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本名:師曠
- 別名:子野
- 所處時代:春秋時期
- 出生地:冀州南和(今河北省南和縣迓祜村)
- 主要成就:春秋時期晉國樂師
- 所屬時代:春秋時期
- 遺址地址:山東省新泰市南師店人
- 民族:華夏族
- 職業:樂師
人物生平,藝術造詣,政治業績,博學多聞,軼事典故,師曠論學,師曠論衛人逐君,師曠撞晉平公,思想豐富,具有民本思想,倡導仁政,宇宙觀,勸學思想,古傳太極,傳說故事,順風耳,制止亡國音,師曠頂撞國君,著述,師曠墓,野史逸聞,
人物生平
師曠是盲人,常自稱“暝臣”、“盲臣”。其為何目盲,有三種說法:第一說是他天生眼盲;第二說是他因為覺得眼睛看到的東西使他無法專心地做一件事,所以用艾草熏瞎了自己的眼睛,使自己的心清淨下來;第三說是他自幼酷愛音樂,聰明過人,就是生性愛動,向衛國宮廷樂師高揚學琴時,用繡花針刺瞎了雙眼,發憤苦練,終於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琴藝逐漸超過了師父。
師曠在晉悼公初年進入宮廷擔任主樂大師,憑藉其藝術造詣、滿腹經綸和善辮口才贏得悼、平二公的信任,悼公末抑或平公時為太宰,是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音樂家。《淮南子》云:“師曠譬而為太宰”,他“大治晉國”,晉“始無亂政”。
藝術造詣
師曠在藝術上取得了極高造詣,為世人所共仰。《莊子齊物論》說師曠“甚知音律”,《洪洞縣志》云:“師曠之聰,天下之至聰也。”故在先秦文獻中,常以師曠代表音感特別敏銳的人,“譬猶師曠之施瑟柱也,所推移上下者,無尺寸之度,而靡不中音。”他不僅熟悉琴曲,並善用琴聲表現自然界的音響,描繪飛鳥飛行的優美姿態和鳴叫。他聽力超群,有很強的辨音能力,漢代以前的文獻常以他代表音感特別敏銳的人。《淮南子.氾論訓》說:“譬猶師曠之施瑟柱也,所推移上下者,無尺寸之度,而靡不中音”。《周書》記載他不僅擅琴,也會鼓瑟。師曠也通曉南北方的民歌和樂器調律,《左傳》記載:“晉人聞有楚師,師曠曰:‘不害!吾驟歌北風,又歌南風。南風不競,楚必無功’!” 有一次師曠聽到晉平公鑄造的大鐘音調不準,就直言相告,晉平公不以為然,後經衛國樂師師涓證實,果如此。
政治業績
師曠的政治業績並不亞於其藝術成就,其政治活動最早見諸文獻是在魯襄公十四年(前559年)。現存先秦文獻記載,師曠幾乎參與了晉國內政、外交、軍事等一系列事務,常向悼、平二公陳以治國安邦之策。悼、平二公每每請教於師曠時,他都能“因問盡言”,引出一番嚴肅的治國宏論。師曠雖僅是一樂官,一生均在宮中生活,但他的地位不同於一般樂工,對政治有自己的見解,敢於在衛侯面前發表自己的意見。也向晉王擔出了許多治國主張,有一次,晉平公感嘆師曠生來就眼瞎,飽受昏暗之苦,師曠則言天下有五種昏暗,其一是君王不知臣子行賄博名,百姓受冤無處伸;其二是君王用人不當;其三是君王不辨賢愚;其四是君主窮兵黷武;其五是君王不知民計安生。師曠甚至曾用琴撞擊晉平公,以規勸晉平公勿沉湎於個人享受。
當衛獻公因暴虐而被國人趕跑時,晉悼公認為民眾太過分,師曠則反駁說:“好的君主,民眾當然會擁戴他,暴虐之君使人民絕望,為何不能趕他走呢?”晉悼公聽了覺得很有道理,於是又問起治國之道,師曠簡言之為“仁義”二字。
【匡主裕民】
春秋時期,樂律問題帶有相當神秘的色彩而備受推崇。大師在掌握樂律的同時,往往被吸收來參與軍國大事,卜吉凶,備諮詢。師曠不閒於琴瑟而匡主裕民,樂師參政固然是原因之一,但眾多樂師,唯獨師曠能得到晉君賞識,實是憑藉其滿腹經綸和善辯的口才贏得悼、平二公的信任,進而幾乎參與了晉國內政、外交、軍事等一系列事務。誠如韓垧所言:師曠“跡雖隱於樂官,而實參國議”。
文獻記載,師曠往常向悼、平二公陳以治國安邦之策。悼、平二公每每請教於師曠時,他都能“因問盡言”,引出一番嚴肅的治國宏論。師曠論“天下五墨墨”,論“人君之道”,這些忠言讜論包含著極為深刻的政治見解,表明師曠作為政治活動家所具有的遠見卓識和博大的胸懷。
【政治主張】
政治上,師曠主張為政清明,德法並重。國君應“清淨無為”,“務在博愛”,同時,還應藉助法令來維護統治,“法令不行”,則“吏民不正”。在用人方面,他主張對德才兼備者應委以國家重任。如果“忠臣不用,用臣不忠,下才處高,不肖臨賢”,就會埋下亂政的隱患。經濟上,師曠主張富國強民,民阜才能政平。
“空虛府庫”將導致“國貧民罷,上下不和”的局面。統治手法上,師曠主張“廣開耳目,以察民情”,使百姓侵冤有處申訴。
他還提出“不固溺於流俗,不拘繫於左右”的積極主張。認為國君應“廓然遠見,踔然獨立”這樣才能避免失誤,在政治上有所作為。師曠的治國宏論是他政治理想的反映,其見地精闢之至。悼、平二世,君主賢明,政平民阜,能重振文襄霸業,師曠起了很大作用。師曠還隨平公多次出征討伐,並曾代表晉國出使周朝。魯季武子說:“晉有趙孟以為大夫,有伯瑕以為佐,有史趙、師曠而咨度焉,有叔向、女齊以師保其君,其朝多君子,其庸可媮乎!”明示師曠可與趙孟、叔向等著名政治家齊名。
現存先秦文獻,有關師曠匡主裕民的記載頗多,可見,他的政治業績並不亞於其藝術成就。《淮南子》云:“師曠譬而為太宰”他“大治晉國”,晉“始無亂政”。按太宰一職,“總六官之事,事無所不統”,足見其地位之顯赫。及至春秋後期,太宰僅為尊稱,實際地位大大降低,然名譽上仍為王宮之長,掌王家內外事務。悼公初年,師曠初入宮廷,不大可能居此高位。據考,師曠的政治活動最早見諸文獻是在魯襄公十四年(前559年),顯然,師曠為太宰當在悼公末抑或平公時。平公晚年,驕泰奢侈,貪慾無足,師曠多次力諫或與太宰一職相關。
【性格品質】
師曠稟性剛烈,正道直行,他嫻於辭令,卻從不趨炎附勢,具有不畏權勢的正直品格。
一次,晉平公同群臣飲酒時喟然長嘆,“莫樂為人君,惟其言莫之違”。師曠侍坐於旁,認為這不象“君人者”所言,竟操琴向平公撞去。沒有仗義死節的氣概,何以敢如此“犯君”。平公晚年,宮室滋侈,大興土木,愈加荒淫無道,晉國霸業日衰,以致“民聞公命,如逃寇讎”。在晉平公淫奢哀颯之時,師曠仍敢犯顏直諫,確實需要些勇氣。《說苑》載,平公三次出門打獵,自認為有“霸王之主出”的祥兆,而師曠則認為,這是在自欺欺人。晉平公惱怒異常,“異口置酒祁之台,使郎中馬章布蒺藜於階上”,喚師曠解履拾階而上,師曠忍著痛,仰天長嘆。從肉中生山蟲子要吃肉,水中生出蠢蟲要蝕木。假如自己要與奴僕為伍,那是自找倒霉。廟堂之上,絕不是生蒺藜的地方。現在出現了這種情形,他預言:“君將死也。”表現了師曠守上不阿的高尚品格和對晉國前途命運的憂鬱之情。
博學多聞
師曠還以博學多聞著稱於世。先秦樂師同當今藝術家不同,“為古文化的集中保有者”。能“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師曠曾專心於星算音律之中,“考鐘呂以定四時,無毫釐之異,”《左傳》載,師曠隨晉悼夫人慰勞築城杞者,有人懷疑絳縣老人的年紀,老人說:“臣生之歲,正月甲子朔, 四百有四十五甲子矣,其季於今三之一矣。”師曠不僅算出其生年為魯國的叔仲惠伯與晉國的郄成子相會於承匡的那一年,“於今七十三矣”。並指出:這一年,狄人進犯魯國,魯大夫叔孫得臣俘虜狄人僑如、虺、豹等,並用這些名字給自己的兒子命名。師曠淵博的知識令人嘆服。
軼事典故
師曠論學
【原文】
晉平公問於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何不炳燭乎?”
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
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其君?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譯文】
晉平公問師曠,說:“我已經七十歲了,想要學習,但是恐怕已經晚了。”
師曠回答說:“為什麼不點上蠟燭呢?”
平公說:“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開玩笑的呢?”
師曠說:“我是一個雙目失明的人,怎敢戲弄君主。我曾聽說:少年的時候喜歡學習,就像初升的太陽一樣;中年的時候喜歡學習,就像正午的太陽一樣;晚年的時候喜歡學習,就像點蠟燭一樣明亮,點上蠟燭和暗中走路哪個好呢?”
平公說:“講得好啊!”
【讀解】
故事出自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劉向編《說苑》。
文中的晉平公年欲七十想要學習,恐怕為時已晚,而師曠卻勸他炳燭而學。接著師曠又打了三個比喻,年少時喜歡學習,好像是太陽剛剛出來時的陽光;壯年時喜歡學習,好像是正午的陽光,老年時喜歡學習,好像是點燃蠟燭照明時的光亮。師曠很巧妙地點明老年時讀書雖然趕不上少年和壯年時,但與摸黑走路相比較,還是好得多。從而成功地說服了晉平公,達到了勸學的目的。
師曠論衛人逐君
【原文】
師曠侍於晉侯。晉侯曰:“衛人出其君,不亦甚乎?”對曰: “或者其君實甚。良君將賞善而刑淫,養民如子,蓋之如天,容之如地;民奉其君,愛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畏之如雷霆,其可出乎?夫君,神之主而民之望也。若困民之主,匱神之祀,百姓絕望,社稷無主,將安用之?弗去何為?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為之貳,使師保之,勿使過度。是故天子有公,諸侯有卿,卿置側室,大夫有貳宗,士有朋友,庶人、工、商、皂、隸、牧、圉皆有親眼昵,以相輔佐也。善則賞之,過則匡之,患則救之,失則革之。自王以下各有父子兄弟以補察其政。史為書,瞽為詩,工誦箴諫,大夫規誨。士傳言,庶人謗,商旅於市,百工獻藝。故《夏書》曰:遒人以木鐸徇於路,官師相規,工執藝事以諫。’正月孟春,於是乎有之,諫失常也。大之愛民甚矣,豈其使一人肆於民上,以縱其淫而棄天地之性?必不休矣。”
【譯文】
師曠侍立在晉悼公的身邊。晉悼公說;“衛國人驅逐了他們的國君,這不是太過分了嗎?”師曠回答說:“也許是他們的國君確實太過分了。賢明的國君要獎賞好人而懲罰壞人,撫育百姓像撫育兒女一樣;容納他們像大地一樣;民眾侍奉他們的國君,熱愛他像熱愛父母一樣,敬仰他如對日月一樣;崇敬他如對神明一樣,畏懼他如對雷霆一樣,難道能把他驅逐出去嗎?國君是神明的主祭人,是民眾的希望。如果使民眾的生計睏乏,神明失去祭祀者,老百姓絕望,國家失去主人,哪裡還用得著他?不驅逐他乾什麼?上天生下百姓並為他們立了國君,讓國君治理他們,不讓他們喪失天性。有了國君又替他設定了輔佐的人,讓他們教導保護他,不讓他越過法度。所以天子有公,諸侯有卿,卿設定側室,大夫有貳宗,士有朋友,平民、工匠、商人、奴僕、養牛人和養馬人都有親近的人,以便互相幫助。善良的就讚揚,有過錯則糾正、有患難就救援,有過失就改正。從天子以下,人們各自有父兄子弟來觀察和補救他們行事的得失。太史記錄國君的言行,樂師寫作諷諫的歌詩,樂工吟誦規諫的文辭,大夫規勸開導。士向大夫傳話,平民公開議政,商人在市場上議論,各種工匠呈獻技藝。所以《夏書》說:‘宣令官搖著木舌鈴沿路宣告,官員們進行規勸,工匠呈獻技藝當作勸諫。’正月初春,這時就有了宣令官沿路宣令,這是同為勸諫失去了常觀。上天十分愛護百姓,難道會讓一個人在百姓頭上任意妄為、放縱淫亂而背棄天地的本性嗎?一定不是這樣的。”
【讀解】
故事出自《左傳·襄公十四年》。
師曠所提出的“民貴君輕”,似乎把傳統的觀念顛倒過來了,強調以民為本。要為民眾著想。
能像師曠那樣,在君權神聖、各國君主忙於擴大自己的實力的時代,敢於當著國君的面主張民貴君輕,的確屬於難能可貴。
師曠撞晉平公
【原文】
晉平公與群臣飲,飲酣,乃喟然嘆曰:“莫樂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違。”師曠③侍坐於前,援琴撞之。公被衽而避,琴坏於壁。公曰:“太師誰撞?”師曠曰:“今者有小人言側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師曠曰:“啞!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請除之。公曰:“釋之,以為寡人戒。”
【譯文】
晉平公和臣子們在一起喝酒。酒興正濃時、他得意地說:“哈哈!沒有誰比做國君的更快樂了!他的話沒有誰敢違背!”著名音樂師師曠正在旁邊陪坐,聽了這話,便拿起琴朝他撞去。晉平公連忙收起衣襟躲讓。
琴在牆壁上撞壞了。
晉平公說:“太師, 您撞誰呀?”
師曠故意答道:“剛才有個小人在胡說八道,因此我氣得要撞他。”
晉平公說:“說話的是我嘛。”
師曠說:“喲!這可不是做國王的人應說的話啊!”
左右臣子認為師曠犯上,都要求懲辦他。晉平公說:“放了他吧,我要以此作為鑑戒。”
【解讀】
故事出自戰國末期韓國公子後人輯集他的作品而成的《韓非子》。 表現出的是守上不阿的高尚品格和對晉國前途命運的憂鬱之情。
思想豐富
具有民本思想
師曠認為,百姓是國家之本,同國君一樣,都是上天的子民。國君的主要責任是天養民,而決不能“肆於民上,以從其淫”,否則,便是“棄天地之性”。關於如何對待使“百姓絕望”的君主,師曠回答:“夫君,神之主而民之望也,若困民之主,匱神乏祀,百姓絕望,社稷無主,將安用之,弗去何為。”就是說可以趕走那些殘暴的國君。這種君民平等的思想同商周以來的傳統觀念格格不入,後者視君主為人間的主宰,具有無可懷疑的權威和至高無上的地位,而師曠敢於蔑視這一切。
倡導仁政
晉悼公向師曠請教治國的道理,師曠答:“惟仁義為奉。”齊晉公問師曠如何治理國家,師曠說:“君必惠民而已。”當齊景公酒酣和將歸時,又接連兩次問師曠:“太師奚以教寡人?”師曠的回答依然是“君必惠民而已”。可見,愛民是師曠政治思想的核心,他反對用殘酷暴虐的手段塗炭百姓。平公晚年,有石言於魏榆(今榆次西北),他把石言視為天對“宮室滋侈”的勸戒。當然,師曠主張“惠民”,很大程度上是從統治者的角度提出問題的,但在客觀上對勞動人民有利,故受到人民的懷念。
宇宙觀
師曠的宇宙觀承襲了春秋時兩面性的宗教觀念,重人與重神思想相雜糅師曠倡導以民為本,無疑是重人的。但他始終難以擺脫商周以來尊神觀念的束縛,常常表現出對神的盲目崇拜和寄託,有時還帶有十分濃厚的迷信色彩。師曠曾問天老“人家忌臘日殺生,於堂上有血光,一不祥,井上種桃,花落井中,二不祥。”這些糟粕一定程度上損害了師曠的形象。
勸學思想
古傳太極
古傳太極作為國內一個知名拳種起源於長治,相傳春秋戰國時晉國一個叫師曠的人創造了這一拳術,歷經多年發展演變,如今古傳太極在國內的山西、江西、上海、廣州、深圳、河南等地已廣為流傳。
古傳太極在學理上可追溯到中華文明始祖伏羲老祖。伏羲畫八卦,其中就蘊含著“太極”妙理。
文化的源頭,起源於師曠。師曠是春秋時晉國太師,字子野,冀州南和人(今河北省南和縣),生活在公元前572-532年晉悼公、晉平公執政時期,略早於孔子。師曠精通音律,辨音力極強,多種樂器的演奏技藝極高,其中古琴為最,以“師曠之聰”聞於後世。據稱師曠為一心研究音律而不騖其他,自傷雙目,故常自稱盲臣。其還是陰陽家、政治活動家和博古通今的學者,時人稱之“多聞”。師曠一生剛正,多次直言進諫,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傳說。春秋時有“師曠之聰、離婁之明”的說法,據說師曠可以聽到天庭之音,他同時精通鳥獸語言,他撫琴時,能使鳳凰來儀,是順風耳的化身。離婁則眼睛特殊,千里眼是不是他呢?
師曠的前人則是師永。師永之偉大,是因為他有一個偉大的學生,周文王!文王拘羑里畫出後天八卦,寫出周易。在文王之前,師氏家族一直為皇室服務,可以上推到黃帝時期。賜此家族姓師。是教導皇家的。所以教師、老師才有此意。不知是因為這個家族的師姓才誕生了師的含義,還是因為師有教化的含義才賜他們姓師,應該是前者,因為那個時候還沒有文字。
到了孔子時代,又有一位偉大的師姓傳人誕生了,就是師襄。他是孔子的易學老師。師氏家族的易學,即道家隱秘易學,是不公開宣揚的。市面上的易學都是顯學。
師氏家族的一脈,將易學文化的精髓保存下來,同時形之於拳,就是古傳太極拳(又稱“師氏太極”)。
傳說故事
由於師曠聽覺極聰,辨音能力極強,加上他高超的琴技,便附會出許多師曠奏樂的神異故事。傳說師曠鼓琴,通乎神明。“玉羊,白鵲翱翔,墜投。”按古人,以五羊白鵲為“玉音協和,聲教昌明”的瑞徵,師曠能贏得此譽,足見其技藝不凡。師曠曾為晉平公奏“清微”,一奏,“有玄鶴二入”,再奏,“而列”,三奏,“延領而鳴,舒翼而舞”;又奏“清角”,遂有玄雲從西北方起,風雨驟至,“裂帷幕,破俎豆,隳廊瓦”, 令人盪氣迴腸,驚心動魄。
當然,上述記載雜有世人渲染師曠琴技的成分,難免穿鑿以嫌。但不能都以迷信或街談巷議式的故事視之,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師曠深邃的藝術修養和精湛的技藝。史載,師曠曾到過開封,在那裡築台演樂,至今遺址尚存。可見,師曠是一位受到當時各國人民喜愛的藝術家。
順風耳
在道教的天后宮、城隍廟等宮觀建築的門殿東、西兩次間,通常設有站像千里眼和順風耳是道教寺廟的護衛神。顧名思義,千里眼的本領是眼睛能看到千里以外之物,順風耳能聽到千里之聲。二位神是由我國民間故事衍化而來。中國民間有個“十兄弟”的故事”。十兄弟依次叫順風 耳、千里眼、大力士、鋼頭、鐵骨、長腿、大頭、大足、大嘴、大眼,各有獨特本領。到了元朝時期,歷史小說稱千里眼和順風耳為“聰明二大王”。他們指的是師曠和離婁兩位古人。千里眼、順風耳是道教中的兩位守護神,地位雖然不高,流傳卻很廣泛。這兩位小神分別擁有特異功能,千里眼能夠看到千里之外的物體,順風耳則能聽到千里之外的聲音。中國古代的小說里很早就有他們的形象,而關於他們的來源卻無法考證,到元朝(1206-1368年)時,一些小說開始以古代的兩位人物作為他們的來源,他們就是師曠和離婁。師曠是古代一位著名的音樂家,雙目失明;離婁則是傳說中的人物,能在很遠的地方看到動物身上細毛的毛尖。後來他們被道教納入神仙體系,成為該教的護衛神,他們的塑像一般安置在宮觀的大門口,同時又在他們的旁邊加了兩位武士,合稱“四大海神”,實際上是模仿佛教的四大金剛。古典小說《西遊記》中描寫孫悟空鬧東海、攪地府後, 事達天庭,玉帝詢問“妖猴”來歷,班中閃出千里眼、順風耳,將“妖猴”的來歷奏明。此時的千里眼、順風耳是玉帝的得力耳目,是個不大光彩的角色。
制止亡國音
師曠雖說是個盲人,但他精通音律,琴藝尤為超凡,十分神奇。
師曠不是天生盲人,是因為自己太過聰明說自己之所以不能專於音律就是因為有眼睛看到的東西太多,心有所想,書上說是自己用艾草薰瞎雙眼以專於音律的。
據說,當師曠彈琴時,馬兒會停止吃草,仰起頭側耳傾聽;覓食的鳥兒會停止飛翔,翹首迷醉,丟失口中的食物。
晉平公見師曠有如此特殊才能,便封為掌樂太師。
晉平公新建的王宮落成了,要舉行慶祝典禮。衛靈公為了修好兩國關係,就率樂工前去祝賀。
衛靈公帶著一批侍從,走到濮水河邊,天色已經慢慢地黑下來,他們在河邊倚車歇息。
時值初夏,皎潔的月亮高掛夜空,兩岸垂柳輕拂水面,河水靜靜地流去,映著月亮閃閃發光,就像九天落下了一匹錦緞。衛靈公正在欣賞這美麗的夜景時,突然聽到一陳曲調新奇的琴聲,不禁心中大悅,於是招來他的樂師師涓,命師涓尋找這奇妙的音樂,並把它記錄下來。
師涓領命而去,靜靜地坐在河邊,調息,撫琴,聆聽那音樂,將樂曲記錄下來,整整忙碌了一夜。
宴會上,衛靈公在觀賞晉國的歌舞后,便命師涓演奏從濮河邊聽到的那支曲子助興。
師涓為了答謝晉國的盛情款待,便遵命理弦調琴,使出渾身解數彈奏起來。隨著他的手指起落,琴聲像綿綿不斷的細雨,又像是令人心碎的哀痛哭訴。
坐在陪席上的晉國掌樂太師師曠面帶微笑,用心傾聽著。不一會兒,只見他臉上的笑容漸漸消失了,神色越來越嚴肅。
師涓剛將曲子彈到一半,師曠再也忍不住了,他猛地站起身,按住師涓的手,斷然喝道:“快停住!這是亡國之音啊!千萬彈不得!”
師涓更是嚇的不知所措。十分尷尬地望著衛靈公。
師曠振振有詞地道:“這是商朝末年樂師師延為暴君商紂王所作的‘靡靡之音’。後來商紂王無道,被周武王討滅了,師延自知助紂為虐害怕處罰,就在走投無路時,抱著琴跳進濮河自盡了。所以,這音樂一定是在濮河邊聽來的。這音樂很不吉利,誰要沉醉於它誰的國家定會衰落。所以不能讓師涓奏完這支曲子”。他說到這裡,轉過臉來問師涓道:“你彈的這支曲子是在濮河邊聽來的嗎?”
晉平公很不以為然地說:“早已改朝換代了,我們現在演奏,又有什麼妨礙呢?你還是讓貴國樂師彈下去吧!”
師曠搖搖頭,執拗道:“佳音美曲可以使我們身心振奮,亡國之音會使人墮落。主公是一國之君,應該聽佳音美曲,為什麼要聽亡國之音呢?”
晉平公見衛靈公一行人面有難色,便命令師曠道:“你快鬆手,讓樂師彈下去!別掃大家的興!今日是大喜之日,怠慢了貴賓,拿你是問!”
師曠執拗不過,只能鬆手。
師涓終於彈完了那支樂曲。
當最後一個音符消失,晉平公見師曠面帶慍色,便對他發問道:“這是什麼曲調的樂曲?”。
“這就是所謂的《清商》。”師曠回答。
“《清商》是不是最悲涼的曲調?”
“不是,比它更悲涼的還有《清徵》。”
晉平公道:“好呵,你作為回禮就來彈一曲《清徵》吧!”
“不!”師曠道,“古代能夠聽《清徵》的,都是有德有意盡善盡美的君主。大王的修養還不夠好,不能聽!”
晉平公道:“我不管什麼德什麼義的,我只喜歡音樂。你快彈吧!” 師曠感到王命難違,只好坐下來,展開了自己的琴。當他用奇妙的指法撥出第一串音響時,便見有16隻玄鶴從南方冉冉飛來,一邊伸著脖勁鳴叫,一邊排著整齊的佇列展翅起舞。當他繼續彈奏時,玄鶴的鳴叫聲和琴聲融為一體,在天際久久迴蕩。
晉平公和參加宴會的賓客一片驚喜。
曲終,晉平公激動地提著酒壺,離開席位邊向師曠敬酒邊問道:“在人世間,大概沒有比這《清徽》更悲愴的曲調了吧?” 師曠答道:“不,它遠遠比不上《清角》。”
晉平公喜不自禁地道:“那太好了,就請太師再奏一曲《清角》吧!”
師曠急忙搖頭道:“使不得!《清角》可是一支不尋常的曲調啊!它是黃帝當年於西泰山上會集諸鬼神而作的,怎能輕易彈奏?若是招來災禍,就悔之莫及了!”
“哎!太師不必過慮。上古之事更加久遠,怎能禍及現在呢?你彈來聽聽又有何妨?”
師曠見晉平公一定要聽,無可奈何,只好勉強從命,彈起了《清角》。
當一串玄妙的音樂從師曠手指流出,人們就見西北方向,晴朗的天空徒然滾起烏黑的濃雲。當第二串音響飄離殿堂時,便有狂風暴雨應聲而至。當第三串音響驟起,但見尖厲的狂風呼嘯著,掀翻了宮廷的房瓦,撕碎了室內的一幅幅帷幔,各種祭祀的重器紛紛震破,屋上的瓦墜落一地。
滿堂的賓客嚇得驚慌躲避,四處奔走。
晉平公也嚇得抱頭鼠竄,趴在廊柱下,驚慌失色地喊道:“不能再奏《清角》了!趕快停止……”
師曠停手,頓時風止雨退,雲開霧散。
在場所有的人打心底里佩服師曠的琴藝。衛國樂師師涓大開眼界,激動地上前握住師曠的手說:“你的技藝真可驚天地、泣鬼神啊!”
師曠頂撞國君
師曠的正直是令人欽佩的。有一次,晉平公和群臣飲酒,喝到酒酣耳熱的時候,晉平公感嘆說:“做國君真是快樂啊,說出的話沒有人敢違背。”
當時,師曠就坐在平公的旁邊,他拿起琴就向晉平公砸過去,可惜他是個瞎子,沒有砸中晉平公,琴撞到了寺壁。
平公問他砸誰。師曠說:“我剛才聽見有一個小人在旁邊亂說,所以我用琴去砸他。”平公說:“那不是小人,是我。”
師曠故作驚訝地說:“不對吧,那不是國君應該說的話。”左右的人請殺掉師曠。
晉平公說:“放了他,讓這件事作為我的教訓。”
著述
據《拾遺記》,師曠曾“撰兵書萬篇”述《寶符》百卷”,顯然其著述不在少數,但大多流失。今存師曠傳世之作有《禽經》1卷、歷代學者多有異義,認為此書顯系後人偽托師曠而造。在藝術方面,師曠作為大家,不會沒有著作,可考的有明朱權《神奇秘譜》所載,《陽春》、《白雪》、《玄默》據說為師曠所作。
師曠墓
師曠死後,人們把他葬在這裡,漢、唐以來,人們又在墓西側建成祠堂。以後,祠與陵墓不斷修葺擴建。到清代中葉,祠墓已擴建成占地約近十畝,建築規模較大的一處人文景觀。後遭破壞,僅餘古柏數十株,遠望綠陰敝日,蔚為壯觀。
野史逸聞
師曠者,或雲出於晉靈之世。以主樂官,妙辯音律,撰兵書萬篇,時人莫知其原裔,出沒難詳也。晉平公時,以陰陽之學,顯於當世。乃薰目為瞽,以絕塞眾慮。專心於星算音律,考鐘呂以定四時,無毫釐之異。春秋不記師曠出於何帝之時。曠知命欲終,乃述《寶符》百卷。至戰國分爭,其書滅絕矣。晉平公使師曠奏清徵,師曠曰:"清徵不如清角也。"公曰:"清角可得聞乎?"師曠曰:"君德薄,不足聽之,聽之將恐敗。"公曰:"寡人老矣,所好者音,願遂聽之。"師曠不得已而鼓。一奏之,有雲從西北方起;再奏之,大風至,大雨隨之。掣帷幕,破俎豆,墮廊瓦。坐者散走;平公恐懼,伏於廊室。晉國大旱,赤地三年,平公之身遂病。(出《王子年拾遺記》)
【譯文】
師曠這個人,有人說出生在晉靈公時代,任掌管樂的官員。他辨識音律的能力很高,還撰寫過兵書一萬篇。當時的人都不知道他祖居在那兒,他的家世出身也很難查詢。到了晉平公時,師曠因為精通陰陽學而聞名於世人。為了杜絕世人的疑慮,他將自己眼睛薰瞎。師曠專心研究星相、計算和音律,考證黃鐘大呂來定四時,沒有一點差錯。史書上沒有記述師曠出生在哪朝哪代。師曠知道自己壽命將要終結了,於是著述了《寶符》一書,共一百卷。這部書傳到戰國時,在戰亂中湮滅了。晉平公讓師曠演奏清徵給他聽。師曠說:“清徵不如清角好聽啊。”平公問:“清角很好聽么?”師曠答:“國君你的德行薄,不能夠聽它啊。非要聽,恐怕會給你帶來敗運的。”平公說:“我已經老朽了。平生我最喜愛的就是音律,就讓我聽一回清角吧。”師曠不得已就鼓奏了清角給平公聽。剛開始演奏,有彤雲從西北方向的天空中湧出。繼續演奏下去,狂風颳來了,隨著下起了大雨。刮壞了帳幔,颳得案上放置的盛肉器具摔碎一地。同時,將廊上的房瓦都掀落在地上。圍坐聽樂的王公大臣都驚恐地逃散了,晉平公嚇得匍匐在廊室。於是,晉國大旱三年,赤地千里,晉平公也從此一病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