國風力發電科技的戰略需求主要體現在:
1、特大型風電場建設的需要
特大型風電場建設是我國風電開發的需求重點,國外無法提供直接的經驗。“十二五”期間,國家規劃建設6個陸上和2個海上及沿海風電基地,迫切需要在特大型風電場風資源評估、風電場設計、併網消納與智慧型化運營管理和大容量、高可靠性、高效率、低成本的風電機組等方面進行科技開發和創新,為我國特大型風電場建設提供技術保障。
2、大規模海上風電開發的需要
我國海上風電已經起步,“十二五”期間潮間帶和近海風電將進入快速發展、規模化開發階段,因此,需要開展海上風電機組研製及產業化關鍵技術研究,加強工程施工與併網接入等海上(潮間帶)風電場開發系列關鍵技術研究,為大規模海上風電開發提供技術支撐。
3、風電自主創新體系、能力建設與人才培養的需要
“十二五”期間,結合國家能源產業和風電科技發展戰略的總體部署,迫切需要建立公共研發測試服務體系,根據我國環境條件和地形條件等開發出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風電設計工具軟體系統,在整機設計集成與關鍵部件製造領域實現技術突破,實現產、學、研、用相互結合共同發展,為我國風電裝備性能最佳化及自主設計提供條件和支持,保障我國風電產業的持續、快速和穩定增長。
總體思路
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和《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以“統籌規劃、重點突破、交叉融合、自主創新”為原則,面向風力發電領域國家重大需求與國際科技前沿,發揮科技在風電產業發展過程中的支撐與引領作用,全面提升我國風電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實現我國從風電大國向風電強國的跨越,推動我國風電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發展原則
重點解決與自主創新能力相關的關鍵科技問題。立足現狀,並面向我國風電發展的趨勢,全面推動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風電關鍵技術研究,攻克一批陸上及海上風電機組設計製造和風電併網及非併網接入的關鍵技術。
重視企業在技術創新領域的主體地位。以風電場規模化開發帶動風電產業化發展,促進產、學、研科研鏈條的形成和健康發展,以科技推動產業進步。
規劃目標
在風電設備設計製造方面,掌握3~5MW直驅風電機組及部件設計與製造,產品性能與可靠性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並實現產業化;掌握7MW級風電機組及零部件設計、製造、安裝和運營等成套產業化技術,產品性能和可靠性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推動我國大容量風電機組的產業化;突破10MW級海上風電機組整機和零部件設計關鍵技術,實現海上超大型風電機組的樣機運行。
在風電場開發及運行方面,掌握大型風電場設計、建設、併網與運營關鍵技術,提高風電消納能力,提高風電場的運營管理水平,支撐我國千萬千瓦風電基地的建設。
在風電公共服務體系方面,突破從風資源特性到電網接入送出全過程的科學基礎問題,推動行業整體進步;建設風電機組地面傳動鏈測試、葉片測試和風電設計工具軟體等一批公共系統,全面提升我國風電行業的整體水平;開發儲備一批風電新技術,推動風電技術創新和套用;培育一批高水平的科技創新隊伍,系統部署建設一批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全面提升我國風電製造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通過“十二五”風電科技規劃的實施,促進我國風電產業的健康、有序和可持續發展,使我國風電產業和風電科技整體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為2020年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強度降低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15%能源戰略目標的實現做出直接重要貢獻。
重點方向
基礎研究類
為推動風電機組和風電場設計技術的發展與完善,解決基於我國氣候條件的風能資源基礎理論研究和風力發電系統基礎理論研究等關鍵科學問題。
風能資源基礎理論研究主要方向包括:陸地及海上大氣邊界層風特性與模型、複雜地形中尺度數值模式、海上風能資源及颱風基本數據的觀測理論方法等。
研究開發類
圍繞風電的全產業鏈,結合國家能源發展戰略,研究開發類重點方向涉及公共試驗測試系統及測試、適合我國環境特點和地形條件的風電機組整機和關鍵零部件設計及製造、風電場開發及運營、海上風電場建設施工等主要領域,全面提升我國風電設備的自主設計能力和風電場的設計、施工及運行管理水平。
公共試驗測試系統及測試技術主要方向包括:風電公共試驗測試系統設計建設、風電測試等。
大容量風電機組整機關鍵技術主要方向包括:整機設計、製造、檢測、認證和運行等技術;獨立變槳、新型傳動系統、先進控制系統等技術。
風電機組零部件關鍵技術主要方向包括:零部件設計、製造、檢測、認證和運行等技術;零部件抗疲勞、線上監測與故障診斷等技術。
風力機翼型族設計關鍵技術主要方向包括:先進翼型族設計及套用技術、風力機風洞實驗技術及設計工具軟體開發技術等。
風電場關鍵技術主要方向包括:大型風電場設計及最佳化軟體開發技術,海上風電場施工建設、接入系統設計技術,海上基礎設計技術,區域多風電場運行控制及智慧型化管理技術等。
中小型風電機組關鍵技術主要方向包括:高性價比中小型風電機組設計、製造及並/離網運行技術,中小型風電機組檢測認證技術等。
風電套用技術主要方向包括:風電大規模儲能技術,風能直接工業套用技術等。
集成示範類
成果轉化類
成果轉化類的主要方向包括:先進風力機翼型族的套用;大容量風電機組及其關鍵零部件產業化;適合我國環境條件的風電機組產業化;先進控制等風電新技術規模化套用等。
重點任務
(一)基礎研究類
1、風能資源基礎理論研究
研究複雜地形下中尺度數值模式的高精度參數化;研究中尺度模式資料四維同化;研究海上風資源及颱風的測量及評價;研究衛星對地觀測數據用於海上風能資源分析的方法;研究風速在不同海岸線走向、岸邊不同地形條件下,由遠海-近海-灘涂-陸地的變化機理;研究海上和陸上風速垂直切變、湍流變化等風特性模型及參數確定;研究颱風系統的模型和參數化;研究特大型風電場風資源特性等。
2、風力發電系統基礎理論研究
(二)研究開發類
1、風電機組整機關鍵技術研究開發
7MW級風電機組研製及產業化技術研究,包括總體設計技術、載荷確定技術、強度和剛度校核技術、整體動力穩定性計算技術、先進控制技術,機組設計最佳化技術、可靠性設計技術、整體裝配工藝流程與階段質量控制技術和分體組裝技術等。
研究風電機組結構緊湊化、輕量化等新型傳動形式設計技術;研究風電機組獨立變槳、載荷實時測量分析、雷射雷達測速儀輔助控制等先進控制技術;研究新型傳動調速技術。
研究耐低溫、防沙塵、抗災害性大風、防鹽霧及適合高原地區等各類適合我國環境特點的風電機組整體結構設計技術、安全與先進控制設計最佳化技術、高性能電氣部件設計技術、新型材料工藝設計與套用技術、製造工藝設計技術等。
研究高性價比中小型風電機組設計、製造及並/離網運行控制技術,研究中小型風電機組檢測認證技術,制定中小型風電機組相關標準,建立中小型風電機組檢測認證體系。
2、零部件關鍵技術研究開發
研究超長葉片氣動外形、結構、材料與控制一體化的設計技術,研究葉片氣動控制、柔性結構設計技術,研究葉片整體裝配工藝流程和結構鋪層最佳化設計技術,研究分段式葉片設計及製造技術,研究碳纖維等先進材料在葉片結構設計中的套用技術,研究風電機組葉片性能仿真分析技術,研究超長葉片產業化技術等。
研究大容量風力發電機先進、高效的冷卻技術,研究發電機結構及工藝設計技術,研究發電機電磁方案選擇最佳化技術,研究發電機防腐設計技術,研究大容量風力發電機輕量化設計技術等。
研究大容量風電機組變流器和變槳系統等的模組化設計技術,研究變流器全數位化矢量控制、電磁兼容和中高壓變流等技術,研究變槳距與變速控制技術,研究電網失電及系統內外各種故障下安全順槳技術等;研究軸承、偏航系統等其它零部件設計技術。
3、公共試驗測試系統及測試技術研究
研究風力發電公共試驗測試系統設計建設關鍵技術,研製大型風電機組傳動鏈地面測試系統、野外測試風電場,研製葉片、軸承等關鍵零部件的公共測試系統,研究風電機組線上監測與故障診斷技術,研製大型風電機組線上綜合動態測試、分析診斷和最佳化系統,研製風電機組/風電場併網特性測試系統,研究風電機組整機、傳動鏈、關鍵零部件、併網等方面的測試技術。
4、先進風力機翼型族設計及套用技術
研究風力機葉片先進翼型設計技術,包括大厚度翼型設計技術、翼型直接最佳化設計技術、鈍尾緣修型方法和鈍尾緣翼型減阻技術。
5、大型風電場設計、建設及運行關鍵研究開發
研究高性能測試設備設計開發技術;研究複雜地形下的風能資源分析技術;研究風電場巨觀選址、微觀選址技術;研究符合我國環境條件和風電場特點的風電場設計、最佳化系統軟體開發技術;研究適合陸上風電場吊裝及維護專用設備的設計開發技術。
研究風電場功率預測技術,研究風電場有功/無功控制調節等風電場最佳化控制策略技術;研究集成功率預測、有功/無功調節的風電場綜合監控技術;研究風電場集中解決低電壓穿越的關鍵技術;研究區域多風電場遠程故障診斷系統開發技術;研究風電場維護策略及最佳化技術;研究連線監控系統和遠程診斷的區域風電場資產信息化管理系統開發技術。
研究特大型風電場與電網相互作用;研究大型風電場對局部氣候、生態環境等的影響。
研究近海風電運輸安裝、風電場電力傳輸、變電及送出技術,研究近海風電場工程建設施工作業方法和技術,研究近海風電場運營維護技術和方法,研究近海風力發電場防腐蝕、抗破壞性大風、絕緣等相關技術;研究多樁式、懸浮式等不同海上風電機組基礎設計技術。
6、風電併網關鍵技術研究開發
研究大型風電場出力及運行特性、電壓分層分區控制策略和綜合控制技術、風電場支持電網調頻的有功控制技術、新能源發電與系統穩定控制技術、風電場併網系統備用容量最佳化配置和輔助決策技術。
研究風電分散式接入電網的控制技術。
7、儲能及風能直接套用關鍵技術研發
(三)集成示範類
在開展風力發電關鍵技術研究開發的同時,積極推進集成示範工程建設,形成海上風電機組、特大型風電場、多能互補發電系統和分散式發電系統等標誌性示範工程,以進行海上風電機組設計、海上風電機組基礎設計及施工、海上風電機組運輸及安裝、大型風電場運營管理、大型可再生能源多能互補發電系統接入電網特性技術和分散式發電系統直接套用技術等驗證工作。
集成示範技術的主要方向如下:
1、百萬千瓦以上區域性多風電場的監控與智慧型化管理。
2、15萬千瓦海上及潮間帶風電場,包含單機容量7MW級風電機組。
3、風、光、水、儲等多能互補發電系統。
4、分散式發電直接套用系統。
(四)成果轉化類
銜接“十一五”已有成果,結合“十二五”規劃的實施,以整機製造作為重點,將具有創新性的技術成果轉移到整個行業,改進風電產品生產製造工藝,提高風電產品性能和可靠性,降低風電開發成本。
成果轉化技術的主要方向如下:
1、7MW級風電機組及關鍵零部件產業化基地。
2、耐低溫、防沙塵、抗災害性大風、防鹽霧及適合高原地區等符合我國環境條件風電機組的產業化基地。
3、將新開發翼型族套用於1.5MW及以上風電機組葉片。
4、將獨立變槳技術在3.0MW及以上主流風電機組上進行規模化套用等。
(五)公共服務體系
建設國家級風力發電公共資料庫及信息服務中心,建設國家級公共研發與試驗測試中心,研究風力發電測試技術,建立和完善各類風電標準、檢測與認證體系,建設風力發電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產業聯盟及產業化基地,推動我國風電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建設,推動風電技術進步,提高風電機組效率、性能與可靠性,提升我國風電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1、公共資料庫及信息服務中心建設
研究建立我國不同環境、地形與電網條件下風電機組的運行狀況、故障以及翼型、標準、專利等各個方面的公共資料庫,為我國風電機組設計及最佳化提供基礎數據依據;建立風電公共信息服務中心,收集、分析、發布權威信息,推動數據與信息等資源的共享。
2、標準、檢測與認證體系建設
建立完善符合我國具體環境條件、地形條件與電網條件的風力發電標準體系,建立、完善大型及中小型風電產品檢測與認證能力,加強檢測認證機構能力建設,統一規範認證模式,建立完善的風電設備認證軟體工具系統,有效推進並嚴格實施風電產品檢測與認證工作。
3、技術創新平台建設
(六)人才培養
風力發電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高新技術,與眾多學科有交叉,涵蓋氣象、材料、空氣動力學、控制與自動化、電氣、機械、電力電子、檢測認證等多個專業領域。目前我國風電人才嚴重匱乏,尤其是風電機組研發專業人員、高級管理人才、製造專業人員、高級技工以及風電場運行和維護人員。因此,“十二五”期間必須重視和加強風電人才培養和人才隊伍建設,培養從研發、設計、製造、試驗到標準、檢測認證、質量控制、管理、運行維護、售後服務等各個環節的人才,為我國風電產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人才儲備和支撐。
加強風能科技研究與產業化領域各類人才的培養,著力培育和建設一批專業技術過硬、自主創新能力強、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高水平研究團隊;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科研教育單位設立風能相關專業,加強學科建設,培養不同層次的專業人才;設立青年人才培養計畫,加強人才梯隊建設,加大海外優秀人才和智力資源的引進;建立和完善人才培育引進的優惠政策、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穩定人才隊伍;積極鼓勵和推薦我國科學家參與國際研究計畫、並在國際組織機構任職,提升國際影響力。
1、加快培育建設一批高水平研究團隊
依託風能領域重大科研項目、重點學科和科研基地以及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項目,加大風電學科或學術帶頭人的培養力度,積極推進創新團隊建設,培育一批專業技術過硬、自主創新能力強、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高水平研究團隊;進一步完善高級專家培養與選拔的制度體系,培養造就一批中青年高級專家,提高風電自主研發與創新能力。
2、充分發揮學科建設在人才隊伍培養中的作用
加強風電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的有機結合,鼓勵科研院所與高等院校培養研究型人才;支持研究生參與科研項目,鼓勵本科生投入科研工作;高等院校要及時合理地設定風能學科及相關專業,開展相關風能資源評估、空氣動力學、機械製造、電力電子、電力併網等方面的理論和實驗研究,將基礎研究與人才培養相結合。加強職業教育、繼續教育與培訓,培養適應風電產業發展需求的各類實用技術專業人才。
3、支持企業培養和吸引科技人才
鼓勵風電企業聘用高層次科技人才,培養優秀科技人才,並給予政策支持;鼓勵和引導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員進入市場創新創業;鼓勵企業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培養技術人才;鼓勵企業多方式、多渠道培養不同層次研發與工程技術人才;支持企業吸引和招聘海外科學家和工程師。
4、加大高層次人才引進力度
制定和實施吸引風能領域海外優秀人才回國工作和為國服務計畫,重點吸引高層次人才和緊缺人才;加大對高層次留學人才回國的資助力度;加大高層次創新人才公開招聘力度;健全留學人才為國服務的政策措施;實施有吸引力的政策措施,吸引海外高層次優秀科技人才和團隊來華工作。
(七)國際科技合作
“十二五”期間,將風能開發與利用國際合作的內容納入國家科技計畫予以安排,列入雙邊或多邊政府間科技合作協定框架,鼓勵發展與風能領域主要國家、國際組織、知名研究機構等的長期合作關係。
1、基礎科學領域合作
2、適應我國環境特點與地形條件的技術開發領域合作
結合我國具體的環境、地形與電網條件,圍繞風電機組及關鍵零部件設計製造、風電場設計及運營、風電併網及非併網的分步式接入、風力發電系統軟體等技術開發領域的重點問題,深化與拓展與國外國際組織、科研機構及企業的技術合作,開展有針對性的聯合開發或合作研究,開發適應我國實際情況的風電技術與產品。
3、產業公共服務體系與能力建設領域合作
圍繞風電公共測試系統設計與建設、風電關鍵測試技術研究、公共資料庫信息服務中心建設等產業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和完善,以及標準、檢測與認證體系、人才培養體制、政策、環境與安全研究等能力建設領域中的重點問題,與歐美等風電已開發國家開展有針對性的合作研究與交流,借鑑國際先進經驗,逐步建立、完善和規範我國產業公共服務體系。
4、積極參與國際組織、國際研究計畫及國際標準制定
緊密圍繞國內需求、重點任務等相關要求,有針對性地積極參與風能領域國際組織和國際間研究計畫,積極參與國際標準的研究與制定;適時發起新的由我國主導的國際研究計畫,鼓勵在華創建風能領域的國際或區域性科技組織;鼓勵我國科學家和科研人員在國際組織及國際研究計畫中任職或承擔重要研究、管理工作,提高我國科研人員及科技成果的國際影響力。
保障措施
根據“基地+人才+項目”的總體建設模式,以企業為創新主體,以學和研為研發主力,採取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方式,完成科學突破、技術攻關和套用示範,確保 “十二五”計畫的順利實施。
通過合理規劃研髮結構布局及資源配置,有效吸引、大膽使用和著力培養一批具有國際水平和合作精神的科研人才,提高科研項目管理水平,加強公共信息服務中心建設,保護智慧財產權,推進標準、檢測、認證體系建設,最終形成可持續發展的風電產業科研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