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同文

書同文音同文的概念,是由延安職業技術學院教師呂應利先生,在進行語言文字學比較研究中,在對書同文車同軌的理論基礎上,於2011年4月,在陝西省白水縣召開的“第十四屆書同文學術討論會”上發言中,在“語言文化”基礎上,正式提出的一個對語言文字實踐和探索研究中,提出的一個新的課題。

基本介紹

“語言”的本質,“語言文化”的屬性,“書同文”的概念,“音同文”的概念,償試和套用,探索和實踐,研究的方向,

“語言”的本質

由於語言在特定環境下學習和使用過程中,主要是通過聲音交流(如相互對話、演講朗誦、吶喊、歌唱等口頭方式),或藉助身勢表情(如啞語手勢、舞蹈動作、微笑問候等本體方法)、器具媒介(如燈語、旗語、無線電波信號等客體工具),向接受方發出的、能使對方理解,或意會其內容的直接表達方法和手段;它是在複製或模仿後,不能完全體現其原本環境、意圖和效果的;也是難以在歷史考古中具體見證,且在不斷變化中傳承的現象。因此,語言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的世界非物質性文化遺產。

“語言文化”的屬性

語言文化,是在其語言本身的基礎上,對其傳承學習、使用完善和規範發展的具體現象。它在具體形成和發展中,分為三種不同的情況:一種是將要所表述的事物,以簡單記事符號的形式,通過一定的介質物體記錄下來,這就是我們今天仍在使用的現代符號、標識和圖案等;另一種是將要表述的場景和事物,以簡單或複雜的圖案形式,通過一定的介質物體記錄下來,這就是我們今天仍在使用的現代繪圖、繪畫和雕塑等;還有一種是將所要表述的事物和內容,以儘可能完整的簡單符號和簡單圖案的形式,通過一定的介質物體記錄下來,這就是我們今天仍在使用的現代文字。正因為記事符號、記事圖案和記事文字,是在歷史考古中,能夠證實且記錄當時歷史及文化的可見傳承物證,所以這種語言文化現象,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的世界物質文化遺產
任何一種民族語言,在其自身完善和發展過程中,都有自己的語言文化現象;而語言文化現象,是同所在民族使用人口、生存環境、交往範圍、技能水平,有著成正比例發展的趨勢。語言文化中文字的出現,又是所在民族走向文明社會的重要標誌之一。
五千年前漢字的出現,就標誌著生活在黃河中上游地區的中華民族走向了文明並延續至今。

“書同文”的概念

文字,是在語言的基礎上形成的不同記錄符號,記錄符號又是不同的書寫形式,而規範的書寫符號,又能反映出語言的基本讀音,因此在一定範圍內,書寫符號的統一和規範模式,就是“書同文”。
“書同文”的形式,是在各種文字的書寫上均能得到體現的,它在本民族文字中都有自己的合理性,否則它的文字就難以流傳下來;對於未生活在該民族範圍的人來說,抽象符號則是不可思議和難以理解的,而像形符號能夠被人們所理解。關於這一點,在有文字記載的語言中都能得到體現;如原始象形文字的拉丁文、羅馬文、希伯萊文等的字母,而更能體現這一點的就是中國的方塊漢字,一個字則把其中的意思表達得非常完整清晰。但書同文是意會的,一個字母、單詞或文字,雖然意思是固定不變的,但讀音卻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音變或異變現象。因此書同文的概念側重的是文字的“型碼”符號系統。也就是說書同文是:知意不知音的符號系統。

“音同文”的概念

音同文的形式,是在各種語言的讀音基礎上,創製的一種記錄語言原本發音的語言記錄符號系統,如:國際音標漢語拼音等系統,它注重的是讀音符號記錄,只要能標準地按其標註的音來讀,就能讀得原本的讀音;但音同文是“模音”的形式,不能使所讀的人,充分理解其發音的精確原本意思,只是模仿出其近似讀音。因此“音同文”的概念側重於文字的“音碼”系統。也就是說音同文是:知音不知意的符號系統。

償試和套用

對於“順序碼”(先後次序碼)、“疊加碼”(累加碼)、“陰陽碼”(變形分離碼)、“線條碼”(線條分位碼)等等的文字表現形式,由於不在本文的討論範圍,這裡就不再敘述了。
既然“書同文”能夠解決形碼的文字書寫規範問題,而“音同文”能夠解決音碼的讀音問題,那么我們能不能將二者合一來解決語言和文字的統一問題呢?
從目前各種語言文字的研究成果來看,還是站在各自國家和民族語言文字的利益基礎上,進行小範圍償試的過程,而且這個過程還需要相當一個歷史時期。因此在國家利益、民族利益的矛盾得不到根本解決的前提下,國際“書同文”和“音同文”的結合方案施行的條件還不成熟,只有在具體民族語言文字範圍內的償試是可行的;其研究工作早已開始進行實驗。
民族語言文字“書同文”和“音同文”的研究,必將為國際“書同文”和“音同文”共同語方案共識的形成,奠定堅實的思想和理論基礎。

探索和實踐

人類對於共同語方案的構想,在“聖經”上,早已有人們用一種語言,能夠直接交流並建造“巴比塔”(通天塔)的記載。
傳說在700年前,就有人首先試圖創造一種人類共同使用的語言;在這個基礎上,近三百年來,全世界先後出現過五百多種國際共同語方案,但大都由於達不到書同文、音同文的密切結合,加之沒有固定的使用人群而夭折了。只有世界語(ESPERANTO)、伊多語(IDO)和沃拉普克語(VOLAPUK)這三種人造的語言,至今還在試用和推廣著;其中以世界語(ESPERANTO)的流傳更為廣泛。
世界語(ESPERANTO),是由波蘭柴門霍夫博士於1887年,在吸收印歐語系、日爾曼語系多種語言基礎上,站在無民族歧視立場上,公布的一種人造語方案。其最大優點在於:採用的28個拉丁字母形式(5個元音、23個輔音、2個半元音)的讀音固定不變,單詞怎么寫就怎么讀,多音節單詞的重音永遠在倒數第二個音節上,實現了讀寫一致;辭彙類型除四十五個相關詞和幾十個介詞外,其它都由固定的詞綴和詞尾變換來表現,大大縮小了辭彙範圍並使其表達更加細膩;實現了“書同文、音同文”的理想規範要求。所以很快被人們所接受和償試使用。該語言及其活動已經得到聯合國及教科文組織的高度重視。目前該語言的使用者達一千二百餘萬人,已經遍布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各行各業國際交流與事務中,被語言學界譽為“通用的國際輔助語”。該語言自清朝未年傳入我國後,在蔡元培錢玄同魯迅吳玉章毛澤東周恩來陳毅胡愈之等的倡導與支持下,在新文化運動新文字運動漢語拼音方案的試行和制定中,為我國的漢字改革與國際交流,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國各省、市和大部分地、縣都有宣傳、推廣、運用世界語的學術團體與人員。
由於人造語是建立在反對民族霸權主義,實現無民族性直接交流的思想理論之上的國際共同語理想;所以它超越了國家、民族的勢力範圍思想基礎;脫離了本國家和本民族利益的根本現實,雖然它的方案具有非常強大的合理性,但它在具體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之間的小範圍交往中,還是顯得不是更加直接;因而無民族性的國際人造語方案,在實踐過程中,由於人們還對國際書同文、音同文的大同思想意識,沒有達成共識,而受了到民族本位主義思想的冷遇。隨著科技信息技術的發展和國際交往的日益密切,人們開始由國家民族主義思想逐步向國際主義思想過渡。

研究的方向

如果五千年前軒轅時期的“倉頡造字”傳說,開創了中華民族的文明史;到二千多年前秦始皇的“車同軌、書同文”思想,形成了華夏民族的統一格局,不像歐洲一樣,沒有統一的規範,而造成四分五裂的局面;再到五十多年前“漢語拼音方案”的公布,從根本上實現了漢語在國際交流、檢字、教學等方面的接軌,也使漢語在書同文的基礎上,向音同文的目標邁進了一大步。
語言和文字的探索和改革是一個艱難的歷史過程;語言和文字的補充、修改和完善更是一項長期細緻的系統工程;國際共同語方案的推行和實施,是人類社會相互間進行直接交流的最終理想。在已經取得的各種語言文字成果的基礎上,實踐和探索更適合的民族“書同文、音同文”語言文字改革方案,向國際“書同文、音同文”語言文字邁進,是語言文字研究者的方向和責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