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汝康

吳汝康

吳汝康(1916—2006),人類學家、古人類學家。他曾經發表關於藍田公王嶺和陳家窩、周口店、和縣、南京、梅鋪、淅川等處發現的直立人化石,馬壩、丁村、資陽、柳江、來賓、河套、建平等處發現的智人化石以及開遠、祿豐、大興、柳城等地發現的古猿和猴類化石的多篇論文。他還主編關於中國古人類學與舊石器時代考古學、周口店綜合研究文集;關於丁村古人類、資陽古人類、南京古人類等的綜合研究文集。他提出中國猿人體質發展的不平衡性,人類特徵在從猿到人演變過程中出現的辯證過程和順序,並提出創建“今人類學”這一新學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汝康
  • 出生日期:1916
  • 逝世日期:2006
  • 職業:人類學家、古人類學家
  • 畢業院校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
  • 性別:男
簡歷,生平,突出成果,開創新局面,

簡歷

1916年2月19日 出生於江蘇省武進縣。
吳汝康的老年照片吳汝康的老年照片
1940年 畢業於國立中央大學生物系,獲理科學士學位。
1940-1942年 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任研究實習員。
1942-1944年 在國立貴州大學任講師。
1944-1946年 在中央研究院體質人類學研究所籌備處任助理研究員。
1946-1949年 赴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醫學院解剖系學習,1947年獲碩士學位,1949年夏獲博士學位。
1949年秋 回國。
1949-1956年 在大連醫學院解剖教研組任教授、主任。
1953-1956年 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研究室任兼職研究員。
吳汝康傳吳汝康傳
1956年至今 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研究室(1957年改研究所,1960 年改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任研究員(1977-1983年任副所長)。
1957年 加入中國共產黨。
1980年 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970-1978年 任中國解剖學會副理事長。
1978-1986年 任中國解剖學會理事長。
1986-2006年 任中國解剖學會名譽理事長。
2006年8月31日 於北京逝世。

生平

吳汝康,1916年出生於江蘇省武進縣。當時家有祖母、父母、一個哥哥、一個姐姐。他是家中最小的孩子。祖上留有幾十畝田地,一部分出租,一部分由家人和一名長工耕種。父親吳仰坡是鄉村初級國小的校長。母親操持家務。父親的微薄薪水、土地的收穫和租金構成家庭的全部收入。吳汝康幼年在農村居住,參加田間勞動,開始對自然界、特別是生命的表現形式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經常用心觀察鳥類如何做窩、生蛋、孵雛以及小鳥學飛的全過程。吳汝康13歲喪父,國小畢業後便跟隨哥哥去南京上私立東方中學。不久又回到常州進入當時頗負盛名的省立常州中學。國中畢業後又考進該校的高中。年年都成績優秀,名列前茅。
吳汝康吳汝康
吳汝康喪父後,哥哥還在上學,家庭經濟十分困難,使他深知錢財來之不易,自幼就養成了節儉的習慣。高中畢業雖成績優秀,但是無錢升學。他順著報紙上廣告的指引,考進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當了人類學組的一名計算員。從此每天手搖機械式計算器,做著加減乘除的簡單運算,間或也做一些簡易的統計。這就是他為之奮鬥終生的人類學事業的開始。在此後一年裡他有了些積蓄,考取了中央大學生物系,加上老師們的資助,他以優良的成績完成了4年的學習。1940年畢業後到由於抗日戰爭搬到雲南昆明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人類學組任研究實習員,師從吳定良開始了人類學的研究工作。1942年改任貴州大學講師。他跟隨吳定良在貴州的安順、平壩、普定、織金等地調查少數民族的體質。他們每天或跋涉於崎嶇的鄉間小道,或進行繁重的人體測量。這個地區是窮鄉僻壤,旅店很少,他們經常在農民家中借宿。當時社會治安很差,常有土匪搶劫、殺人,1944年有三位地質學家許德佑、陳康和馬以思就是在貴州進行地質調查時不幸被土匪殺害的。1944年中央研究院決定以歷史語言研究所人類學組為基礎成立體質人類學研究所籌備處,吳定良為主任,吳汝康成了體質人類學研究所籌備處助理研究員。
1946年吳汝康通過留學考試,經中央大學生物系系主任歐陽翥教授的推薦,到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斯的華盛頓大學醫學院解剖系做研究生,次年獲碩士學位,併兼任研究人員,以後兩年中發表了8篇論文。1949年夏,他在特羅特(M.Trotter)指導下,以關於口腔發生與發展的論文獲得博士學位。同年秋天,吳汝康偕同也在華盛頓大學醫學院解剖系獲得博士學位的夫人馬秀權,利用國民黨政府資助的回國旅費經過香港回到天津,然後去東北,就任大連醫學院解剖學教研室主任、教授。1952年春,吳汝康到北京參加中國解剖學會的理事會,會議期間,他去中國科學院拜訪吳有訓副院長。碰巧的是,當時任中國科學院編譯局局長的楊鐘健正奉命籌組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研究室,他從吳汝康在傳達室填寫的會客單上看到了吳汝康的名字。他心中暗想,莫非就是三四年前在南京《中央日報》上發表文章紀念著名古人類學家魏敦瑞的那位留美學者?於是他對收發員說:“等會兒這位吳副院長的客人出來時,請通知我,我有事找他。”楊鐘健和吳汝康見面後,邀請吳明年來他主持的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研究室做古人類學研究。吳接受了楊的約請。吳汝康在1949年之前為從事古人類學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53年到古脊椎動物研究室以後便如魚得水,開始了他的古人類學研究工作。
吳汝康吳汝康
1953-1956年他兼任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研究室研究員,每年在該所工作3個月。1956年起他離開大連醫學院,專任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研究室(後改為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研究員。1977-1983年任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所長。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81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博士生導師。1981年兼任香港大學名譽教授,1982年和1984年分別被中山大學和北京大學聘為兼職教授。他於195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國解剖學會第四、第五屆理事會副理事長(1970-1978),第六、第七屆理事長(1978-1986)、名譽理事長(1986)。1979-1983年被選為中國古生物學會常務理事。1980年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1983 年當選國際人類學和民族學協會榮譽終身會員,1988年起擔任常設委員會委員。1985年被英國皇家人類學研究所授予榮譽學術委員稱號。1986年起擔任國際史前史與原始史協會常設委員會委員。1987年起為國際古人類學協會執行委員會和常設委員會委員。1988年起為世界考古大會執行委員會東亞地區高級代表。

突出成果

20世紀50年代吳汝康在研究北京直立人化石時注意到這種體質形態上介於古猿和現代人之間的古人類的頭骨比四肢骨保留較多的猿的性質;上肢骨下肢骨更接近現代人。據此他提出人類進化過程中體質發展不平衡的理論。他認為這種現象反映了在人類進化過程中,由於兩條腿單獨擔負了人體行動的功能而解放了雙手,使之能從事勞動。勞動推動人腦向現代人的方向進化,連帶著表現為頭骨的形態發展落後於四肢骨。這種現象支持了恩格斯關於勞動創造人的理論。
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他研究了分類位置長久懸而不決的步氏巨猿的大量標本,出版了專著。此書曾在美國日本和韓國被重印。吳汝康根據他對這種生物的研究,提出了“生物人”和“社會人”的概念。他認為在從猿進化到人的漫長過程中,人類的遠祖是由偶爾到經常地使用天然工具,他們是生物人。長期經常地使用工具使生物人積累了經驗,對石頭性質的了解產生了質的飛躍,開始製造工具。這是生物人轉變成社會人的標誌。在這些研究成果和“體質發展不平衡”理論的基礎上,他對從猿到人的漫長過程中人類特徵的形成提出了新的說法。他提出,現代人具有的一套區別於一般動物的特徵在歷史上不是同時出現的,而是有先有後,兩腿直立行走是在使用工具的基礎上最先獲得的特徵,通過長期使用工具的實踐,才開始製造工具,在這個過程中腦子逐漸發達,產生思維和其外殼——語言。

開創新局面

20世紀60年代隨著中國科學和工業化事業的發展,輕工業、公檢法和軍工生產部門常向中國科學院要求人類學方面的幫助。為了滿足這些要求,吳汝康在從事古人類學研究的同時開始組織和指導學生和同事加強對於中國現代人體質的研究。1978 年起他和吳新智培養了專門從事這一領域工作的研究生,1982 年創辦和主編《人類學學報》(季刊)。通過提高論文的質量,幫助培養和提高這方面的研究人員。他和學生先後編著了《人類骨骼測量方法》和《人體測量方法》,並且參與領導了中國工業人口成年人身體尺寸國家標準的制定。他還同日本東京大學尾本惠市教授合作領導了海南島少數民族的人類學和語言學調查。在一系列研究工作的基礎上他於1985年提出建立“今人類學”新學科,並於1991年出版專著。
他培養出的人類學專業人才也為中國人類學大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他在國際學術論壇的活動增進了外國同行對中國的了解。吳汝康還是一位多產的科普作家,他隨時結合自己的科研成果或結合當時中國外流行或出現的新思潮寫出深入淺出的文章或科普專著,有時作為科學顧問參與一些科普電影的製作。《人類的起源和發展》,《人類發展史》,《人類的由來》等科普書籍和電影《中國猿人》都是影響比較大的作品。他那活躍的科普活動為辯證唯物主義和人類起源與進化的知識在中國的普及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他編著的《人類的起源和發展》於1980年獲得全國衛生系統優秀科普作品獎。
吳汝康奉行的格言是“勤奮、嚴謹、求實、創新”。他治學刻苦,孜孜不倦。他認為任何人無權白白浪費時間,一個人想做點事,就要刻苦努力,持之以恆。他年輕時是這樣,年過八旬仍舊如此。他思維縝密,學風嚴謹,對於沒有把握的問題,從不輕易下結論。他反對將證據不足的“科研成果”草率地做浮誇的、不切實際的宣傳報導。這樣的報導雖然日後終被證明是不適當的或錯誤的,但是事發當時的反對卻使他屢遭非議,而他卻不悔。他想的是只要能使祖國的科學聲譽免遭損害,個人受點委屈算不了什麼。他勤於學習,對新事物敏感,不只廣泛閱讀本門學科的新文獻,還注意有關學科、哲學和政治理論。建國初期,他任大連醫學院人體解剖學教授時就積極地進行探索,在本來比較枯燥的解剖學教學中結合進化和機能的觀點,使之變得比較生動活潑。在從事古人類學研究時他十分重視對自然辯證法的學習,力圖用它來觀察和解釋已知的古人類學的新發現。在古稀之年,還結合有關學科嘗試創建新學科一—今人類學。他一生別無嗜好,唯愛讀書,不斷從各種渠道吸收多方面的營養為己所用,使思維保持活躍的。
他對個人的生活榮辱淡泊自處,不追求華服美食、高官厚祿,但望有書可讀,有事可做。他身處順境不驕,遇逆境不餒。“文化大革命”中,他的研究工作一度被迫中斷。其中有一年被關在“牛棚”,被禁止閱讀除領袖著作以外的一般書籍。即使在這樣的境遇中,他仍研讀了大量與古人類學關係較為密切的馬列主義經典著作,不稍懈怠。吳汝康是一位成功的人類學家。他的成功主觀上是由於有聰明的天賦、不懈的努力、縝密的思維以及對生活道路的正確選擇和把握;客觀上是他適逢中國人類古生物學研究發展的大好時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