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康信

韓康信

男,漢族。1935年出生於日本名古屋。1962年畢業於復旦大學人類學專業。同年到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工作。任考古研究所專業職務評審委員會委員、研究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韓康信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日本名古屋
  • 出生日期:1935年9月13日
  • 畢業院校復旦大學
  • 籍貫:江蘇鎮江
個人簡歷,學術成果,獲獎情況,榮譽稱號,學術自傳,

個人簡歷

韓康信,男, 1935年9月13日生於日本名古屋。
考古專家:韓康信考古專家:韓康信
籍貫:江蘇鎮江
職稱:研究員 學習經歷 1957年考入上海復旦大學生物系人類學專業學習,1962年畢業
工作經歷 1962-1973年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古人類室工作;1973-1995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工作,退休後返聘至1999年;2000年至今被上海復旦大學現代人類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聘為客座教授和兼職教授。
學術職務 曾任考古所學術評審委員和社科院研究生院考古系教授
研究方向 體質人類學,重點在新石器及歷史時期古代人類的種族形成、分布及起源

學術成果

已發表的專著和論文集有:
1984年 《安陽殷墟頭骨研究》,文物出版社(主要論文和多篇論文作者)。
1993年 《絲綢之路古代居民種族人類學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0年 《渡來系彌生人のルーツを大陸にさぐゐ》 土井ヶ浜遺蹟·人類學ヾエージアム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要論文作者)。
2005年 《中國西北地區古代居民種族研究》(第一作者),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7年 《中國遠古開顱術》(第一作者),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9年 《寧夏古人學研究報告集》,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9年 《絲綢之路古代種族研究》(增補版),新疆人民出版社。
已交稿即將出版的專著:《新疆鄯善洋海墓地人骨研究》,文物出版社。
另:發表單篇有關人類學的論文百餘篇
2009年,韓先生將珍藏的四具人工穿孔的古代人頭骨無償捐贈給國家博物館收藏,這四具顱骨是他在上世紀70至80年代協助青海考古隊鑑定出土人骨時收集到的。對於這批頭骨,他曾進行過深入的研究,認為這些標本是中國原始開顱術的實物證據。韓先生的這項研究證明,早在5000年前的石器時代,中國人就掌握了開顱手術,這是中國古代醫學史的重大發現。

獲獎情況

  1. 《新疆孔雀河古墓溝墓地人骨研究》,《考古學報》1986年3期,獲考古所1977-1991年優秀科研成果獎
  2. 《絲綢之路古代居民種族人類學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獲1996年考古所優秀成果獎
  3. 《中國最早的開顱術實例鑑定研究》獲山東省科學技術獎
  4. 《中國考古夏商周卷》、《中國考古新石器時代卷》、《新中國考古發現與研究》等多項集體項目獲獎者之一

榮譽稱號

  1. 獲上海人類學學會2010年首屆人類學終身成就獎
  2. 獲1992年國務院頒發的社會科學突出貢獻和政府特殊津貼證書
  3. 獲1995年北京市歸國華僑聯合會頒發的回國參加社會主義建設三十年榮譽證書

學術自傳

1944年韓康信的父親受日本當局迫害舉家歸國。韓康信苦難的童年無法正規讀書,解放後才有機會上學。他中學畢業原本想考醫學,無意中看到一份有關人類學專業的介紹,說這個專業與醫學關係密切、且高於醫學,就這樣考進了復旦大學的人類學專業。韓康信的第一個工作單位是中科院的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學研究所,他被分配到該所的古人類室工作。當時主持這個研究室工作的是揚名中外的裴文中先生和已是著名古人類學家的吳汝康先生。在1962至1973年這段時間,韓康信受到了重要的專業訓練,這些訓練包括:外語學習(俄語、英語);野外考察(洞穴調查、發掘爆破、化石修理);打制資料卡片(學會圖書資料的查詢、蒐集);對湖北巨猿、人科化石以及北京人第6個頭骨的研究,初步掌握了做研究工作的技能和方法。這一切為他後來的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礎。
1973年因考古所研究人類學的顏誾教授去世,韓康信被調到社科院考古所。從1973年至1999年20多年間他主要的學術成果和創新點有如下幾個方面:
  1. 根據對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人骨的研究提出:大汶口和仰韶文化居民之間在體質形態方面的差異是在個別性狀上稍有變異的同型變體,都可歸入現代東亞類的大群內。指出原作者將他們分別歸類為太平洋地區的波里尼西亞和南亞類群是不妥當的。
  2. 通過對安陽殷代祭祀坑和中小墓人骨的研究提出:中原地區殷商人民在體質形態上基本可歸類為蒙古人種的東亞類型,只是在祭祀坑的人骨中可能有來自不同方向的戰俘,因而可能存在一部分北亞類和南亞類。與原作者將他們分為三大人種、五個類型的看法有所不同。沒有確鑿證據證明殷商人骨中存在西方來源的種族成份。
  3. 在甘青人骨的研究中發現藏族、至少是其東部的類型與中國西北、特別是青海卡約文化的人骨表現出十分近似的性質,提出現代西藏東部類型的祖先背景很可能與西北地區青銅時代的人群之間、而不是與印歐人種之間的關係更為密切。
  4. 通過對山東地區周、漢代人骨的研究以及與日本古代人骨的比較,認為日本的“渡來系”彌生人與中國的周、漢代人非常相似,二者都可歸類為東亞類群。相反,與日本繩文人之間差異很大。據此推測:日本的“渡來系”彌生人很可能與中國大陸東部沿海地區人群東渡日本有關。這與日本學者“渡來系”彌生人源自西伯利亞、華南和南亞的說法不同。
  5. 通過對甘、青、新地區大量人骨的調查和研究獲得的結論是:大致在秦、漢以前,新疆境內的古代居民在骨骼形態上與西北地區、黃河流域存在著明顯的差異,他們的主體成分屬於西方種族,東方的成分雖有發現,但相對零散、稀少。在新疆的西方人種成分中,來源也不單一。有證據表明:秦漢以前西方種族成分積極東進且規模較大,但未大規模進入黃河流域,而東方種族大規模西進已經到了歷史時期。
  6. 對我國境內出土的大量古代人拔牙材料進行收集和整理並結合古文獻有關的記錄和比較分析,發現中國境內的拔牙風俗有隨時代而“流動”的現象:這種儀式最早出現在山東-蘇北一帶的新石器時代,後一部分向東南沿海擴散,另一部分經長江流域向西南地區流動並一直保存在雲、貴、川某些與僚-仡佬有關的現代少數民族中。日本人的拔牙在時代上晚了2千年,在日本彌生時代出現過與中國大陸接近的原始的拔牙形態,或暗示二者之間有過某種交流。
  7. 在進行古病理、創傷的研究中發現古代人頭骨上有人工穿孔現象。一種是治療性質的原始開顱手術(時代最早的發現在山東的新石器時代),一種是出於某種信仰截取死者頭骨骨片。這種情況在國外早有報導,但在中國發現這種情況還是最近的事,它應該是中國古代原始外科手術和古人對巫術信仰方面的重要發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