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由於頸椎的解剖特點和頸椎病的病理改變,造成了臨床上頸椎病的表現複雜多樣。不過,因為每個患者病理改變的差異和影響程度的不同,某些症狀往往相伴出現,並有一定規律可循。
所以,臨床上基本根據患者的表現給予不同的分型。
頸型
頸椎間盤退變,頸部肌肉、韌帶、關節囊急性損傷,小關節錯縫等,是本型的基本病因。引起頸椎局部或放射地產生頸部酸痛、脹麻等不適感,大約有半數患者由此可生頸部活動受限或被迫體位。患者一般主訴為頭、頸、肩、臂部疼痛等異常感覺,並伴有相應的壓痛點。(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疼痛科張學學)
神經根型
由於頸椎間盤突出、
骨質增生、
鉤椎關節和後關節退變,對脊神經根造成刺激或壓迫,在臨床上產生上肢無力、
手指麻木、感覺異常等症狀。一般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具有較典型的一側上肢麻木、疼痛的症狀,而且症狀的範圍與頸脊神經所支配的區域相一致。椎間孔擠壓試驗、神經根牽拉試驗陽性,棘突旁側壓痛伴患側上肢放射痛。
脊髓型
頸椎間盤突出、椎體後緣骨刺、椎體移位韌帶肥厚、脊髓損傷等因素造成脊髓受壓和缺血,引起脊髓傳導功能障礙。它又可分為中央型和周圍型兩種。中央型的發病是從上肢開始,向下肢發展;周圍型的發病是從下肢開始向上肢發展。此兩型均又可分輕、中、重3度。
脊髓型頸椎病的臨床症狀,主要為髓性異常感覺,運動、反射障礙,如下肢無力、抬步沉重感、
跛行、腱反射亢進,甚至可出現
痙攣性癱瘓、大小便失禁。
具體有以下表現:
(1)、頭部症狀:表現為頭痛、頭暈。
(2)、上肢症狀:出現於一側上肢或雙上肢的單純
運動障礙、單純感覺障礙或兩種症狀同時存在。其典型症狀為麻木、酸脹、燒灼、疼痛、發抖和無力感。可發生於一個或多個手指,或在五個指尖部,或手的尺側或手背;有的發生於肩胛部、肩部、上臂或前臂;或同時發生於上肢近端及遠端,如同時有雙肩及雙腕疼痛;或沿
神經根走行方向放射;如
頸椎骨刺單純壓迫硬膜內運動神經根而沒壓迫感覺神經根,其症狀即表現為上肢的單純運動障礙。
(3)、偏側症狀:出現於同側上下肢的感覺
運動障礙,如右臂發脹,同時有右腰、右下肢疼痛及
肌肉震顫。
(4)、下肢症狀:出現一側下肢或兩側下肢的神經肌肉機能障礙。有表現為單純的下肢運動障礙者(如無力、發抖、腿軟或易摔倒);有表現為單純下肢感覺障礙者(如雙足感覺異常、雙下肢麻木);也有同時出現感覺、運動功能障礙者。
(5)、交叉症狀:出現於一側和對側下肢的感覺或運動障礙,如一側上肢發麻而對側下肢疼痛。
(6)、四肢症狀:出現於四肢的神經機能障礙,有表現為單純感覺障礙者(如雙足小趾及雙手尺側麻木);有短期內四肢陸續出現感覺、運動障礙者,如有一病人在長期長時間低頭工作以後,出現左手4、5指發麻,第三天出現右手4、5指發麻,第四、第五天感到雙下肢麻木、無力、抬腿困難、步態不穩。
椎動脈型
由於鉤椎關節退變,或是椎間盤退變,頸椎總長度縮短,椎動脈與頸椎長度平衡被破壞,刺激、壓迫椎動脈,造成椎動脈供血不足,
旋頸試驗陽性。
(1)頸椎病本身症狀:椎動脈缺血隨年齡增長而產生,表現為頸痛、頸強硬、頸肌活動受限、頸肌痙攣或壓痛。
(2)腦及脊髓缺血症狀:椎動脈供給脊髓及其支持組織血流的90%,延髓、腦橋、小腦血流的全部及大腦血流的6%~15%,供血障礙會使上述組織產生功能障礙。
(3)X線片檢查:包括正、側位片、斜位片及屈伸
功能位片,有時需照張口位片,觀察有無頸椎屈度失常,鉤椎關節增生,椎間孔改變,有無
失穩現象以及頸枕部畸形。
(4)CT及磁共振:顱腦CT可排除腦萎縮、顱內占位性病變,頸椎CT了解有無頸椎管及橫突孔狹窄,磁共振可排除脊髓病變、頸椎間盤突出。還可直接觀察椎動脈。
(5)腦血流檢查:可顯現供血不足或供血障礙。用彩色都卜勒檢查枕孔導聯,可反映椎動脈血流,有較好的診斷價值。
交感神經型
若椎間盤退變,刺激或壓迫頸部交感神經纖維,則可引起一系列交感神經反射性症狀,如噁心、眼花、耳鳴,心動過速等。該型往往與
椎動脈型伴發,有時很難獨立診斷。
食管壓迫型
即為椎體前緣鳥嘴樣骨刺壓迫食管所致。主要臨床症狀有吞咽困難及
聲嘶症狀。
混合型
臨床上常常有上述幾型的症狀混合存在,這種混合存在的現象使頸椎病的臨床表現更為複雜。 以上就是頸椎病的七種臨床表現,希望引起同病相憐者的注意。
治療方法
1、口服藥物治療
內服藥物通過腸胃吸收、消化、分解,最後通過血液循環,才可將藥物輸入送給局部,整個過程需要通過層層屏障才能到達病灶部位,然藥效已所剩無幾,因此效果極為緩慢且低效,且臨床套用這些方法只能緩解疼痛症狀,功能康復是無法逆轉的,骨質修復更是無從談起。而且口服藥對肝、腎、胃腸損傷極大。
2、牽引法
通過牽引力和反牽引力之間的相互平衡,使頭頸部相對固定於生理曲線狀態,從而使頸椎曲線不正的現象逐漸改變,但其療效有限,僅適於輕症患者;且在急性期禁止做牽引,防止局部炎症、水腫加重;牽引期活動受限。
3、理療法
理療法是物理療法的簡稱。就是套用自然界和人工的各種物理因子,如聲、光、電、熱、磁等作用於人體,以達到治療和預防疾病的目的。但其作用也較微弱,不能從根本上治療。且經常理療易對皮膚產生燙傷,甚至導致癌變。
4、外敷藥治療
藥物成份透過表皮逐漸滲透至骨關節深層,徹底清除深層的致病因子,使頸椎病不再反覆發作。
5、推拿法
推拿法是祖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治療時不用吃藥和打針,僅憑推拿醫生的雙手和簡單器械在身體的一定部位或穴位,沿經絡循行的路線,氣血運行的方向,施以不同的手法,達到治療目的。但在急性期或急性發作期禁止推拿,否則會使神經根部炎症、水腫加重,疼痛加劇。頸椎病伴有骨折、骨關節結構紊亂、骨關節炎、嚴重的老年性骨質疏鬆症等,推拿可使骨質破壞,感染擴散,應禁此療法。
6、針灸法
根據中醫基礎理論,頸椎病的發生多由於風寒侵襲、氣血不和、經絡不通所致,因此針灸治療頸椎病的主要作用是通過針灸達到舒筋活血的目的。針灸對患者來說有一定痛苦,甚至有的患者有暈針、懼怕扎針的情況;且針灸會導致一些併發症。
7、手術法
手術法的原理主要是減輕壓迫,消除刺激、增進穩定,防止進行性損害。但手術併發症與禁忌症較多,危險高,痛苦大,全身或局部的情況不適宜手術的患者,如年齡偏大、身體欠佳者,合併心腦血管病變或糖尿病,或者有麻醉禁忌症的患者不宜手術治療。
治療體操
1、與項爭力:兩肘屈曲,雙手十指交叉抱頭於後枕部,兩腿分開與肩寬。頭用力後仰,雙手同時給頭一定的阻力。重複12~16次。
2、回頭望月:兩腿分開與肩同寬,兩臂自然下垂,兩腿微曲,左手上舉,手掌置頭後,右手背置腰背後,上體前傾45°,左右旋轉,頭隨旋轉向後上方做望月狀,重複6~8次。
2、托天按地:兩腿並立,兩臂自然下垂,右肘屈曲,掌心向上,伸直肘,掌向上托起;左肘微曲,左手用力下按,頭同時後仰,向上看天,左右交替,重複6~8次。
4、前伸探海:兩腿分立與肩寬,雙手*腰,頭頸前伸並轉向右下方,雙目向前下視。左右交替,重複6~8次。
5、伸頸拔背:兩腿分立與肩寬,雙手*腰,頭頂部向上伸,如頂球,每次持續3~5秒,重複12 ~16次。
6、金獅搖頭:兩腿分立與肩寬,雙手*腰,頭頸放鬆,緩慢做大幅度環轉運動,依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交替進行,各6~8次。
7、外敷中藥:鍛鍊結束之後使用 頸椎病順舒貼 進行鞏固治療,效果會更好。
早期症狀
頸椎病的症狀有哪些?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徵,是一種以退行性病理改變為基礎的疾患.當今社會,很多人都在追求幸福,並且要比別人幸福.卻不幸得了頸椎病困擾著我們健康地去生活.疾病帶來了很大的壓力.那么頸椎病的症狀有哪些呢?上海骨科專科醫院的專家為您解答。
首先頸椎病頭暈是頸椎病常見的臨床症狀之一,病人因為頸部的伸展或旋轉導致體位改變而誘發眩暈症狀,頸椎病的類型很多,不同類型的頸椎病所引起的頭暈症狀也會有所差異,
眩暈是主觀症狀,是一種運動紀覺或運動錯覺.患者感到外界環境或自身在旋轉、移動或搖晃,是由前庭神經系統病變所引起.與頭暈不同.
頸椎病多見於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據統計全國大約有9%的人患有頸椎病,並且出現低齡化趨勢.頸椎病症狀多樣而且複雜,多數患者開始症狀較輕,以後會愈來愈嚴重.神經根型頸椎病症狀:此型發病率最高,先有頸痛及頸部發僵;繼而有肩背痛或上肢疼痛.上肢有沉重感,握力減退,有時持物墜落,手指有麻木感等.
由於頸部交感神經受到刺激或壓迫,可以出現交感型頸椎病:頭痛或者偏頭痛、頭暈,可伴有噁心、嘔吐,視物不清楚、模糊,視力下降等複雜的表現.
頸部椎動脈受到刺激或壓迫,於是就有了椎動脈型頸椎病:發作性眩暈,突發性弱視或者失明、復視等,頭部忽然旋轉時或者屈伸時發生.
當神經根受到刺激或壓迫後可以出現神經根型頸椎病:頸枕部或頸肩部疼痛或麻痹,在夜間頸肩部及上肢可能痛得更厲害,翻來翻去也睡不著.
由於頸脊髓受到刺激、壓迫或者脊髓的動脈血管受到刺激壓迫後,使脊髓血液供給不足,從而導致脊髓的功能障礙,可以出現脊髓型頸椎病:進行性的四肢麻痹、無力、僵硬、活動不靈巧、行走踩棉花感、甚至四肢癱瘓,胸部或腹部的束帶感覺,大小便困難或失禁等.
專家建議:上班族及早預防頸椎病,工作中也順便提高了效率,擁有一個健康體魄非常重要.頸椎病的預防專家強調一要早,二要堅持不懈,因為健康是一切生活享受的基礎,一定要慎重的對待.
症狀鑑別診斷
頸椎病的診斷主要根據病史、體檢,特別是神經系統檢查,以及x線片(正側位、左右斜位、前屈後伸位)改變進行診斷。必要時可輔以脊髓造影、推動脈造影、CT和MRI等影像檢查。僅有x線改變而無臨床表現者,不能診斷為頸椎病,只可視力頸椎退行性改變。
頸椎病需與頸椎橫突肥大症、頸肋、頸肩綜合徵、頸椎小關節錯位等相鑑別。脊髓型與肌萎縮型脊髓側索硬化症、脊髓損傷、脊髓腫瘤、繼發性粘連性蛛網膜炎及多發性末梢神經炎;神經根型與頸椎骨實質性病變(結核及腫瘤等)、肩周炎、網球肘及肪二頭肌膜炎等相鑑別;推動脈型應與顱內腫瘤、神經官能症等相鑑別;頸型應與落枕、肩周炎、風濕性肌纖維組織炎、神經衰弱等相鑑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