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作品的想像博物館》是2008年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書名:音樂作品的想像博物館
- 出版社: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8年4月1日
- 開本:18
基本信息,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
基本信息
叢書名: 上音譯叢
平裝: 374頁
正文語種: 漢語
ISBN: 9787806923542, 7806923543
條形碼: 9787806923542
產品尺寸及重量: 22 x 15 x 2.2 cm ; 540 g
ASIN: B00189HCQC
內容簡介
《音樂作品的想像博物館》:上音譯叢。貝多芬《第五交響曲》和交響曲這一形式自身有何不同?音樂家忠於其演奏的作品意味著什麼?為回答以上問題,莉迪婭·戈爾教授綜合了哲學和歷史這兩種研究方法。她在論證英美哲學不足以擔當這一使命的同時向我們表明,歷史的觀點對全面理解音樂本體論不可或缺。戈爾教授在《音樂作品的想像博物館》中考查了十九世紀古典音樂實踐背後隱含的各種要概念和假定。她拒斥音樂作品這一概念興起於十八世紀的看法,將這一時點定於1800年前後。她描述了作品概念此後如何界定今天我們認為與古典音樂相關的各種標準、預設和行為模式。基於歷史的觀點,《音樂作品的想像博物館》得出有關概念和理想之規範作用的結論。《音樂作品的想像博物館》還旁及當今指揮家、古樂演奏家和前衛作曲家之間的種種爭辨。
作者簡介
作者:(英國)莉迪婭·戈爾(Lydia Goehr) 譯者:羅東暉
莉迪婭·戈爾,女,1960年生於英國,1987年獲劍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現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教授、美國美學協會理事。2005年榮獲哥大傑出教師總統獎。此前曾在加大伯克利分校和德國漢堡、柏林等地任教。研究重點是德國美學理論、尤其是哲學、政治和歷史與音樂的關係。
目錄
作者序
新版前言 大師之憲
初版前言
第一部分 分析的方法
第一章 音樂作品的唯名論理論
第二章 音樂作品的柏拉圖式理論
第三章 分析的局限和歷史的需求
第二部分 歷史的方法
第四章 中心論點
第五章 音樂的意義:從古代到啟蒙時期
第六章 音樂的意義:浪漫主義的超越和可分離原則
第七章 沒有作品概念的音樂創作
第八章 1800年以後:貝多芬範式
第九章 忠實原作:當代諸運動中的確認和挑戰
書名索引
人名索引
譯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