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型頸椎病

頸型頸椎病也稱局部型頸椎病,具有頭、肩、頸、臂的疼痛及相應的壓痛點,X線片上沒有椎間隙狹窄等明顯的退行性改變,但可以有頸椎生理曲線的改變,椎體間不穩定及輕度骨質增生等變化。此型在臨床上極為常見,是最早期的頸椎病。不少反覆落枕的病人即屬於此種改變。此型實際上是頸椎病的最初階段,也是治療最為有利的時機。

基本介紹

  • 別稱:局部型頸椎病
  • 就診科室:骨科
  • 常見發病部位:頭,肩,頸,臂
  • 常見病因:外傷,精神因素,年齡因素,工作姿勢不當,慢性勞損
  • 常見症狀:疼痛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治療,

病因

本病大多由於風寒、潮濕、枕頭不適或臥姿不當、頸肌勞損、頭頸部長時間單一姿勢、姿勢不良或過度疲勞等造成頸椎間盤、棘突間關節及肌肉、韌帶等勞損所致。有時外傷也起重要作用。在以上因素的作用下,首先導致頸肌的痙攣、勞累或肌力不平衡而出現頸椎生理曲線的改變,造成頸椎關節囊及韌帶的鬆弛,頸椎小關節失穩,此類改變刺激了頸神經根背側支及副神經而致發病。
1.外傷
在頸椎退變、失穩的基礎上,頭頸部的外傷更易誘發頸椎病的產生與復發。
2.精神因素
從臨床實踐中發現,情緒不好往往使頸椎病加重,頸椎間盤突出的症狀也更為嚴重。
3.年齡因素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各部件的磨損也日益增加,頸椎同樣會產生各種退行性變化,而椎間盤的退行性變化是頸椎病發生髮展中最關鍵的原因。
4.工作姿勢不當
尤其是長期低頭工作者頸椎間盤突出發病率特高。再者,有些不適當的體育鍛鍊也會增加發病率,如不得法的倒立、翻筋斗等。
5.慢性勞損
是指各種超過正常範圍的過度活動帶來的損傷,如不良的睡眠、枕頭的高度不當或墊的部位不妥,反覆落枕者患病率也較高。

臨床表現

1.頸部症狀
頸部不適感及活動受限,主要頸部不適感有頸部疼痛、頸部酸脹、頸部發僵活動或者按摩後好轉;晨起、勞累、姿勢不正及寒冷刺激後突然加劇;活動頸部有“嘎嘎”響聲;頸部肌肉發板、僵硬;用手按壓頸部有疼痛點;按摩頸部有韌帶“彈響”,轉動頸部不夠靈活等。
2.肩部症狀
雙肩發沉;肩部酸痛脹痛;頸部肌肉痙攣,按壓頸部有疼痛,有時疼痛劇烈;勞累、久坐和姿勢不當加重;
3.背部症狀
背部肌肉發緊、發僵,活動後或者按摩後好轉;背部有疼痛點,按壓明顯;勞累和受寒背部不適症狀加重
4.頭部症狀
常在勞累後感覺半邊頭部或者整個頭部發緊,頭痛,休息或者後好轉。

檢查

頸部自然伸直時,生理曲度減弱或消失,有的人頸部偏歪,活動正常或輕度受限,頸部肌肉痙攣,散在壓痛點。
頸部觸診檢查患節棘突間及兩側可有壓痛,但多較輕,多無放射痛。另外,壓頭試驗和臂叢神經牽拉試驗陰性。
X線檢查除頸椎生理曲度變直或消失外,正位片可見相鄰鉤椎關節間隙不等寬,兩側應力位片上約有l/3病例椎間隙鬆動。少數病例可看到椎體邊緣增生和項韌帶鈣化等表現,但也有的病人X線片僅有頸椎生理曲線的改變。

診斷

根據病因、臨床表現及實驗室檢查即可做出診斷。

治療

早期頸椎病,主要表現為頸部和肩背部酸痛發緊、頭痛、頭暈、上肢麻木,程度較輕,這個時候可先不做特殊治療,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調節:
1.注意適當休息
避免睡眠不足。睡眠不足、工作過度緊張及長時間持續保持固定姿勢等,將導致神經肌肉的過度緊張,強化頸椎病症狀。
2.改變用枕習慣
頸椎的生理曲度(簡稱頸曲)並非是一成不變的。隨著年齡的增長、頸椎會出現退行性改變、頸椎骨質增生、從而使頸曲發生改變,甚至使頸曲變直或反張彎曲。再有,當人們長期姿勢不當、生活習慣不良,比如長時間低頭工作、睡高枕或頸部外傷、外感風寒時,頸椎的生理曲度也容易發生改變。頸曲的改變或消失,往往意味著椎體穩定性變差,椎間隙變窄,椎間孔變小,椎體退變,神經受壓以及頸伸肌慢性損傷。另外,頸曲的消失也會導致黃韌帶肥厚、頸韌帶損傷、椎體旁有關肌肉的損傷等,進而誘發頸椎病變。這時,人很有可能出現頭頸肩背疼痛或感覺麻木無力,甚至出現大小便失禁、癱瘓等一系列頸椎綜合徵。
3.積極鍛鍊
特別是頸肩背部肌肉的鍛鍊,正確的鍛鍊可以強化肌肉力量,強化正常的頸椎生理曲度、增加頸椎生物力學結構的穩定性,同時促進血液淋巴的循環,有利頸椎病的恢復。
4.可使用熱敷
對於緩解局部神經肌肉緊張有一定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