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
【病理改變】
頸椎病的基本病理變化是椎間盤的退行性變。頸椎位於頭顱與胸廓之間,頸椎間盤在承重的情況下要做頻繁的活動,容易受到過多的細微創傷和勞損而發病。
其主要病理改變是:早期為頸椎間盤變性,髓核的含水量減少和纖維環的纖維腫脹、變粗,繼而發生玻璃樣變性,甚至破裂。頸椎間盤變性後,耐壓性能及耐牽拉性能減低。當受到頭顱的重力和頭胸間肌肉牽拉力的作用時,變性的椎間盤可以發生局限性或廣泛性向四周隆突,使椎間盤間隙變窄、關節突重疊、錯位,以及椎間孔的縱徑變小。由於椎間盤的耐牽拉力變弱,當頸椎活動時,相鄰椎骨之間的穩定性減小而出現椎骨間不穩,椎體間的活動度加大和使椎體有輕度滑脫,繼而出現後方小關節、鉤椎關節和椎板的骨質增生,黃韌帶和項韌帶變性,軟骨化和骨化等改變。
由於頸椎間盤向四周膨隆,可將其周圍組織(如前、後縱韌帶)及椎體骨膜掀起,而在椎體與突出的椎間盤及被掀起的韌帶組織之間形成間隙,稱韌帶間盤間隙,其中有組織液積聚,再加上微細損傷所形起的出血,使這種血性液體發生機化然後鈣化、骨化,於是形成了骨贅。椎體前後韌帶的鬆弛,又使頸椎不穩定,更增加了受創傷的機會,使骨贅逐漸增大。骨贅連同膨出的纖維環,後縱韌帶和由於創傷反應所引起的水腫或纖維疤痕組織,在相當於椎間盤部位形成一個突向椎管內的混合物,就可能對脊神經或脊髓產生壓迫作用。鉤椎關節的骨贅可從前向後突入椎間孔壓迫神經根及椎動脈。椎體前緣的骨贅一般不會引起症狀,但文獻上也有這種前骨贅影響吞咽或造成嘶啞的報告。脊髓及神經根受壓後,開始時僅為功能上的改變,如不及時減輕壓力,逐漸會產生不可逆的變化。因此如果非手術治療無效,應及時進行手術治療。
【發病機理】
頸椎病發病機理:
1、頸椎退行性改變。
2、外傷因素。
3、慢性勞損。
4、寒冷、潮濕。
檢查
它的主要症狀是頭、頸、肩、背、手臂酸痛,頸脖子僵硬,活動受限,頸椎變形。頸肩酸痛可放射至頭枕部和上肢,有的伴有頭暈,房屋旋轉,重者伴有噁心嘔吐,臥床不起,少數可有眩暈,猝倒。有的一側面部發熱,有時出汗異常。肩背部沉重感,上肢無力,手指發麻,肢體皮膚感覺減退,手握物無力,有時不自覺的握物落地。另一些病人下肢無力,行走不穩,二腳麻木,行走時如踏棉花的感覺。當頸椎病累及交感神經時可出現頭暈、頭痛、視力模糊,二眼發脹、發乾、二眼張不開、耳鳴、耳堵、平衡失調、心動過速、心慌,胸部緊?感,有的甚至出現胃腸脹氣等症狀。有少數人出現大、小便失控,性功能障礙,甚至四肢癱瘓。也有吞咽困難,發音困難等症狀。這些症狀與發病程度,發病時間長短,個人的體質有一定關係。多數起病時輕且不被人們所重視,多數能自行恢復,時輕時重,只有當症狀繼續加重而不能逆轉時,影響工作和生活時才引起重視。如果疾病久治不愈,會引起心理傷害,產生失眠、煩躁、發怒、焦慮、憂鬱等症狀。
一、頸椎的試驗檢查
頸椎病的試驗檢查即物理檢查,不需藉助儀器,它包括:
1.前屈旋頸試驗:令患者頸部前屈、囑其向左右旋轉活動。如頸椎處出現疼痛,表明頸椎小關節有退行性變。
2.椎間孔擠壓試驗(壓頂試驗):令患者頭偏向患側,檢查者左手掌放於患者頭頂部、右手握拳輕叩左手背,則出現肢體放射性痛或麻木、表示力量向下傳遞到椎間孔變小,有根性損害;對根性疼痛厲害者,檢查者用雙手重疊放於頭頂、間下加壓,即可誘發或加劇症狀。當患者頭部處於中立位或後伸位時出現加壓試驗陽性稱之為Jackson壓頭試驗陽性。
3.臂叢牽拉試驗:患者低頭、檢查者一手扶患者頭頸部、另一手握患肢腕部,作相反方向推拉,看患者是否感到放射痛或麻木,這稱為Eaten試驗。如牽拉同時再迫使患肢作內旋動作,則稱為Eaten加強試驗。
4.上肢後伸試驗:檢查者一手置於健側肩部起固定作用、另一手握於患者腕部,並使其逐漸向後、外呈伸展狀,以增加對頸神經根牽拉,若患肢出現放射痛,表明頸神經根或臂叢有受壓或損傷。
二、頸椎病的X線檢查
正常40歲以上的男性,45歲以上的女性約有90%存在頸椎椎體的骨刺。故有X線平片之改變,不一定有臨床症狀。現將與頸椎病有關的X線所見分述如後:
正位:觀察有無樞環關節脫位、齒狀突骨折或缺失。第七頸椎橫突有無過長,有無頸肋。鉤錐關節及椎間隙有無增寬或變窄。
三、側位
1.曲度的改變:頸椎發直、生理前突消失或反彎曲。
2.異常活動度:在頸椎過伸過伸過屈側位X線片中,可以見到椎間盤的彈性有改變。
3.骨贅:椎體前後接近椎間盤的部位均可產生骨贅及韌帶鈣化。
4.椎間隙變窄:椎間盤可以因為髓核突出,椎間盤含水量減少發生纖維變性而變薄,表現在X線片上為椎間隙變窄。
5.半脫位及椎間孔變小:椎間盤變性以後,椎體間的穩定性低下,椎體往往發生半脫位,或者稱之為滑椎。
6.項韌帶鈣化:項韌帶鈣化是頸椎病的典型病變之一。
四、斜位
攝脊椎左右斜位片,主要用來觀察椎間孔的大小以及鉤椎關節骨質增生的情況。
五、頸椎病的肌電圖檢查
頸椎病及頸椎間盤突出症的肌電圖是由於不論是頸椎病還是頸椎間盤突出症都可使神經根長期受壓而發生變性,從而失去對所支配肌肉的抑制作用。這樣,失去神經支配的肌纖維,由於體內少量乙醯膽鹼的刺激,可產生自發性收縮。因此,在一側或兩側上肢肌肉中出現纖維電位,偶而出現少數束顫位。小用力收縮時,多相電位正常,不出現巨大電位。大用力收縮時,呈完全於擾相。運動單位電位的平均時限和平均電位正常。振幅為1~2毫伏。頸椎病因椎間盤廣泛變性,引起骨質增生。損害神經根的範圍較廣,出現失神經支配的肌肉也多些。在病變的晚期和病程較長的患者,在主動自力收縮時,可以出現波數減少和波幅降低。而頸椎間盤突出症往往為單個椎間盤突出,其改變多為一側上肢,失神經支配的肌肉範圍呈明顯的節段分布。
六、頸椎病的CT檢查
CT業已用於診斷椎弓閉合不全、骨質增生、椎體暴破性骨折、後縱韌帶骨化、椎管狹窄、脊髓腫瘤所致的椎管擴大或骨質破壞,測量骨質密度以估計骨質疏鬆的程度。此外,由於橫斷層圖象可以清晰地見到硬膜鞘內外的軟組織和蛛網膜下腔。故能正確地診斷推間盤突出症、神經纖維瘤。脊髓或延髓的空洞症,對於頸椎病的診斷及鑑別診斷具有一定的價值。
鑑別診斷
頸椎變形的鑑別診斷:
1、頸椎間盤突出:頸椎間盤突出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脊柱疾病之一,發病僅次於腰椎間盤突出。主要是由於頸椎間盤髓核、纖維環、軟骨板,尤其是髓核,發生不同程度的退行性病變後,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導致椎間盤纖維環破裂,髓核組織從破裂之處突出或脫出椎管內,從而造成相鄰的組織,如脊神經根和脊髓受壓,引起頭痛、眩暈;心悸、胸悶;頸部酸脹、活動受限;肩背部疼痛、上肢麻木脹痛;步態失穩、四肢無力等症狀和體徵,嚴重時發生高位截癱危及生命。
2、頸椎退化:頸椎病的退化過程是一個漸漸的過程,頸椎過早出現肌肉勞損,之後是退變,之後頸椎病一步步就形成了。
3、頸椎增生:頸椎增生是指頸椎間盤的退行性病變及骨質增生壓迫頸部脊髓或頸神經根之疾患,又稱頸椎綜合症,中醫屬骨痹,慢性勞損範疇。
它的主要症狀是頭、頸、肩、背、手臂酸痛,頸脖子僵硬,活動受限,頸椎變形。頸肩酸痛可放射至頭枕部和上肢,有的伴有頭暈,房屋旋轉,重者伴有噁心嘔吐,臥床不起,少數可有眩暈,猝倒。有的一側面部發熱,有時出汗異常。肩背部沉重感,上肢無力,手指發麻,肢體皮膚感覺減退,手握物無力,有時不自覺的握物落地。另一些病人下肢無力,行走不穩,二腳麻木,行走時如踏棉花的感覺。當頸椎病累及交感神經時可出現頭暈、頭痛、視力模糊,二眼發脹、發乾、二眼張不開、耳鳴、耳堵、平衡失調、心動過速、心慌,胸部緊張感,有的甚至出現胃腸脹氣等症狀。有少數人出現大、小便失控,性功能障礙,甚至四肢癱瘓。也有吞咽困難,發音困難等症狀。這些症狀與發病程度,發病時間長短,個人的體質有一定關係。多數起病時輕且不被人們所重視,多數能自行恢復,時輕時重,只有當症狀繼續加重而不能逆轉時,影響工作和生活時才引起重視。如果疾病久治不愈,會引起心理傷害,產生失眠、煩躁、發怒、焦慮、憂鬱等症狀。
一、頸椎的試驗檢查頸椎病的試驗檢查即物理檢查,不需藉助儀器,它包括:
1.前屈旋頸試驗:令患者頸部前屈、囑其向左右旋轉活動。如頸椎處出現疼痛,表明頸椎小關節有退行性變。
2.椎間孔擠壓試驗(壓頂試驗):令患者頭偏向患側,檢查者左手掌放於患者頭頂部、右手握拳輕叩左手背,則出現肢體放射性痛或麻木、表示力量向下傳遞到椎間孔變小,有根性損害;對根性疼痛厲害者,檢查者用雙手重疊放於頭頂、間下加壓,即可誘發或加劇症狀。當患者頭部處於中立位或後伸位時出現加壓試驗陽性稱之為Jackson壓頭試驗陽性。
3.臂叢牽拉試驗:患者低頭、檢查者一手扶患者頭頸部、另一手握患肢腕部,作相反方向推拉,看患者是否感到放射痛或麻木,這稱為Eaten試驗。如牽拉同時再迫使患肢作內旋動作,則稱為Eaten加強試驗。
4.上肢後伸試驗:檢查者一手置於健側肩部起固定作用、另一手握於患者腕部,並使其逐漸向後、外呈伸展狀,以增加對頸神經根牽拉,若患肢出現放射痛,表明頸神經根或臂叢有受壓或損傷。
二、頸椎病的X線檢查
正常40歲以上的男性,45歲以上的女性約有90%存在頸椎椎體的骨刺。故有X線平片之改變,不一定有臨床症狀。現將與頸椎病有關的X線所見分述如後:正位:觀察有無樞環關節脫位、齒狀突骨折或缺失。第七頸椎橫突有無過長,有無頸肋。鉤錐關節及椎間隙有無增寬或變窄。
三、側位
1.曲度的改變:頸椎發直、生理前突消失或反彎曲。
2.異常活動度:在頸椎過伸過伸過屈側位X線片中,可以見到椎間盤的彈性有改變。
3.骨贅:椎體前後接近椎間盤的部位均可產生骨贅及韌帶鈣化。
4.椎間隙變窄:椎間盤可以因為髓核突出,椎間盤含水量減少發生纖維變性而變薄,表現在X線片上為椎間隙變窄。
5.半脫位及椎間孔變小:椎間盤變性以後,椎體間的穩定性低下,椎體往往發生半脫位,或者稱之為滑椎。
6.項韌帶鈣化:項韌帶鈣化是頸椎病的典型病變之一。
四、斜位
攝脊椎左右斜位片,主要用來觀察椎間孔的大小以及鉤椎關節骨質增生的情況。
五、頸椎病的肌電圖檢查
頸椎病及頸椎間盤突出症的肌電圖是由於不論是頸椎病還是頸椎間盤突出症都可使神經根長期受壓而發生變性,從而失去對所支配肌肉的抑制作用。這樣,失去神經支配的肌纖維,由於體內少量乙醯膽鹼的刺激,可產生自發性收縮。因此,在一側或兩側上肢肌肉中出現纖維電位,偶而出現少數束顫位。小用力收縮時,多相電位正常,不出現巨大電位。大用力收縮時,呈完全於擾相。運動單位電位的平均時限和平均電位正常。振幅為1~2毫伏。頸椎病因椎間盤廣泛變性,引起骨質增生。損害神經根的範圍較廣,出現失神經支配的肌肉也多些。在病變的晚期和病程較長的患者,在主動自力收縮時,可以出現波數減少和波幅降低。而頸椎間盤突出症往往為單個椎間盤突出,其改變多為一側上肢,失神經支配的肌肉範圍呈明顯的節段分布。
六、頸椎病的CT檢查
CT業已用於診斷椎弓閉合不全、骨質增生、椎體暴破性骨折、後縱韌帶骨化、椎管狹窄、脊髓腫瘤所致的椎管擴大或骨質破壞,測量骨質密度以估計骨質疏鬆的程度。此外,由於橫斷層圖象可以清晰地見到硬膜鞘內外的軟組織和蛛網膜下腔。故能正確地診斷推間盤突出症、神經纖維瘤。脊髓或延髓的空洞症,對於頸椎病的診斷及鑑別診斷具有一定的價值。
緩解方法
1、睡覺時不可俯著睡,枕頭不可以過高、過硬或過平。可同時用下方配合用:買5斤蠶砂做個小枕頭,每天睡覺放在頸部下,就會改善頸椎的不適。
2、避免和減少急性損傷,如避免抬重物等。
3、極治療局部感染和其他疾病。
4、正不良姿勢,減少勞損,每低頭或仰頭1―2小時,需要做頸部活動,以減輕肌肉緊張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