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藏傳佛教頓漸之爭
- 類型:藏傳佛教史事
藏傳佛教頓漸之爭,中國藏傳佛教史事。藏傳佛教史上的頓漸之爭是公元8世紀末吐蕃從漢地傳入的禪宗與從印度傳入的中觀宗之間的一場鬥爭。這兩種思想雖然都發源於印度,同屬於大乘,但在不同地區經過長期相互隔絕的獨立發展,差異較大,加上語言不通,翻譯未能盡達原意,而使這場爭辯未能成為心平氣和的討論,並發展成一場勢不兩立、甚至生死相搏的鬥爭。在這場鬥爭中隱隱也有吐蕃上層內部兩種政治勢力鬥爭的背景。公元781年,即吐蕃贊普墀松德贊(755—797在位)據有沙州(敦煌)之年,從那裡將漢僧摩訶衍那(大乘和尚)延請到拉薩傳法。此人力倡禪宗,稱之為“獨靈劑白法”,著書五種,風靡一時。贊普妃沒廬氏等貴族婦女三十餘人從之出家。原來在吐蕃佛教中占主導地位的中觀宗寂護一系的僧人受到排擠,他們不服,贊普調解無效,於是從尼泊爾請來寂護的大弟子蓮花戒。公元792—794年之間雙方進行辯論。當時藏語對於這兩派的名稱直接採用漢語的“頓門”、“漸門”,後加一個藏語的人稱語尾“巴”字。辯論的結果由贊普裁決。藏文史書中說是漸門巴獲勝,頓門巴失敗,獻花認輸,其教法被禁止,漢僧被遣回。而據敦煌發現的漢文資料《大乘頓悟正理決敘》則說是辯論結束後,兩派並行,並非一興一廢。從後來摩訶衍那離開拉薩回到沙州,他的五種著作絕傳,而蓮花戒的幾種著作列入當時的《丹噶宮目錄》和後來的《丹珠爾》之內看來,確實是漸門巴占了上風。但頓門巴並未絕跡,摩訶衍那在沙州仍被尊稱為“國德”、“蕃大德”,並繼續傳授頓門教法。而且從後世的寧瑪派、噶舉派、息結派所傳的內容看來,禪宗在藏傳佛教中仍有一定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