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漸之諍

吐蕃贊普赤松德贊(742—797)在位時期,從內地和印度兩路引進佛教,請內地和印度僧人到吐蕃傳法講經,使佛教在吐蕃蓬勃發展起來。到了此王后期,內地僧人摩訶衍那(或稱人乘和尚)大力宣傳內地禪宗頓悟思想,一時從者甚眾,連王妃沒盧氏、贊普姨母那囊等30多名貴族婦女也依之出家為尼。此派被稱為頓悟派或頓門巴。另一方面,由印度僧人靜命所傳一派,則受持龍樹中觀見地,學十法行及六度行,主張經過循序漸進的修習而達成佛境界,稱為漸悟派或漸門巴。靜命死後,藏族僧人白央繼承其法席,與耶喜旺保等護持其觀點,勢力漸弱於頓悟派。兩派由於所見所行不同,遂起淨事,後愈演愈烈,以至發展到刀兵相見的程度。赤松德贊因傾向於漸悟派,略有表露,反更引起鬥爭的激化。最後,贊普只好派人去印度請來靜命之弟子蓮花戒(噶瑪拉西拉)為漸悟派領袖,並組織兩派進行辯論。講定辯論失敗者要向勝利者敬獻花環並離開吐蕃,其法也禁止弘傳。於是在桑耶寺菩提洲設獅座,贊普赤松德贊居中,摩訶衍那及其助手覺姆降秋傑、蘇央達、彭得朗呷等居右,蓮花戒及其助手白央、毗盧遮那、諾登等居左,展開了激烈的論諍。先由摩訶衍那立宗,闡述了不作意、不行善惡、頓然開悟的主張,後由蓮花戒及其弟子破其見地並宣說應遵佛祖教戒、按步修習、漸獲正解的觀點。辯論結果,頓悟派失敗,乃向漸悟派奉獻花環。摩訶衍建被送回內地,其法禁行,漸悟派被定為藏傳佛教正宗。但頓悟法理並未絕跡,以至影響到後弘期寧瑪派和噶舉派的教義和修習方法。這場爭淪史稱頓漸淨辯,在藏傳佛教發展史上關係重大,影響深遠,在吐蕃樹立了龍樹中觀見地的正統地位,一直傳承至後世而不絕。所以藏族宗教和歷史著述如《巴協》、《布頓佛教史》等書中,對此都有詳細的記述。漢文的《頓悟大乘正理訣》中重點記述了此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